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X
国考作文范文
XX
年的国考申论(副省)作文试题难度较大,命题者再次“挖< /p>
坑”。由于没能深入理解题意,很多考生和机构的写作思路偏离了
题意的要求,掉入“题意陷阱”。
一、试题
<
/p>
第五题:给定资料结尾写道:“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
和自然文明
,都是应该并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
是在城、乡之间游走”。请结合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自选角度,联
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
1000-1 200
字文章。(
40
分,其他要求
略)
二、材料分析
材料
1
:介绍
S
市以“乡风”为切 入点推进乡村建设的成功经
验。
材料
2
:介绍
Y< /p>
县某村从“脱贫”、“小康”到全面发展的历
程。
材料
3
:介绍民国时期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和“乡村建设< /p>
实验”。
材料
4
:指出乡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诠释乡村“自然文明”的< /p>
内涵。
材料
5
:指出乡村建设的误区:将城乡“一体化”变成“一样 p>
化”。
材料
6
:指出城市和乡村各有所长,功能互补,不可互相取替。< /p>
全部材料的主 题和主旨。主题: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现代
化)。主旨:乡村建设应立足于乡村功
能和资源的独特性,应因地
制宜、统筹兼顾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项事业,走
不同
于城市的道路。
三、题意分析
1
、核心术语
自然文明:指乡村的自然环境,如山水、林木、田野等。它们既< /p>
自然天成,又具有某种文化内涵,所以是“自然文明”。
人造文明:指城市的人造环境,如高楼、马路、公园。它们依靠
人为建设
,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所以是“人造文明”。
2
、中心句的含义
中心句的表面含义:“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 /p>
明,都是应该并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
乡之间游走”的意思,指对人们的生活而言,城、乡的功能各有所
长,不但无法互相取代
,而且应当、可以互补。城市物质生活水平
高,经济资源集中,发展机会多,但是压力大
、人情冷漠;乡村有
自然山水、民间文化和质朴人情,能让人放松身心、返璞归真。倘<
/p>
能游走于城、乡之间,拥有两种生活方式,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
态。
中心句 的深层含义:
A
、城市与乡村各有其功能,两者是“互补
关系”,不是“替代关系”。城市功能人所尽知,而乡村功能往往
被忽视。
B
、由于乡村功能被忽视,所以当前乡村建设中出现一个观
念误区:用
城市发展模式来建设乡村,将城乡“一体化”变成“一
样化”。
C
、要纠正这种错误观念,不但要正确认识乡村的功能的独
特性(与城市不同、互
补之处),还应更进一步认识乡村的资源和
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与城市不同、互补之处)
。
中心句的深层含义,得到材料的有力支持。
材料
4
中,美国作家梭罗、作家
M
、作家
H
等人都 指出乡村不同
于城市的功能和价值、乡村生活的意义。
材料
5
中,某官员强调乡村建设存在将城乡“一体化”变成“一
样化”的“误区”,其意
指乡村应走不同于城市的发展道路。
材料
6
中,某官员指出乡村与城市 应该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乡
村有自身价值和发展道路,不应该被城市凌驾和取代。
p>
材料
< p>1、
2
中,介绍
S
市和
Y
县乡村的种种建设思路,意指乡村
建设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因
地制宜、多措并举、统筹兼顾,走全面
发展的道路。
材料
3
中,介绍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的思想:国家现代化,基础在
于乡村的现代化;乡村现
代化(乡村建设)有其独特的目标、范围
和方法;乡村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p>
3
、本题的题意
基于题干中心句的深层含义,同时结合 材料主题主旨,本题的题
意应当是:从发挥乡村功能和资源独特性(不同、互补于城市)
的
角度,探讨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
题意陷阱:某些机构和考生在解 题思路上,无视材料主题主旨,
仅着眼于中心句的表层含义,没有理解中心句的深意,因
此其写作
内容要么探讨“理想的生活”、“城市和乡村的差别”,要么论证
“城乡如何互补”或“城乡一体化”,既脱离材料,也偏离了题
意。
四、我的范文
立足乡村功能
推动乡村振兴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吹响 乡村发展的冲锋号。但在如何建
设的问题上,当下存在一个重大观念误区——忽视乡村资
源的独特
性,忽视乡村与城市的“功能互补”,将城市发展模式复制到乡
村,将城乡“一体化”变成“一样化”。要走出这一误区并回归乡
村建设的正确
方向,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
应深刻认识乡村“自然文明”的价值,建设美丽乡村。作家
H
认< /p>
为,乡村本质上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自然文明”。诚如
H
所说,
绵延的绿水青山,是人们心
灵栖息的去处;闲适的乡村生活,与紧
张的城市生活互为补充。大自然在养育人类的同时
,其山山水水也
熏陶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这是“自然文明”的根本价值所在。因
此,在乡村发展上,既不可追求“金山银山”而牺牲“绿水青
山”,更不
可将城市发展模式机械复制到乡村。在这方面,
S
市的
做
法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参考。该市统筹城乡建设,将“美城行动”
延伸至乡村,在推动城市
升级的同时改善乡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打
造美丽乡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应大力发掘乡村文化资源 ,建设文明乡村。现代城市是工业文明
的产物,乡村则根植于农业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
,乡村既“互
补”于城市,且应有不同于后者的文明发展道路和社会治理方式。
1
号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
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乡村既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
有丰富的地
方民俗(如
S
市有数量可观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
人)。
在落实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掘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是建设
乡村精神文明、提升农民精神
风貌的有效举措。例如,
Y
县山岔村
大力发掘本村传统文
化资源开展道德教育,以“家训”为切入点打
造“家训村”,以文明家风推动社会新风,
有力促进了当地精神文
明建设和社会治理。
应充分利用 乡村经济资源,建设富裕乡村。经济建设是乡村振兴
的基础工程。农村经济资源的独特性
,既体现不同于城市的经济功
能,更意味着不同于后者的经济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政策扶
持,将
地方种养业、特色手工业、自然山水、历史遗迹、地方民俗等资源
开发转化为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的产业融合,扩宽农民的增收渠
道,是促进农村
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
Y
县山岔村抓住美丽
乡村建
设契机,依托本村山水资源和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发展乡村
旅游业,不少村民利用自家宅
院办起“农家乐”,实现经济收入的
长足增长。该村贫困户杨自龙利用帮扶资金发展草莓
种植,也取得
了良好的经济回报。
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深刻认识乡村建设的< /p>
重要性和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统筹城乡和乡村各项事业,才能实
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才能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并最终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伟大目标。
包括:
《不懂这样阅读材料,你又将白忙一场》
《历年国考中难度最大的申论作文题》
-
-
-
-
-
-
-
-
-
上一篇:国考申论作文范文
下一篇:【精品作文】2019年国考申论议论文范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