-
历史的惯性——读《停滞的帝国》有感
两百年前,英国的马戛尔 尼勋爵带着乔治三世的国书,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带领着庞大的
使团历经10个月的航行与1793年7 月抵达天津大沽口外,并于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
了乾隆皇帝。
当时,英国是率先实现工业革命和拥有绝对制海权的西方第一强国,而中国则一直是东方
最庞大、最繁盛 、也最神秘的古老帝国。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历史中的第一次正面碰撞,简
直是一个重要得足以让群星 为之黯淡的时刻——即使这场碰撞由于双方的傲慢与偏见而草草收
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但它却是 之后中国一系列剧变的序曲。
在这篇读书笔记里,受水平所限,只能挑出几点我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地方,说一点我的
体会与拙见。
一、礼仪之邦还是实用主义?
在佩雷菲特描绘的这幅全景画中,有如下两处细节。
第一处是招待使团的中国厨师居然手脚很不 干净——上桌的菜总是会缺斤短两。而当英国
人指手画脚地向他们提出诸如“鸡应该有两只腿”这样简直 有些无奈的抱怨时,这些厨师也就只
是笑呵呵的又把之前窃自“截留”的食材补上了事,丝毫没有愧疚或 是尴尬之色。
第二处是在天津口岸欢迎使团的仪式上,一艘陈旧的中国帆船由于挤了太多看热闹 的国人
而倾翻,四十余人落入水中,却只有很少几个人获救。
直到今天,每当有诸如“有 人围观无人搭救”之类的社会新闻出现时,总会有人慨叹“世风日
下人心不古”。自然也少不了对于中国 这个“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何以公民的道德水位会落得
如此之低的讨论。于是我现在很愿意做出这 样的假设:其实世风并不存在日下之说,因为它从
来就没怎么高过。这其实也不难解释,一方面,一个国 家崇尚什么和这个国家的民众实际都在
做着什么从来就是有微妙的反差的;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实用主义 哲学的信奉也并不是改革开
放之后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就像每逢初一十五庙里人头攒动烟雾缭绕的盛景 也不是新鲜事物
一样。其实中国人并不是瞧不起道德原则,但是中国人又并不真的愿意为了遵守这些戒律 而伤
及自己的利益——毕竟,中国人是多么害怕“吃亏”啊。于是民间的智慧似乎总能把道德解构得小巧实用。比如,设置出一些所谓的“大是大非”——不论是绝不杀人放火,还是绝不叛国投敌
—— 作为“底线”,而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之下,其他的行为——比如上文的厨师偷鸡腿,比如
今天坐地铁逃 票——就显得只是小打小闹不足挂齿了,就算被抓了现行儿,也大不了补上鸡腿、
或是票款了事。
二、“集体孤独症”
中国对于孤独的热衷确实是近乎 神奇的,哪怕是像康熙、乾隆这样的皇帝,虽然扩张了中
国的版图,却也没有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开放。 而更为神奇的是,从秦至清修了数千年的长城,
似乎从来没有真的阻挡过外来入侵和朝代更替,可中国人 还是在朝朝代代、乐此不彼地修了毁、
毁了修。当然,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国界漫长、自古又经常遭受外 敌入侵的国家来说,这样本
能的不安导致了这个民族经年累月的内向性格与自我封闭似乎也是解释得通的 。不过,这样的
自我封闭不仅让整个中国都陷入了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迷思,认为自己是全世界 唯一的
存在,也塑造了天朝自君臣至百姓的自傲心理,想当然地把中华文明当成了全世界最好的文明。
“
三,自卑与自负的交织
书里最有趣的部分,要算是英国与中国朝廷之间就拜见皇帝时究竟是应该行欧洲宫廷的单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17:1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32503.html
-
上一篇:惜别读书笔记
下一篇:关于读后感的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