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高考作文时评素材
10
篇
01
面对猝死个案,新闻易感人群的廉价感慨
一个前媒体人、现创业者的英年早逝,引发了朋友圈无数人对
生命逝去的惋惜和感慨。
一些感慨,
听起来似乎充满同情,其实廉价而冷 漠,鸡汤且肤浅,
投射的不过是自己对死亡
的恐惧罢了。
有人说,
要珍惜健康啊,
没有了健康,
什 么都没有了。
——生命无常,
死亡有很多原因,
你怎么知
道猝死原因是因为“不珍惜健康”
,
是因为生活不规律?
有人说,一定要注意身体,千万不要太拼,不要再拿命换钱了。——你好像比医生还知
道别人的死因?凭什么就想当然地以为是死于赚钱,是拿命换钱?
有人说,创业者太不容易了,身心俱疲,
珍惜生命远离创业。
——凭什 么又把死因归于
创业了,有统计显示创业者的死亡率比普通人要高吗?有数据显示创业者
更容易猝死吗?
对一起猝死个案充斥着太多想当然的归因和脱离具体事
实的过度阐释,
这时人人似乎都
成了医生。
< p>
很多感慨其实跟逝者无关,
只不过是借别人生命的逝去来表达自己的生存焦虑, p>
把别人
的死当成一个“教训”
(
所以说很冷漠 )
。那些感慨也并非真正出于对生命和健康的珍重,而是
对死亡恐惧的投
射,
被一个成为热点的猝死个案给吓住了。
可以预期到的是,
朋友 圈的热点
很快会被下一个热点所覆盖,一个人的猝死触发的死亡恐惧很快会被遗忘。
p>
恐惧死亡是人的本能,
现代社会中这种焦虑和恐惧尤其普遍 ,
这种恐惧会驱使着人们对
身边的那些死亡事件表现出过度的反应。
p>
日常越是“无感”的人,
越可能被这种猝死新闻所“吓”
住,
越会生出很多廉价的感慨,总结出很多“教训”
,
在一番集体感慨中完成一次自我 安慰。
当然,感慨过后,也迅速健忘,很快回到原先的生活节奏,继续熬夜,继续抽烟,
继续醉生
1
梦死摧残生命的不健康生活。
那些貌似深刻的
反思,不过是对一个“热点”的本能而肤浅的感慨罢了,人们习惯于从热
点中总结原因并
上升到一种伪哲学高度,然后转身忘去――说到底,只不过是“怕死”罢了。
< br>人们对具体细节和死因是不感兴趣的,只不过是被“猝死”吓住了,死亡的恐惧驱使着人
< br>们过度归因,
跟着各种标签走。
猝死前面的标签如果强调的是“网络媒体人 ”――会感慨做新媒
体真的不容易;强调的是“创业者”――会感慨创业太不容易了;强
调的是“年轻人”――会是铺天
盖地对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感慨;
当然,< /p>
如果强调是一个“房奴”的话――可能就会演变成对高房
价的讨伐。
对死亡充满恐惧的人们,
会把自身的生存和身份焦虑投射到那些个案中,
并不关
心猝死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被标签诱引着去迫切归因,又迅速遗忘。
没有人能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但理性的人不会因为身边个案性的猝死案例就错乱
归因,
发那些廉价的感慨。
我把这种称作“新
闻易感人群”
,
就是容易被那些只是个案的新闻热点触发感慨。
“ 新闻易
感人群”有一个共性,
就是缺乏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信念,
没有对个案和普遍问题的区分能力,
情绪容易被各种热点和个案牵着鼻子走,爱跟
风,易摇摆,情绪化,见风就是雨,在此起彼
伏的热点中一惊一乍,只会大发感慨,而无
能作出理性的判断。看到有人创业成功,纳斯达
克上市一夜成千万富翁,
便被创业的神话所感染,
欢呼创业神话。
看到一个创业者猝死,便
被吓住了,称创业多不容易,将创业悲情化,感慨还是别“拿命换钱”了。日常没有健康观念
又是熬夜又是吸烟,看到猝死新闻后又过度防卫。
新闻易
感人群,轻易感动轻易激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热血沸腾,轻易被
诱导,又
轻易地遗忘健忘,沉浸到新的热点中。
2
02
“碰巧发现”的背后
赵畅
用水、化学制剂和颜料,就能将干雪豆染成“豌豆”
,
将干黄豆染成“青豆”
。
这是湖南省衡
< br>阳等地一些地下“黑作坊”的生财“秘方”
。
日前,
湖南省 衡阳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查获并销毁了
一批
700
余公斤 的“染色青豆”
。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人们对“染色豆”危害健康的广泛< /p>
担忧。
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染色豆”是在执法过 程中“碰巧发现”的。
这再度将食品生
产加工领域违禁添加问题摆上了台
面。
对“染色豆”的始作俑者唯利是图昧着良心赚黑钱的行为,自须痛
加谴责,依法严惩,但
人们不禁要追问:
“染色豆”何以卖了
< p>3年后才被发现,
且是“碰巧发现”?假若不是“碰巧发现”
,
这“染色豆”是否还会继续被卖下去呢?
“
碰巧发现”
,
这对于有关监管部门的工作确乎是讽刺。据一位官员说,按分工,农 业行
政执法部门只负责对来自农业的初级、鲜活产品的监测,而“染色豆”属于加工环节
,应由质
检部门负责。如果涉及流通、贩卖,
则由工商部门负责。
此次衡阳农业行政执法部门之所以
发现“染色豆”
,
< p>便是因为“按常理,时下并非青豆集中上市季节”。
如果说,
“碰巧发现”当是衡阳
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越界”管了本应由质检部门和工商部门管的
事的话,那么,职责所在的
其它部门又何以发现不了呢?
“染色豆”卖了
3
年后才被“碰巧发现”
,
< p>这固然暴露了食品监管机制尚待完善的问题。比
如,
目前我国很多地 方的食品监管仍是“地方政府负总责、
监管部门各负其责”
“
分段 监管为主、
品种监管为辅”
,
“九龙治水”的工作格局造 成职能交叉、重叠问题长期存在。食品安全检测也
被过度市场化,
变相成 为一些部门的创收渠道。
此外,
绝大多数城市食品安全地方性立法缺
位,生产许可、市场准入、产品召回、信息发布、应急处置等工作制度尚未有效落实到操作
层面,特别是在有毒有害物质使用监管、索证索票、行业自律等方面缺乏强制性行为规范,
3
等等。
但除此而外, p>
更是折射出我们有些行政执法部门监管的严重缺位,
监管严重缺位的背
后当是作风的漂浮。
想一想吧,
“染色豆”已 经卖了
1000
多天,
时间并不算短,卖出的数量也并不算少,受 害
的涉及面则更广。
让人生疑的是,
这期间,
< p>有关监管部门就没有收到过群众的举报?在平日
检查的时候,就没有丝毫发现?我们
应有的监管责任又到哪里去了呢?“突击一回,转悠一
圈,吃上一桌,玩耍一把,捎带一
些”
,
群众对有些监管部门行政执法检查的作风画像,可谓
入木三分。
是啊,作风漂浮、不抓落实、不抓执行,导致一些监管制
度形同虚设。一位领导同志曾
说过这样一句话:
“
‘不落 实’比没有制度更糟糕。
“
不落实”
”
,
当是“不执行”的另一种说法。
“不落实”
、
“不
执行”
,
便导致一些不法商人的不法之心、不法之行会因此而受到“怂恿”
,
或者说,
在“不落
实”
、 p>
“不执行”里,对诸如“染色豆”等“问题食品”的监管,必形同“牛栏关猫”
, p>
不法分子定会钻营
其间,进退自如。
“民以食为天”
,
食品安全是最大的安全,如果我们连食品安全都监管不了,怎 么确保其
它方面的安全?须记住,让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
监管天职。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
从“染色豆” p>
、
“地沟油”等问题的频频发生上找原因、寻对策,尤其是如
何在完善体制、
机制上下功夫,
在切实转变执法作风,狠抓监管落实上下功夫,该 是我们应
该吸取的深刻教训和避免类似问题出现的必然之举。
03
中国教育到底失败在哪里
——从“一切都为你好”到“培养一样的人”
最近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龙永图在谈及送孙女出国留学时,
提出了三问 :
第一,
什么
4
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 p>
学?第二,
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
书籍,
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
欢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第三,什么时
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首
选中国的品牌。
这“三问”确实打中了中国的要害。特别是第一个问题,欧美教育能够吸引全球人士到他
们国家学习,说明了全球精英对他们教育内在价值的认同,包括中国政府职员。那么,
中国
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以下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学校教育:培养一样的人
中国教育的确存
在诸多问题,
至于失不失败,
如何失败,
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事,
很难予以绝对中肯的评价。
但主流的观点认为,
中 国的学校教育就是:
把一群人变成一样的
人,而不是与众不同的一群人,
更为可怕的,是要变成一样有缺陷的人!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
一直以来,
我们的教育就是给予学生的是标准结论和答案。
无论是 工科还是理
科,都要搞出一个貌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来不可,谁若是逾越了
这个官方标准,
那就被认为是标新立异,
其人必是是异端另类。
这样的人如果进入社会,
那么就被视为异见
分子的,是不受待见的
,
甚至他的言论会关进黑屋子的。
学校出于对分数的追求,
自然不 是
鼓励这样的学生,认为是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
< br>因此,
中国的学校教育并不是教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
如何 最大限度地
发挥自己的心智。
久而久之,
这种教育模式导 致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出来只记得几个概念、
理
论等所谓假大空的“标准”
,
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根本不会运用自己的头脑
独立做分析,这样同时也就消解掉了学生们的“创新”的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国家提
倡“创新”
,
确实表现得有些“缘木求鱼”了!
5
另一方面,
一直 以来,
我们的教育提供给学生的并非是最好的知识。
很多课目的教材取
< p>材服务于政治目的,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诸如“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
“为社会主义添砖
加瓦”等假大空的套话,实在过于政治化了。再加上教材编选
者受自身能力的限制,连基本
的“自圆其说”的逻辑自洽都无法达到,完全是在制造思维
的紊乱。正因为如此,学生学到的
知识并非取自全世界最优秀的文明精华,
甚至还学到了不少糟粕,
那些教材基本上就是加了
三聚氰胺的含抗生素
的兑水奶,绝对是有毒的,导致严重的“脑结舌”
。
说
白了,我们的教育体系一而贯之的,也是最大的致命缺点是,就是不鼓励个性,
主张
批量生产学生:
有才华的人,在这个体系里不能健康成长;有缺陷的人,在这个体系里 无法
得到校正,
方的圆的厚的薄的,
统统都一个模子批量 处理了。
这一点就是龚自珍在
《病梅馆
记》里所表达的思
想,所以,才大声疾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这个体系产生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低质量人才,
创新性堪忧,大师绝迹!< /p>
当然,
对改革开
放初期的社会来说,
能最快 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也就生产了大量的识字和有基本数理
化能力的
工人、
工程师、
普通白领和其他劳动者,
如果采用其他的教育体系
(比如精英教育)
,
我们这个高文盲率的社会,结果可能
会更糟的。
但是,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普及,
< p>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显示出这种批量式教育的失败之处,
最大的失败
是,就教育出来的“巨婴”太多了!何谓“巨婴”?就是指那些心理素养还停滞在婴
儿水
平的成年人,他们缺乏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思想,甚至缺乏基本的人格。
这种教育模式早已落后于时代,
其实是苏联式的,
源自斯大林时代。
< p>以赛亚·柏林在《苏
联的心灵》
曾作如下表述: p>
“这个国家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斯大林所谓的
(人类灵魂)
< br>工程师的任务,
亦即,对人进行调试,使得人们只会提出很容易获得答案的问题,
让人们在
成长过程中因最小的摩擦而顺其自然地适应所处的社会……好奇心本身、
个人独立探索精
神、创造和思考美好事物的愿望、寻求真理本身的愿望、
追求某些目的的愿望(这些目的的
6
本身确是人类的目的,
能够满足我们天性中某些深层欲望)
都是有害的,
因为他们会扩大人
们之间的差异,而不利于一个整体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
在这种“求同”的教育模式之下,人们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之下,很难构建自己的思维方
式,总希望别人(特别伟人、领袖等政治人物或公知、大<
/p>
V
等意见领袖)来指出方向,以
便获得明确性的指引,于是
呢,进入社会之后,就容易扮演着“吃瓜群众”的角色,极其容易
被人煽动,成为被人利
用的一部分。
究其原因,
就是这些人的自我主见被这种 教育阉割了!
有一句很有意思,
不妨与大家分
享一下:<
/p>
中国的教育,
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
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
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
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
二、家庭教育:一切都为你好
令人感到可笑又可悲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是想让人“变成一样的人”
,
而是我们的家庭
教育却逆向发展,总想让孩子成为“不
一样的人”
。
两者看似矛盾,却又能奇妙地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家长们总想自己的孩子成为“一样
的人”中“最标准化”的一个!因此,人与
人之间的竞争,就变成对“标准化”的认同程度了!这
无疑就催生了“应试教育”和“功
利教育”
。
比起思想禁锢更为严重,
还是社会功利化对教育的侵< /p>
蚀。一切被公众所质疑的是“应试教育”
、
“功利教育”< /p>
,
都是针对家长们贪婪自私的观念迎合罢
了。
可以这么说,中国教育最糟糕的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
< p>
无可否认的是,
世界上少有国家的家长像我们的家长那样重视子女的教育,
但这种教育
方式从来就是强迫式的、
不平等的。
父 母们总是把自己未竟的理想让子女们来实现,
不惜重
金,层层加码,都有
一颗浓浓的“望子成龙”
、
“望女成凤”的心,用自己的主观意愿迫使孩子学 p>
习自认为“有前途”
、
“有出息”的内容,而忽略对孩子兴趣 的发现和培养。正因为如此,中国人
7
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从摇篮开始就已经被扼杀了。
这一点在孩子们填报高考志愿时,
表现得尤为突出,
家长往往会将自己的 意志强加到孩
子身上,而且往往假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爱,作为孩子是无法拒绝的。
更为可怕的是,许多家长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搞好,读的书都忘了,要求
孩子学的东西,
自己却一窍不通。
而且,
他们在单位公司 受了气,
觉得人生不如意,
回来就往孩子身上撒野,
要好
好读书,要有出息,不然就……书上讲对孩子要和气,要引导,结果性子一上来就烦,
一
通乱打,关禁闭……以显示家长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才是最操蛋的教育。
正是这种非常功利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们无法抗拒,最后也只有被迫听从父母之命,
选择最赚钱的专业,而未必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
人不能尽情地表现出自己的长处,
这是很遗憾的事,
很可能终其一生,
< p>都无法取得职业
上的满足和快乐!
而且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必然会损害个人的自信心,
所以才会导致有那
么多人生活得唯唯
诺诺,
一直被动地活着,
根本就不想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对 于整个
社会而言,人们不能乐业(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
,就永远无法成 为一个健康的社会。
可以这么说,
对兴趣的忽视才是中 国教育的最大失败!
更为严重的是,
抹杀了孩子的兴
趣,
导致孩子们只能被迫接受父母和社会的安排,
无法成为一个听从内心的人,
最终就成为
一个毫无主见的人。
正因
为有这样的家长,导致中国教育选拔机制的精神内核依然是“科举制”式,即“教育”
对
于中国人的意义依然是自己“跳龙门”的机会。好的专业、好的大学,成为父母炫耀自己子
女有出息的资本!而对于国家而言,
当然是乐观其成的事,深以为民心可驭,考试制度不失 p>
为一种缓和社会矛盾、实施思想控制的手段,
于是,大学教育这条路,
就成为当代提升个人
阶层的“科举制”法统了。
其实,
每个人天生都应有多元化成长的选择权利,
中国的教育不仅没有 提供其选择的环
8
境,甚至教育伊始——家庭教育开始就压制其选择的意志了。
正是这样的认识,
我还是比较赞成中国孩子能多多出国留学,
脱离 一下中国式家庭教育
和学校教育,
让自己能充分地独立起来,
< p>同时培养一下自己的国际视野,多保持与世界接触,
也是能更全面的
认识中国社会,
千万不要让父母绑架,又让朱火炬、周带鱼、
花千户等人的
“不要辜负”式鸡血文章毒害了,须知,在目前之中国此类脑残分子,不仅受到国家的欢迎,<
/p>
而且在民间还是非常有市场的!
结语
从家庭教育“一切都为你好”到学校教育
的“培养一样的人”
,
我们一而贯之地,
就是在抹杀
个人的选择,让孩子们接受安排。教育就是教书育人,让人成为人,其实,人品比学识更重
要,创造比成绩更重要。
然而,
中国教育 依然呈现的是:
令人厌恶的教师权威,趋利性的家庭教育,
反人性的教
< p>育规条,
以金钱和地位作为价值衡量的变态社会意识,
严重的反智倾 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要改变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
04
“梁林故居”被拆折射出城市发展缺失理智
程奎星
有文保人士
向本报爆料称,原本计划恢复原貌的“梁林故居”现已被拆。记者实地探访后
发现情况属
实。
(
1
月
27
日《新京报》 p>
)
每次获知这样的 “噩耗”都要为之心痛不已,
在城市发展的车轮之下,
每年究竟有多少
< p>文化遗产被碾碎夷为平地不得而知。面对“疯狂”的发展狂想曲,冷静下来是否有人理智思考
过,
一座城市除了钢筋水泥堆积起来的高楼大厦,
这座城市的悠 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积蓄的
9
内涵和深度究竟还剩下多少?
“梁林故居”是
梁思成先生与林徽因女士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这两位民国时期文化界名流
伉俪在这里镌刻出一个时代的芳华与绝唱,这里的一点一滴都绽放出一个时代的诱人气息。
另外,
“梁林”二人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在当时的文化界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 /p>
位,
二人居住的北总布胡同
24
号院更成为 当时有名的“文化沙龙”
,
无论从其主人的历史成就
与贡
献上,
还是广泛的社会效应与深远影响上看,
这座四合院都是值得好好保存下来,
并留
给后人的文化遗产。
然而
,让我们心痛不已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梁林故居”还是难逃拆迁厄运。尽管这栋四
合小院的拆迁问题,
曾经引发社会关注,
引起相关学者的一致保护,< /p>
甚至连国家文物局都明
确表态“梁林故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该由地
方文物部门申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社
会各界和文物保护部门还是未能挽救这座文化殿
堂的最终命运,厄运难逃的“梁林故居”已经
被拆除,今天写下的这篇文章仅仅只能夹带
着遗憾而尽怀悼念之情。
说到底,
“梁林故居”的悲惨 命运只是当前城市发展中注重物质和形象,而忽视了城市品
味和内涵,
将 城市发展之路撵上一种肤浅而缺乏深度狭隘发展之路的又一个案例。
今天写这
篇文章除了对“梁林故居”被拆的惋惜之情,
更为艰巨的使命是希望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能引此
为戒,
在谋划城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之时,
别忘记了一 个城市的历史积淀才是这座城市的
魂魄所在这句肺腑之言。
< p>
城市发展走到今天,
已经越来越脱离了历史与文化内涵,
灯红酒绿间 的大都市中难以找
到让人冷静可以遐思的文化场所。
历史古迹作为记录历 史的活字典,
作为这座城市的永久丰
碑是一座城市难能可贵的瑰宝,
p>
这笔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是后人充实的精神财富。
我
们
常说以史为戒,但是我们却在轻易毁坏“活着”的历史,打着城市发展的大旗,拆迁机器一
再摧毁的正是城市发展的底气。
10 <
/p>
走在巴黎与伦敦的街头,
那些完好无损的历史古迹和名人故居让我们深深被 历史文化所
绽放出的芬芳气息所感染,
在雨果的故居中完好无损的保留着 大师的每一个痕迹,
真正读懂
历史,
读懂历史中那些大师 级人物,
这才是活生生的教材。
一座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以多么金
< br>碧辉煌的高楼作为尺度,
也并不是靠物质上的满足作为依据,
人类发展的最 高境界应该是精
神领域的富足。
当我们面对这种后现代大都市的空虚之时 ,
再去悔悟当初的唐突与莽撞俨然
为时已晚。
还有一句不 得不说的忠告,
我们可以复制一种空洞的自我满足,
却永远复制不了
历史饱满的魂魄。
文物保护问题不只是文物保护单位的职责
,
作为历史和前人留给我们共有的精神财富和
文化遗产,
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
任何人和任何单位都没有权利去剥夺我
< br>们后世子孙去享受这种一旦失去别无拥有的精神陶冶和灵魂熏陶。
“梁林故居”被拆只是一 个
小小的缩影,
希望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能幡然悔悟,
一座 有发展潜力的城市首先就是一座有内
涵和深度的城市,这是城市的魂魄,这也是确保城市
发展不至于迷失自我的理智所在。
05
王开岭:做个有“文化”的人
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知识教育不等于文化教育。
子史经集是国学文化,
但文化不拘于此,
文化比文本要大得多,
其真正载体是生活本身,
是生活哲学、生活美学、生活习俗和生活细节。
文化的用途,不是考试,而是生活,是陪你度过整个人生。
木心先生有首诗,叫《从前慢》
,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 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
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
11
-
-
-
-
-
-
-
-
-
上一篇:2020最新时事作文素材5篇
下一篇:高中语文作文素材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