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
10
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
(
一
)
:阅自志学,今过 而立,意犹未尽
标题有点拗口,其实就是十五岁读到现在三十好几了,
仍然觉得妙趣无穷,还会一直读下
去!
最早接触《 世说新语》是上高中的时候,同学间喜欢相
互借书看,看完再做以交流。真是书非借不能
读啊那时候读
书的效率真是惊人,或许是因为年轻,博文强记,加上读后
切磋,如今对那些读过的书还历历在目进入社会后,买的起
书,却看不起书了在
书店搜罗一堆,回家后往往束之高阁读
书心情,已然不再。
《世说》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笔 记散文集。通常都把
《世说新语》定义为魏晋人物小说,但其行文洗练,词句清
丽,风格幽雅,意境深邃,志趣高洁,通篇人物众多,跨越
300
年时光,有交集,却又并不尽连续,虽为叙事,又多含
议论,所以我认为应该属
于散文笔记。
《 世说新语》主要是描写魏晋文人士族的生活言行,从
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一段历史中的
文化乐章,也能够领略
许多为人处世的哲学。应该说魏晋时期是个性人文最为突出
的一个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
的
而《世说新语》则是一本 百读不厌的好书,你可以当它
是小说,也可以当它是散文,或者当做历史,甚至诗歌
p>
《世说新语》读后感
(
二
)
:读书笔记
1
魏武有一妓,声 最清高,而性酷恶,欲杀则爱才,欲置
则不堪,
于是选百人,
< p>一时俱教之,少时,
果有一人声及之,
便杀性恶者。
(枭雄对于女人的态度,值得现代的男人去学
习,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替代
的,所谓感情中那些你觉得不可
替代的因素也只是你觉得不可替代罢了)
2
谢公与人围棋,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
默然无言,
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
不异于常。
( 谢安在得到淝水之战这场永久载入史册,一举
奠定南北局势的大胜战报后,态度是那样的
酷,正所谓宠辱
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东晋名士的气量,我喜欢,最讨
厌的人就是遇事一惊一乍的人)
3
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
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曹操一辈子
都没敢篡汉
,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周武王孟津
会八百诸侯尤以为代商未可,桓温也在这
个问题上如此纠
结,可见易经上或跃在渊这一跃有多难!
)
4
嵇中散临刑 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
散,吾靳固不与,
《广陵散》于
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
不许。文王亦寻悔
焉。
(就是喜欢东晋名士的气度,死前既不是某些人的 慷慨
激昂,
也不是另一些人的苦大仇深,
而是轻轻一叹< /p>
《广陵散》
于今绝矣!
)
5
王子猷出都,< /p>
尚在渚下。
旧闻桓子野善吹笛,
而不相识。
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
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
,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
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
去。客主不交一言。
(随性!
!
!魏晋风 度
《世说新语》 读后感
(
三
)
:
54.
< p>世说新语
2015.10.28-11.3
54
《世说新语》刘义庆
志人小说,由德行到仇隙计三十六篇,主记述从东汉末
年至东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遗文轶事。尤以东晋为主,魏晋
文人常现其中。因多传闻,不
可尽信,然而史料价值不可质
疑。
原文译文上下对应的格式,翻译用心,包括典故等,有
些原文不看翻译确实不知其所以然。
擅长细节、白描等手法,寥寥数语,少则十几字,多也
不过两三百字,片语只言,便能栩栩如生的描绘出其人的音
容笑貌哪怕
面目气韵来。那些在其他著作里浮云一略的历史
人物,在这里都活灵活现的生动起来。<
/p>
然而由于古今价值 观不同的缘故,有些行为的正误评断
无法理解并且其中部分因果关系以为颇有些胡扯不由
令人
联想传言如何变化传出。
这些篇章段落里,读来有欣然一哂,亦有不虞之叹。且
竟有女子占一章。言行、政事等分类也颇有岐见。然而居然
有整整一章
讲述容貌!没错!就是容止!各种美貌形容,个
个不是凡人自带光环
名士不必须奇才,
但使常得无事,
痛饮酒,
熟读
《离骚》
,
便可称名士。这个评论倒是有趣。
《世说新语》读后感
(
四
) p>
:风流。
< p>今天重温这部名士底教科书仍大有裨益。因为它对于消
解物欲膨胀、改善道德观念淡
漠的世风,进而陶冶性灵、培
植良善崇高的品格都有重要的作用。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 p>(下简称《世说》)是六朝志人小
说的极品。
胡应麟赞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 韵,恍惚生动。而简
约玄谈,真致不穷。
鲁迅则目之为名士底教科书。它不惟妙于文采,亦富于
史料。
唐太宗撰王羲之、徽之、献之诸传,所引轶事,几乎无
一字增减。
此书唐时传至日本,大受称赞 。江户诗僧大沼枕山云: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
《世说》倾 倒众生的魅
力可见一斑。
《世说新语》读后感
(
五
) p>
:晋人的美
《世说新语》一书成书于魏晋时期,这是一个文的自觉,
也是一个人的自觉的时代
。这个时期社会是动荡的,政治是
黑暗的,战争是频发的,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
现了
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般绚丽的文化浪潮。文化需要人的参
与,文化浪潮的推动更需要人的参与。魏晋人的特质、品性
和才情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魏晋人的这些特质、
品性和才情又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上。<
/p>
魏晋人对美貌的赞 赏是毫不吝啬并且姿态坦然的。虽然
美貌是美的一种最浅显最初级的体现,但是我们也知
道先哲
在论美的时候,得到的第一个回答便是美是一位美丽的小
姐,由此能知美貌的美也是一种不能忽视的美。
《世说新语》
中时常论及
当时名士的外貌和风姿,尤以容止篇为最。如写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
,风姿特秀。见者
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
引。
,全用描写自然风物的形容词来形容嵇康的风度和美貌,
说他风度潇洒严正气质爽朗脱俗,并且畅快有力犹如飒飒作
响的松下之风。由此能看出
,魏晋人的审美观念是和天地自
然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他们往往将天、地、人联系在一起
,
即便是在对人进行审美的时候,心里也有一份面对天地大美
无
言相对的心情为底色,所以他们看到的美是一种超越人为
界限的美,也因此对于美貌的态
度是如此落落大方毫不扭
捏。比如写潘岳的美,说他少年时走在街上都会引来妇女们
p>
牵他的手。写到卫玠,说他因为美貌被人围观,因为围观的
人太多像
一堵厚墙壁困住了他,使他本就羸弱的身体状况更
加恶化,竟然病重而死,时人谓看杀卫
玠。孟昶见王恭乘高
与,穿鹤氅,不禁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对于姿仪 优美的
王恭,孟昶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认为他的美不似凡人
的美而似仙人的美。这种对美貌无所顾忌不加掩饰的欣赏和
追求,恰恰是魏晋人开放自
由的风气在审美情趣上的一种体
现。
魏晋人以特立独行和任性放达为美,他们不满旧礼教的
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虽然自古诗十九首以
来,古人就
有了人生渺渺宇宙茫茫的慨叹,到魏晋乱世,魏
晋人更加明白生命的朝不保夕以及人在永
恒宇宙中的渺小
存在。但是魏晋人依旧能秉持自己的个性,并且包容他人的
个性,似乎在冥冥中预言了西哲尼采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
即便人生是幕悲剧
,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
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
以纵酒放达
著称,有时候直接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呆在屋内,受到一些人
< br>的讥笑。他坦荡地回答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
诸君何为入我裈中?我
们看到刘伶的态度不禁会想到庄子
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本来就来自于
自然
最终又回归于自然,为何不能与自然赤诚相见呢,为何不能
以天地为栋宇,以屋室为裈衣呢?这种超然自若而不为外界
非议所动的态度,是一种至情
至性的美。阮籍所做的事更为
旧礼法所不容:他去美丽的邻妇家里买酒喝,喝醉了便直接
睡在妇人旁边。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
动,若是按这教条来批判阮籍,恐怕他早就成被口诛笔
伐的罪人了。然而阮籍心里坦荡,
行为磊落,丝毫不惧怕会
因此招致流言蜚语。他这种行为虽然不为时人理解,恰似一
p>
个踽踽独行的孤独者,但他的孤独也是美的一种放任自己的
性情,不
抑制自己的真实,与天地宇宙交会而不与污浊人世
同流合污的美。反观圣人孔子,在单独
会见南子后,遭到子
路的质疑,大呼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虽然 也能让
人相信他的行为无损于礼,但却少了阮籍的这份淡然自若和
泰然处之的美。另一个为人称道的便是王子猷雪夜访友的
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
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这时他忽然念及朋友,便夜乘小船,经过一整
晚
才到朋友住处,却只到了门口就返回了。有人问他原因,他
说
,吾本乘兴而行,尽兴而返,何必见戴!这样兴起而至兴
尽而返毫不计较结果的胸襟,是
何等的潇洒和豁达,而这样
的潇洒和豁达又是何等的美!
魏晋人生逢乱世,既不能安和平静 地度日,也不能在混
乱的时局中有所作为,只能常以饮酒佯狂来排遣心中的苦闷
和抑郁。
但即便是这样,
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修养和气度。 p>
阮籍在临刑前,神色自若地奏了一曲《广陵散》
,并宣布这
< br>曲绝响之后便无人再会《广陵散》了。他优哉优哉而来,逍
遥自在而去,身上有一
种罕见的从容赴死的气魄。这种气魄
足以令时人和后人为之动容,更足以令旁人因自己的
卑琐感
到羞愧。而他宁愿让广陵散从此消失于世,也不愿意授与附
庸风雅的庸俗之徒,这种对艺术至臻至高的追求是比以血书
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阮籍
在极端环境下仍然保持着品性的
超脱且秉持着艺术的追求,这是比他自身的貌美还要令人
折
服的内在不灭的美。支道林爱鹤,曾豢养一对鹤,鹤翅膀长
成
了想飞,支道林虽很不舍但还是将鹤放走,并说道:既有
陵宵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支道林自己深知自由之可
贵,顺应天性之为美,并且能推己及物,用自己的这种审美<
/p>
人生态度来对待鹤。可见魏晋人不仅以天地精神对待自己,
也以宇
宙精神观照万物,与天、地、江河、湖海、深林、高
山自融为一体,将奇趣深隐于平淡中
,也将审美情趣寄寓于
日常之中。谢安与王羲之孙绰等人出海游玩的时候,忽遇风
浪,众人皆惧坐立不安,惟有谢安面色闲静意态愉悦。生亦
何哀,死亦
何苦,惟有既不悦生也不惧死,才能真正将自己
融于天地宇宙中,从而以一种超然开阔的
视野去体悟生命观
照万物,也因此才能将审美的情趣和心态发散于人生的各个
层面。
< p>以上只是《世说新语》中的只言片语,但是传达出来的
魏晋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
却可见一斑。我们推崇他们的
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补偿我们在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且生活环境相对安稳的今天,反倒不如乱
世中
的魏晋人那般对自己对万物都葆有一种审美的心态。人
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如果能
如魏晋人一般以雅致独特
的审美情趣观照万物,那么我们的短暂人生也终将不至于太
p>
过苍白了。
《世说新语》读后感
(
六
)
:无论 你是怎样地宅腐双修,我
还是觉得你是个正经可爱多
《世说新语》可以算是魏晋南北朝 时期名士显贵们的达
人秀场,书中人物或不俗不羁,或桀骜放浪,更有甚者据其
行径则可斥之为脑残奇葩了。但即便如此,在历史的漫漫长
夜里,在这样
一群人,或者说在这一时代人的身上,还是可
以看到那闪耀着空前,也是绝后的弥足珍贵
的点点人性光
辉。
1
、谢公时,兵厮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或欲求一
时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
译文:谢公当政的时候,士兵和杂 役逃亡,大多就近躲
藏在秦淮河南塘一带的船中。有人建议把这群人一同搜查起
来,
谢安不答应,
说:
如果不容纳这些人,
那还叫什么京城?
p>
前些日子有条新闻,说的是深圳的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提
案建议设立生存壁垒使
外来人员主动离开,具体办法是通过
大力度拆违行动,增加外来人口的居住成本,让他们
无地可
住而不得不离开。深圳能够做出这样的举动也不是新鲜,早
在大运会时就赶走了
8
万人的高危人群。作为一个改革开放
的先行者,深圳到底革了谁的命,向谁开了放,如此大的城
市竟然如此的小气,于今
人相比,不得不让人叹服谢公的英
明大度。更让人觉得可悲的是,深圳并不是偶然的个例
,排
外、忘本、无亲善包容之气概,中国的城市又大抵如此。大
城市,更在于胸怀之大,而不是道路之阔,建筑之伟。
2
、周叔治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别。叔 治以将别,
涕泗不止。仲智恚之,曰:斯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
< br>便舍去。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好
自爱!
译文:周叔治要出任晋陵太守,周 伯仁和仲智去和他话
别。叔治因为就要离别了,哭个不停。仲智生他的气,说:
你这个人原来是个妇道人家,和人家告别,只会哭哭啼啼。
便不理他走了
。伯仁独自留下来和他喝酒说话,临别时流着
泪,拍着他的背说:阿奴要好好地爱惜自己
!
看着这两个抱 头痛哭的大男人,若是放到如今,又不免
会被开玩笑地说成:基情啊!
。 男人之间的感情对于女人和
小男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兄弟之间的情谊不是一种感情的<
/p>
依赖或兴趣上的情投意合,更多是表现在了真性情上的不掩
饰的流
露,
这种流露可能不是直接的,
常常伴随着吹吹牛逼,
侃
侃大山或者根本无需言语,但这种性情是从他的语气顿挫
里可察,眉宇之间就可见的。到
了那个难舍难分的点上了,
有些小家子气又如何呢。当今的人交朋友,利字当头,而不<
/p>
是因为才情相吸,气概相佩,不免让人厌烦那假惺惺的嘴脸
了。<
/p>
3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
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
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
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
p>
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文: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 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
想在他家挑个女婿。
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 p>
您到东厢房去,
随意挑选吧。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
/p>
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
边床上
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说:正是
这个好!一查访,原来是王羲之,便
把女儿嫁给他。
古人评价王羲之,说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更多的是
在注重其气度的不凡,才华的横溢
。而这位太傅在选婿的时
候又有不同,还看中了王羲之独立特性的一点。这一点在现
p>
如今怎么能当作评判一个人,甚至是为女儿选对象的一个优
点呢,不
被说成是不正经,不稳重,不正派就不错了。
在这里可爱的还不止王羲之和这位太傅,还有王羲之的
叔叔王导,选婿一事非事关重大,但成一门亲事也算是家族
要事,叔叔一句任意选之既显
示出对子侄们自信,又显示出
一股子的大家风范。从这里可见魏晋的风度不是在矫揉造作
啊。
< /p>
4
、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妤祝诅,于是考问。辞
曰
: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
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
;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
不为也。
译文:汉成帝宠爱赵飞燕。一次,赵飞燕诬陷班婕姝向
神明诅咒成帝。于是拷问班婕姝。班婕姝说:我听说,生死
有命,富贵
由天,行善尚且不能得福,做坏事还希望得到什
么呢?假如神鬼有知觉,就不会接受坏人
的诉说,假如神鬼
没有知觉,向他们诅咒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不会这么做
的。
且不说班婕姝的思维敏捷,机智过人,单说修善尚不蒙
福,为邪欲以何望?这句话古往
今来的微言大义。平时我们
常听也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认为这是句真理,但<
/p>
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又屡屡受挫,有善心善行的人并没总是
有好的
下场,做坏事有恶行的人好事连连、飞黄腾达的实例
却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只不过是人们的理想,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才是
真正的现实:做善事并不能获得福祉。而在清代蒲松龄所著
的
《聊斋志异》
中关于善恶的赏罚说得更是透彻,
虽善不赏,
虽恶不罚。那就是说善事和恶事与事情的结果好坏是没有什
么关系的,不会有什
么因果报应。
5
、张季鹰纵任不拘
,
时人号为江东步兵
,
或谓之曰
:
卿乃可
纵适一时
, p>
独不为身后名耶答曰
:
使我有身后名
,
不如即时一怀
酒
.
译文:张季鹰任情适性,放诞不羁,当时的人称他为江
东步兵。有人对他说:你怎么可以放纵、安逸一时,难道不
考虑身后的名声吗?季鹰回答
说:与其让我身后有名,还不
如现在喝一杯酒!
张季鹰这种及时行乐的情怀是许多 正派人士,胸怀大志
的人所不耻的,认为不过是酒鬼的一句胡话而已,对于社会
对于人民更没有什么大贡献。但误世之贼往往就是这些正派
人士,这些的
人在如今更是多了去了,他们常常化身为教育
家、标兵楷模、人民卫士为这个社会奋首疾
呼,努力捞钱。
他们背诵着保尔柯察金那段关于人生意义的话,在酒足饭饱
之后感慨人生豪迈,在他们看来,张季鹰这种一杯浊酒、得
过且过的日子是毫
无意义,怎么也不能理解的,
< /p>
6
、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
生
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
可不啻如此!
译文:王浑和妻子钟氏一起坐着闲 聊,看见武子(王济)
从院子经过,
王浑高兴地对妻子说:
我们生了这样一个儿子,
也该知足了。妻子笑着说:如果我能嫁给你弟弟王沦,那生<
/p>
的儿子可就不止这样了。
《世说新语》里最有趣的算是王浑的这位妻子了,这样
的打情骂俏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却丝毫不避讳,王浑的窘
样不用说我们也能想象的到了
。
7
< p>、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
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
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
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译文:当初,谢安作为一介平民, 在东山隐居时,兄弟
当中已经有富贵的了,常常家中宾客盈门,兴师动众。刘夫
人和谢安开玩笑说: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谢安捏着鼻
子说:只怕我
也免不了啊。
谢安捏着鼻子的样子让人想想就发笑啊!
《世说新语》读后感
(
七 p>
)
:不读《世说新语》
,怎知曹操
的寂寞
p>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经 历了秦汉
400
多年统一之后的又一
乱世,一乱就又是快
400
年。乱世,史家之不幸,诗家之大
幸。皇帝们忙着
争江山守江山,没空抓意识形态。于是,脱
了缰的名士们,就在允许的自由范围内放浪形
骸,狎妓、嗑
药、裸奔、群殴如同全国上下都在办行为艺术展,比较著名
的有竹林七贤。
相比之下,闲散刘宋宗室刘义庆还是个正经人他召集了
-
-
-
-
-
-
-
-
-
上一篇:世说新语读后感6篇
下一篇:《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_600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