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
〈一〉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
乐于写作。我认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作文交流
活动;积极
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将学生优秀习作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其次,作文备课要有创意:
要找出本次习作的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有创意、创新
的思维作为激发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
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然后,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
注重学生日常观察能力的培养
,注重日常的阅读教学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注重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注重日常学生
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加强作文指导课范例的剖析。最后,改变以往作文评改的方式:建立
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让学生也来参与自己作文的评改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评语要有新意和
激励性。相信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为本,在不久之后许多
学生一定
会消除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二〉关键词:
写作兴趣、仔细观察、创新思维、口头训练、谴词造句、评改
〈三〉正文:
在小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都很害怕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
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
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
手的一大难题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
事物的能
力。然而,小学生作文水平提不高、害怕作文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
他们感到没有素材可写,或者有了素材
但由于平时好词好句积累的
量较少而感到无话可写。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他们不善于捕捉素材,对于眼
皮底下的好
材料往往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对于自己谴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更是不重视。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要教好学生的作文对教师的
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
学生写不好
作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
,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
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虽然我们语文教
师花费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
独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
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
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受到的
效果必然低。
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
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老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
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色变,视作文为
烦事、苦
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
、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 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
来的文章既不表“情”
,又不“ 达”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张
志公先生曾经说过:
“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 怕又
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
”
。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
的现状呢?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谈谈
我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的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
生没有
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
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
根据这一特点,<
/p>
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树立自信,
调动写作积极性。
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
1
)开展丰富多 样的
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 地朗读
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
,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
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
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
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
2
)我还积极鼓励学生自己
向报刊投稿。开学不到一个月,班级已有两位同学在《作文大王》上发表了自己的作文。当这两位
学生拿
着刊登着自己作文的书的时候,我大力地表扬了他们,在肯定他们的同时,也不失
时机地鼓励其他同学:
他能发表,你们也能一定行!这不仅调动了发表优秀作文小作者的
积极性,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写作积极
性。
(
3
)
第三个做法是: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当学生们看到自己 的优秀作文变成了铅字,
漂亮、工整地从打印机打出,再配上美丽的、富有联想的插图,
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在班会课上,组织学
生互相借阅、讨论、评议,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空
前高涨。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教师一定要给予保护,即使
有些学生写的是“三言两语的流
水帐”教师也不要责备求全,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于上青天”
,这样
才会大大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备课要有创意
备课要有创意也就是说作文备课要和以往有所不同,
小学语文教育大纲指出
“作文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
”但是,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命题、指导、批
改、讲评等方面几乎全
是教师单方面的劳动:上作文课,在老师精心简短的讲解之后,立即让学生动笔,
这时学
生即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内容准备,大部分学生把自己平日看到的有意义的内容抛在一边,去根
据老师的要求凑合成文。这是作文教学费时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明确习作内
容及训练要求的前提下,要找出本次习作的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有创意、创新的
思维作为激发点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详细地设计好每一步教
学步骤。例如,上海市九年义务
教育
S
版语文第九册第二 单元作文习作《同学之间》
,其习作要求是:①根据题意写一件在同学之间的事,
要写出真情实感。②内容要真实,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语句通顺、连贯。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要使
学生把作文写好,必须把创意性、创新性作为备课的主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首先
应该把(
1
)选
材立意和(
2
< p>)材料组织作为着手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同学”你是怎样理解的?②< br>同学和同学发生过很多事情,那么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③在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情给你留下的印象最< /p>
深刻,最有新意?④这件事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这些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第一
个设计的目的
在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其实,同学的范围是很广的:既指现在的同学也
可指过去的同学;还可以包括
校内同学和校外的同学,如在少年宫兴趣小组一起学习的同
学等等。这样选材范围不是扩大了吗?第二个
设计的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说得越多,越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作
文有内容可写;第三个设计
是在第二个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思维,目的是让学生从众多的事件中选择
真实的,而
且又比较新颖的材料,第四个设计是在前两个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选材料对文章中心
的确定和挖掘。
为了达到组织好材料的目标,我在教学中又分别设
计了三个问题,即①你打算怎样安排选定的作文材料?
②除了这种写作方式外,还可以怎
样安排你的材料?③你觉得采用哪种方式更有利于突出你所表达的中
心?不难看出,前两
个问题,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个问题则是在学生集中思维
训练
的基础上,让学生多中选优。可以说这种备课始终围绕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发
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等思维规律,我认为这样的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备课充
分
表现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创意和独具匠心。
三、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
1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高认识
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
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
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
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
良好习惯。然而,由于小学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
刻,写
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例如
S
版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作文习作《一次
的小实验》
,要求 选
择你平时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一定顺序把实验写清楚写具体,注意写出实验时人物的
心情。但这次习作
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写得不够理想,这显然就是因为学生日常生活观察
不够仔细,平时实验做得较较少而
造成认识水平较低、认识上的不足。因此就需要教师正
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
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要在平日里
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我
们很注意教给学生仔细
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抓住事物的形
状、大
小、颜色、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细致观察
`````
要求学生善
近代-
人物传记-
开场词-
宽容-
拼搏-
父爱如山-
段-
云彩-
-
上一篇:小学语文考试分析作文
下一篇:小学语文作文总复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