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近义词-油皮的做法
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
【篇一】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首句写树,柳 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
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
这名字和柳
的颜色有关,
“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 /p>
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 碧
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
,其中“碧
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
家女”
,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
妆成一树
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
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
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
楚楚动人,
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
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
然纤
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
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 的柳条似的
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
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
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
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
上新装,
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
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
别致,把
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 体
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
语
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篇二】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整体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
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
开”
,紧扣题 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
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
富的联想:天门
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
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
作
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
“巨灵
(河神)
咆哮擘两山
(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
,
< br>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
楚江仿
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
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
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 东流至此回”
,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
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
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
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
/p>
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
么这一
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
“直北回”
,解者以 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
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
不能显现
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
< p>“西岳峥
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
地雷。
”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
,同样 是描
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
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
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
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 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
中所见天门两山的
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
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
个地方遥望天门
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
“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 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
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
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
上某
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
,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
青山相对立”的静
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
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
显现 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
“两
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p>
“出”字不但逼真地
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
而
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
正
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p>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
/p>
,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
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
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
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
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
无拘无束的
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 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
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
只
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
谐
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
豪放飘逸的诗风。
【篇三】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整体赏析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
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
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
一路迤逦 行来,
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
风华正茂;
< p>今日返归,鬓毛疏落,
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
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
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
情。次句以“鬓
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
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
,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
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
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 剧性的
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儿童, 这只是淡淡
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
< br>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
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
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
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 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
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
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
所写儿童问
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
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
饶有趣味的生活场
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
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
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
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相
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
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
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
于数十年背井离乡
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 人事
半消磨。
”这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
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
“访旧半为鬼”
(杜甫
《 赠卫八处士》
)
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
包
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 然
景物的描写上。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
色
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
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
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
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
/p>
衬“半消磨”
,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
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
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
论的三四句,
仿佛闲闲道来,
不着边际,
实则这是妙用反
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
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
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 月多”
“近来”
“旧时”等表示
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
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
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
见到
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
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
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p>
陆游说过:
“文章本天 成,妙手偶得之。
”
《回乡偶书二
首》之成功,归根结底
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
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
无华,
毫不雕琢,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读者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
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篇四】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赏析:凉州词二首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整体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
记载:
开元间,
王之涣与高适、
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
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
唱了两首,高适也
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
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
河远上白云
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 /p>
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
唱的名
篇。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 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
抓住自下(游)向上(游)
、由近及远眺望黄河 的特殊感受,
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
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
象开阔。诗人的另一
名句“黄河入海流”
,其观察角度与此
正好相反,
是自上 而下的目送;
而李白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
,
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
之水天上来”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
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
“黄河远上白云间”
,
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
仪态,表
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
为千古奇句。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
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
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
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
“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
“一
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
、
“一片孤云”等等)
,这里相当于“一座”
, 而在词采上多一
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
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
为
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
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
依北斗望京华”
(杜甫《秋
兴》
)
、 p>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王维《送韦评
事》<
/p>
)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
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性爱的味道
藏族女歌手-本科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视频主持人
母爱故事-基督教讲道集
word简繁转换-动画篇
情难枕歌词-今天dnf怎么进不去
附魔师怎么升级-伤不起的爱情歌词
个人工资证明-微信手机绑定怎么解除
-
上一篇:古诗词五言绝句
下一篇:最新【七言绝句大全500首】七言绝句唐诗20首.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