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清
明节前一两天。
古人从这一天起,
三天不生火做饭,
所以叫寒食。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首先写春天京城的景
色,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城里的
柳枝随风飘拂。接
着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
正忙着传赐蜡烛。诗人描绘寒食节的景
象,从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
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
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开篇
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
对岸的牛郎,
“迢迢”写出距离之远;第二句既
写织女,也写银河的清亮
。
接下来两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织
女的姿态美和勤劳形象,五六
句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
明写织女,却暗连牛郎,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
到的折磨和痛苦。
后两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与前面的“迢迢”相照应,有力地强调<
/p>
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最后两句中“盈盈”
“脉脉”两组叠词的运
用,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缠绵情意。这首诗一韵到底,十句诗
中
有六句用了叠字:
“迢迢”
“皎皎”
“纤纤”
“札 札”
“盈盈”
“脉脉”
,
使这首诗质朴、
清丽,情趣盎然。
《十五夜望月》
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 一首古诗。
诗人用形象的语
言、丰富的想象,
渲染了中秋 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
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
悠然不尽的结尾,
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
《寒食》
描绘了古代人们过寒食节的情景,
《迢迢牵牛星》
借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
想象了织女与牛郎 分离后
的离愁别绪,抒发了分离的悲苦。
《十五夜望月》通过写农历八月 十
五中秋节的望月所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
会写“侯 、章”等
7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
表达的情感。
正确、流利地 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结合注释,边
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
感知诗的大意,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
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
“ 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
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
现《语文课程标准》
“以读为本”的理念, 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读中引领
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以古诗中的节日记忆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
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
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
助识
记、书写。
(三)学习《寒食》
1.
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
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 br>3.
结合课文注释,
尝试自己翻译诗句,
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翻译得
是否准确。
4.
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
皇城里的柳树
。
傍晚皇宫传赐蜡烛,
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
中
。
5.
引导学习第一、二句。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 春天京城里花
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 春天的勃
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
学习第三、
四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
“日
暮”就是傍晚。“汉
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五侯”这里
泛指权贵豪门。
-
-
-
-
-
-
-
-
-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十首(有注释)
下一篇:寒食诗集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