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翅膀观后感-幸福校园
作文常用意象
一、月亮、夕阳、白云、杜鹃
月亮,亦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
p>
嫦娥、蟾蜍。千百年来诗人们夜深人静,忧思无眠,举首望月,总是用
“ p>
月
”
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李白的《静夜思》
:
“
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 人妆镜台。
”
唐五代戴叔伦的《调笑令》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
夕阳
自古诗人词客 ,善感多思,登高望远,送目临风,夕阳残照,更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
之感
,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于是乎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
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如李商
隐的《乐游原》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古 人常用
“
夕阳
”
发思古之
幽情,< /p>
。
《三国演义》开篇词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李白的《忆秦娥》词末
< p>“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都以
“
< p>夕
阳
”
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还常用
“
夕阳
”< /p>
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
“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 楼
”
,范仲淹的《苏
幕遮》
“
< p>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清朝纳兰性德的《点绛唇》< /p>
“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
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
。莫不是借助
“
夕阳
”
来渲染
男
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如唐杜甫的《恨别》
“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
,诗人卧看行云,倦极而眠,借白云曲折的表现
了怀念亲人的无
限情思。
唐刘长卿的《谪仙怨》
“< /p>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
,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 悠悠的白云,
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同时白云向来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居在句曲山,
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
“
山中何所
有?
”
他作诗答说
“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
。
从此白云与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白云自由不羁,
洁白无 瑕,
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
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
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
,白云寄托着诗人对刘十六归隐生活
< p>的羡慕。
杜鹃,又名子规、布谷、杜宇
、望帝。中国古代有
“
望帝啼鹃
”
的神话传说。望 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
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
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
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
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
归的心情。如李白诗云:
p>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又如李白《蜀 道难》
:
“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p>
”
白居易的
《琵琶行》
:
“
杜鹃啼血猿哀鸣。
”
秦观
《踏莎行》
: p>
“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
:
“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 带血归。
”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
“
不如归去,不 如归
去
”
,这叫声最容易触动游子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 淹诗云:
“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
道
不如归。
”
二、鸿雁、尺素、双鱼、锦书、彩笺、青鸟
鸿雁常借指书信。相传苏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他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从北海带回祖国,传递消息
,这就
是人们所说的
“
鸿雁传书
”
。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
“
忆郎郎 不至,仰首望飞鸿。
”“
望飞鸿
”
就是盼望书 p>
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p>
大雁没有带来盼望
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发排遣的相思。
书信也称为雁书、雁足、鱼燕、尺素、双鱼、双鲤、锦书、彩笺
等。
北宋晏几道的《诉衷情》
“
人脉脉,水悠悠,几多愁。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
”
唐五代王涯的《秋思赠远二首》
“
不见 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
吐蛾眉。
”
北宋晏几道的《生
查子》
“
关山魂
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
相思老。
”
北宋秦观的《踏莎行》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
北宋晏几道的《蝶恋花 》
“
蝶去莺飞无处
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
南宋陆游的《钗头凤》
“
山 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北宋晏殊的《蝶
恋花》
“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
“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 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后来即以双鲤借
代远方
来信。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传说西
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
而来,并服
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璟有诗:
“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
李商隐诗云:
“
蓬山
此去无多
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三、松、梅、竹、菊
、荷、蝉
松、梅、竹、菊被称为
< p>“岁寒四君子
”
,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 用这四种形象表现
志向、气节。
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的品格,
。如李白的《古风》
“
松柏本孤 直,难为桃李颜。
”
魏晋刘桢
的《赠从弟》 p>
“
岂
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梅花常被诗人赋予高洁
的品格。
王安石 的
《梅花》
“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元代王冕的《白梅
》
“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发,散价乾坤万里春。 p>
”
陆游的《卜算子
?
咏梅 》
: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竹子,被人们认为具有
“
性直
”
、
“
心空
”
、
< p>“节贞
”
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
:
“
独 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董
必武的《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 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
菊常被诗人们用来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元稹的《菊花》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 花开尽更
无花。
”
苏轼的《赠刘景文》
“
荷尽已
无擎雨盖,菊残犹有
傲霜枝。
”
自陶渊明吟出
“
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后,
“
东篱
”
成为菊的代称,唐朝岑参
的《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
赴长水》
“
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古案醉东篱
”
。
荷花,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南北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
?
夏歌 》
“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 < /p>
此首以莲藕
为喻,写女子希望和情人深结同心,永远相爱。
蝉,在诗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
风食露,不食人间烟火,所以用它比喻的人,自然是
清高的,指餐风饮露的雅士高人。骆
宾王的《在狱咏
蝉》
: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
李商隐的《蝉》
:
“
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
王沂孙的
《齐天乐》
:
“
甚独抱清高,
顿成凄楚。
”
四、梧桐、芭蕉、芳草、落花
古语有
“
一叶落而知秋
”
,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 法。李清照
的《声
声慢》
:
< p>“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李煜
的《乌夜啼》
“
寂寞梧桐
< p>深院锁清秋。
”“
梧桐
”
总是跟 p>
“
愁
”
分不开。
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温庭筠
的《更漏子》
< p>“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
到明。
明朝夏完淳的《卜算子
?
断肠》
“
秋色到空闺,夜 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
在中国
古典诗歌中,
“
雨打芭蕉
”
也像
“
梧桐夜雨
”
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的《唐多令》
< p>“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
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p>
”
,五代李煜
的《长相思》
“ p>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
”
,元
朝
< p>徐再思
的《水仙子
?
夜雨》
“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
。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常喻离恨。
《楚辞
< p>?招隐士》
:
“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
春草茂盛,春光撩
人,而伊人未归
, 离恨顿生。乐府《相和歌辞
?
饮马长城窟行》
:
“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
以春草起兴,
表达了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
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侵古道,晴翠接
荒城。
”
李煜 《清平乐》
:
“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
比喻离别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