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南歧之见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精选征文20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0-12-25 18:27
tags:家风, 随笔, 家训

-

2020年12月25日发(作者:陶虹)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精选征文

20


【一】


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

一直生长生活在海岛。

当时我们屯是村子里的一个小自然屯,


一 共不到

20

户人家。我年幼时,父亲在县农渔业机械厂上班,母亲在家照顾几个子 女和年


迈的奶奶。

父亲读过几年私塾,

就算高小吧。

小时候,

父亲教导我们几个姐弟要诚实、

正直,


不沾染恶习。我母亲没有文化,

但是对我教育感受最深的是:

过日子要勤俭,要 尽己力助人


为乐。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常说“家和万事兴呀”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 己的孩子。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

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 ,

可以说,

家风就是文化和道


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 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如今回想年幼时候的点点滴滴,

不 由的发现家长在平凡的生活中在我的心上播种下了许多美


好的品德,也是家风的体现。记 得小时候,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拮据,那时候小孩子只有


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

然而我的很多衣服都是姐姐们穿后改给我的,

在勤俭持家的母亲的影

响下,

我穿时也不嫌弃新旧,觉得干净利索就很好,勤俭的美德就此种在心中。过年不但有< /p>


漂亮衣服穿,

而且只有这时才能吃上油条,

炸萝卜丝丸子、

炸化鱼,

这是每年过年必备的

“老


三样”

。每次吃饭的时候,母亲先给奶奶盛饭,奶奶动筷子了,我们才可以吃,奶奶总是把


最好吃的让我先吃一口,她再吃,这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母亲总是

< p>
不厌其烦的教育我们一定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

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


不想吃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要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 小养成懂礼貌的习惯;不


说慌话,

不爱占小便宜,

做一个 诚实的孩子……每到节日或者冬闲时节,

村子里的人就聚在


一起打扑克、 打麻将,有时还有赌博的。

父亲就告诫我们禁止参加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

散、家破人亡,而且不准我吸烟,告诉我烟有百害无一利。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吸烟,耳濡目

< br>染,

我就养成了不吸烟、

不赌博的习惯。

记忆里印象最深的 就是:

上学时候我家离学校很近,


当时学校里没有饮用水,

同学们下课到处找水喝。

我母亲得知此事后,

还特意为全校的学生


准备一口

6

担水的大水缸,每天早晨让我几个姐姐把水缸挑满,等着全 校学生下课来喝水。


有多少次学生们把缸里的水喝完了,

到晚上做饭时,

我的几个姐姐得从远处挑水回家,

在母


亲的教育下,她们 从没有怨言,

几个姐姐一共挑了

5

年水,

直到后来 学校打了机井。

现在同


学们在一起聚会,大家还谈论我们家的水多好喝呢 !


我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她和我奶奶一样,

能讲一些经 典故事,

教育我们遇事要宽宏大量,在


学校要和老师、

同 学们和睦相处,

要热爱集体、

热爱劳动,

做好事不吃亏。

在她们的教导下,


我和姐姐们基本上没有和老师、

同学发生过矛盾 。

小时候长辈常跟我们说

“和为贵、

孝为先、

勤为宝、俭为德”

“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以“家训 ”的形式出现在


我们的生活之中。


家风是做出 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记事的时候,

姥姥和奶奶都在我家,后来姥姥搬到舅舅

< br>家去了,

那时舅舅出海时常不在家,

舅母又在生产队劳动,

母亲就时常带我到舅舅家看望姥


姥,给姥姥洗发梳头,帮舅舅洗衣服,当时给我印象挺深 。姥姥临终时还叮嘱我母亲,要照


顾好弟弟妹妹,

发扬优良传统……我奶 奶会做衣服,

记得小时候几乎全屯的人都穿过奶奶给


做的衣服,

现在不少老人还记得奶奶给他们做衣服的事呢。

奶奶给大家做衣服从来不收一分

< p>
钱,

不要他们任何东西。

她时常对我们说,

帮助别人 ,

就是帮助自己呀。

我几个姐姐出嫁时,


奶奶和母亲都叮 咛几句,要孝敬公婆,对得起人家。


我们经常说环境育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环境,出什么样的人,孩子在一个好


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 p>将来必能有所成就。

现在我也有一双儿女,

我也将我们家的家规家训让


他们来传承下去。儿女如今长大成人,家人齐聚聊天时,女儿还说起一件印象深刻的小事:


在她四五岁的时候,

我和妻子带她去公园游玩,

女儿吃完香蕉 随手把香蕉皮扔到地上,

我和


妻子马上让她捡起来扔到垃圾桶,

告诫她以后不能随地乱扔垃圾,

公共环境就跟自己家一样


要保护。

年幼的女儿当时虽然知道自己错了还执拗着不想捡,

最后哭哭啼啼的把香蕉皮扔进


垃圾桶。后来女儿上学后,在走廊里捡起纸片被老师表扬还惊讶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小事吗 。


通过她的讲述我才知道那件小事对孩子影响如此之大,

如今她还是个环 保主义者,

时常说我


们节水节电不是为了省钱是为地球节约能源,

原来当初我和妻子告诫她要把公共环境当做自


己的家一样看待,如今女儿已经引 申到整个地球都是要爱护和保护的生存家园。由此看来,


在孩子小的时候,

我们的说的每一句话,

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给他们带来影响,

良好的家风家


训会伴随孩子一生,助力他们成就美好人生。


周恩来 的侄女周秉德说:

“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

”伟人们的家 风,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要求家庭成员做到低调清廉、

< p>守法自立、

诚实正直……读古代名


人的家训,

无不令 人心生感慨,

也使我们能得到一个启示: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健康的、

积极


向上的。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 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


称颂的也很多。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 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


为人之道、

生活作风和生 活方式的总和,

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

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


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

、诸葛亮《诫子书》< /p>

、周怡


《勉谕儿辈》

、朱子《治家格言》

、 傅雷《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


风的思想光芒。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 无时思有


时”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 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仅对自己有


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 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在今天,

好的家规家训依然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和道德精 髓。因此,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融 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融入到“两学一做”教育中,牢记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继


续前 进”的教导,在地税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


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

一直生长生活在海岛。

当时我们屯是村子里的一个小自然屯,


一 共不到

20

户人家。我年幼时,父亲在县农渔业机械厂上班,母亲在家照顾几个子 女和年


迈的奶奶。

父亲读过几年私塾,

就算高小吧。

小时候,

父亲教导我们几个姐弟要诚实、

正直,


不沾染恶习。我母亲没有文化,

但是对我教育感受最深的是:

过日子要勤俭,要 尽己力助人


为乐。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常说“家和万事兴呀”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 己的孩子。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

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 ,

可以说,

家风就是文化和道


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 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如今回想年幼时候的点点滴滴,

不 由的发现家长在平凡的生活中在我的心上播种下了许多美


好的品德,也是家风的体现。记 得小时候,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拮据,那时候小孩子只有


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

然而我的很多衣服都是姐姐们穿后改给我的,

在勤俭持家的母亲的影

响下,

我穿时也不嫌弃新旧,觉得干净利索就很好,勤俭的美德就此种在心中。过年不但有< /p>


漂亮衣服穿,

而且只有这时才能吃上油条,

炸萝卜丝丸子、

炸化鱼,

这是每年过年必备的

“老


三样”

。每次吃饭的时候,母亲先给奶奶盛饭,奶奶动筷子了,我们才可以吃,奶奶总是把


最好吃的让我先吃一口,她再吃,这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母亲总是

< p>
不厌其烦的教育我们一定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

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


不想吃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要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 小养成懂礼貌的习惯;不


说慌话,

不爱占小便宜,

做一个 诚实的孩子……每到节日或者冬闲时节,

村子里的人就聚在


一起打扑克、 打麻将,有时还有赌博的。

父亲就告诫我们禁止参加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

散、家破人亡,而且不准我吸烟,告诉我烟有百害无一利。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吸烟,耳濡目

< br>染,

我就养成了不吸烟、

不赌博的习惯。

记忆里印象最深的 就是:

上学时候我家离学校很近,


当时学校里没有饮用水,

同学们下课到处找水喝。

我母亲得知此事后,

还特意为全校的学生


准备一口

6

担水的大水缸,每天早晨让我几个姐姐把水缸挑满,等着全 校学生下课来喝水。


有多少次学生们把缸里的水喝完了,

到晚上做饭时,

我的几个姐姐得从远处挑水回家,

在母


亲的教育下,她们 从没有怨言,

几个姐姐一共挑了

5

年水,

直到后来 学校打了机井。

现在同


学们在一起聚会,大家还谈论我们家的水多好喝呢 !


我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她和我奶奶一样,

能讲一些经 典故事,

教育我们遇事要宽宏大量,在


学校要和老师、

同 学们和睦相处,

要热爱集体、

热爱劳动,

做好事不吃亏。

在她们的教导下,


我和姐姐们基本上没有和老师、

同学发生过矛盾 。

小时候长辈常跟我们说

“和为贵、

孝为先、

勤为宝、俭为德”

“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以“家训 ”的形式出现在


我们的生活之中。


家风是做出 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记事的时候,

姥姥和奶奶都在我家,后来姥姥搬到舅舅

< br>家去了,

那时舅舅出海时常不在家,

舅母又在生产队劳动,

母亲就时常带我到舅舅家看望姥


姥,给姥姥洗发梳头,帮舅舅洗衣服,当时给我印象挺深 。姥姥临终时还叮嘱我母亲,要照


顾好弟弟妹妹,

发扬优良传统……我奶 奶会做衣服,

记得小时候几乎全屯的人都穿过奶奶给


做的衣服,

现在不少老人还记得奶奶给他们做衣服的事呢。

奶奶给大家做衣服从来不收一分

< p>
钱,

不要他们任何东西。

她时常对我们说,

帮助别人 ,

就是帮助自己呀。

我几个姐姐出嫁时,


奶奶和母亲都叮 咛几句,要孝敬公婆,对得起人家。


我们经常说环境育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环境,出什么样的人,孩子在一个好


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 p>将来必能有所成就。

现在我也有一双儿女,

我也将我们家的家规家训让


他们来传承下去。儿女如今长大成人,家人齐聚聊天时,女儿还说起一件印象深刻的小事:


在她四五岁的时候,

我和妻子带她去公园游玩,

女儿吃完香蕉 随手把香蕉皮扔到地上,

我和


妻子马上让她捡起来扔到垃圾桶,

告诫她以后不能随地乱扔垃圾,

公共环境就跟自己家一样


要保护。

年幼的女儿当时虽然知道自己错了还执拗着不想捡,

最后哭哭啼啼的把香蕉皮扔进


垃圾桶。后来女儿上学后,在走廊里捡起纸片被老师表扬还惊讶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小事吗 。


通过她的讲述我才知道那件小事对孩子影响如此之大,

如今她还是个环 保主义者,

时常说我


们节水节电不是为了省钱是为地球节约能源,

原来当初我和妻子告诫她要把公共环境当做自


己的家一样看待,如今女儿已经引 申到整个地球都是要爱护和保护的生存家园。由此看来,


在孩子小的时候,

我们的说的每一句话,

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给他们带来影响,

良好的家风家


训会伴随孩子一生,助力他们成就美好人生。


周恩来 的侄女周秉德说:

“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

”伟人们的家 风,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要求家庭成员做到低调清廉、

< p>守法自立、

诚实正直……读古代名


人的家训,

无不令 人心生感慨,

也使我们能得到一个启示: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健康的、

积极


向上的。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 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


称颂的也很多。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 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


为人之道、

生活作风和生 活方式的总和,

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

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


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

、诸葛亮《诫子书》< /p>

、周怡


《勉谕儿辈》

、朱子《治家格言》

、 傅雷《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


风的思想光芒。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 无时思有


时”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 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仅对自己有


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 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在今天,

好的家规家训依然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和道德精 髓。因此,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融 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融入到“两学一做”教育中,牢记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继


续前 进”的教导,在地税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


前些日子,

在电视上看 了一档栏目,

记者采访一位退休老人,

谈到了退休后的生活和对子女


的教育,

老人家的退休生活看上去很充实,

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

晨练,

约上旧时好友两三,


一起出游,累了,坐下来打打牌, 聊聊天。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成了老人生活的主旋律。


而聊到教育子女的时候,

老人就显得有些严肃,

从老人的话语中,

了解到老人对子女的教育


上还是比较严厉的,

有严格的家风。

是呀,

每个 家族经历岁月的洗礼都会形成自己的方与圆。


我对自家家风家训的理解要从爷爷的故事谈 起。


那是我上初二的一个星期天,

去爷爷家里吃鱼。< /p>

远远地就看到爷爷一人坐在门前那棵老榆树


下的凉席上,拿着把棕榈扇子, 看门前的稻田出神儿。我喊了声爷爷,就快步走了过去,坐


在了爷爷的身边。

< p>这时候爷爷回过头来注视着我说:

嗯,

我们家的小丹越来越 像大姑娘了。


我笑着问了句“爷爷在看什么呢?”爷爷用扇子指向稻田 :

“在看今年的收成,又是个丰收


年。农民兄弟这下有指望了,农民富裕 了,国家才会越来越好。

”在我的印象中,爷爷看问


题做事情,

总是能够从大局出发。

我想这是他那个年代的大背景所造就的人生品格吧。

那个


时候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爷爷说的话,在那愣神儿。爷爷已经习惯了,

又好像知道似的,没


有理会。

接着说:

“最近学校有什 么变化么?”爷爷是镇上中心校的老校长,

镇上的

12

所小


学都是他带领众人一手创建,

虽然退休了,

但是还是总关心学校 里的事情。

他总对我们说教


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搞不好 ,

国家是会出问题的。

我想这就是一个称职的教育人应该做到

的吧。我却把它理解成了是对我学习的关心和学校环境的问题,于是我便说:

“刚开的物理< /p>


课,

老师说这个学科会让我们更科学的理解这个世界。

可我 还不能很好的与我的生活联系起


来。

嘿嘿,

还有就是教室 里好热,

尤其是没有风的时候,

同学们总是抱怨说

‘还没到秋天呢 ,


我们就已经要熟透了’

,爷爷,你说我们这算不算是早熟啊?”爷爷听 了哑然失笑。用扇子


拍了下我的头说:

还不知足

?

我们那个年代,

读书都是奢求,

从来不妄想有什么像样 的教室,


可学到的东西一点也不比你们少。

在什么样的环境,

< p>学的都是一样的知识,

都一样能学成为


国家做贡献。

”我丝毫没在意爷爷不理解我的“苦衷”

,就迫不及待的问道:

“爷爷,那你读< /p>


书的环境是什么样子,

那个时候学生都是什么样子啊?”

爷 爷注视着稻田,

陷入了对往事的


回忆。


那是

1940

年的夏天,和其他地方的夏天一样,蝉鸣鸟叫,烈日灼人, 健康的生命绿占据着


每一个角落,

人们本该拥有着夏天的一切。

但是中国正处在战争时期,

人们无法享受夏天的


热情!而我的爷爷 却迎来了他命运第一个转折点——读高小。奔赴

50

里外的县镇开始新一


轮的文化学习,

那时候爷爷才只有十几岁,就要开始独立生活了,

坐在马车上,还想着母亲


含着泪的叮嘱“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要吃好,注意身体,天 冷加衣。有什么事情去找永


和米店的老板,他欠着咱们家的账呢。

”儿行 千里母担忧!天下母亲都一样的牵挂在外的子


女。

父亲就只简短的说了句 :

“好好读书,

要给李家争光。

也许这就是男人 之间才有的叮嘱。


爷爷带着满怀的热情来到了学校,

但 学校的环境却差强人意,

糊着窗纸的老式门窗,

根本无


法 遮风挡雨,

太阳光从屋顶的缝隙射在屋里的地面上,

显得斑驳陆离,

可是到了下雨天或是


冬天的时候,

那些缝隙便成了学生们的噩梦,

都想办法躲的远远的,

时常同学手和耳朵会被


冻伤。

宿舍更是凄凉,由于上学的大多是城里的孩子,所以住校生就特别的少,加上夏不可


避暑,

冬不可保暖的宿舍条件,

使本就少的可怜的乡下生也所剩无几。

伙食也只有粗糠菜汤,


还时常吃不饱。

吃住条件差不说,

稍有不慎就会遭遇老师的责打。

这些对于未出过远门的爷


爷都是天 大的考验,

也有不少同学半路辍学,

但他想想父亲的话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竟然


在求学期间未去过一次旅店和饭馆,

成绩也渐趋优异,< /p>

再后来爷爷上了高中,

渐渐的长大了,


在学校里接受到了新 文化,新思想,使他们信仰真理,向往自由,渴望新生活,不讲出身,


不讲门第,吃苦耐 劳,艰苦奋斗,成为了那个时代具有鲜明特征的新青年。从学校出来,爷


爷就走上了工作 岗位,爷爷工作的时候,

时常顾不上家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上,从来不


会想着从岗位上捞个人利益,从来都是先国后家,对人民负责,对子女严格。爷爷常说,国

强才能富家。爷爷就是这么一个人,心系国家,爱岗敬业,艰苦朴素。老人家的这些宝贵精

< br>神激励着我们李家的后人,

这也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一生的财富。

也渐渐的 成为了我们李家


人的做人准则。


对于我们李家 规矩进一步了解是在我父亲的身上,

我的父亲行三,

按家谱里排下来,

< p>取名相


文,爷爷赐字德玉,有品质优秀真君子,品格高贵好主的寓意。父亲是个商人 ,在我小的时


候父亲就开始做小买卖,

后来有了自己的店铺。父亲做生意 有自己的规矩:

有三不做,

损人


利己的事不做,

所以从来不会去诋毁同行,来突出自己的商品;以次充好的事不做,所以从


来没有 顾客因为质量问题找上门来的时候;

欺行霸市的事不做,

所以父亲在同行里的口碑 向


来很好。父亲常说,

做生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要懂得如何做人,有 才有德才称得上一等


买卖人。生活中的父亲给人的感觉比较随和,

乐善好 施,

看见别人有难处,

都会想办法去帮


助。守信重诺,只 要自己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办到。勤俭朴素,衣服过时了,只要没坏掉,


就总是穿着,很 少为自己添置新衣服,吃的东西也从不浪费。

对我的要求也是一样严格,家


里来了客人,我这个小孩子从来不准许上桌,

放学后要按时回家,

外出要提前打 招呼,

不准


挑食,不准铺张浪费,要孝敬长辈,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


老李家的规矩历来重身教胜于言传,

随着年龄的 增长,

我对自家家风家训的领悟也在逐渐加


深。懂得了“百善孝为先”先 要理解,使其心顺,不可“色难”

。理解了父辈传递给我“驽


马十驾,功 在不舍”

的力量不仅能够达成目标,还能赢得尊重。知道了家族俭朴的作风不仅

< br>是治物的品格,更可用于治事。更明白了“要心系国家,做事要有大局观”不是一句空话,


社会变革实实在在地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国强才能家安。

这些家风家训是 父辈传授给我的行


事准则,是我们老李家的方与圆,他们护送我走过了一程又一程,而今 我已过了而立之年,


也即将迎来自己的下一代,

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正己立 身,

让这些家风家训伴随家族血脉一同


流传下去。


【四】


在我们的幸福小家里,好的家风家训还 真不少,比如说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勇于担当、时


间观念……,诶呀,有点多,从哪儿 说起呢?


勤俭节约。

时间回到

2006

3

12

日,

在 一个中等城市中等规格的酒店里,

一场小规模的


婚礼正在举行,那个白白 的胖胖的新娘就是我。老公个子不高,长的挺好,工资不多,对我


不错,我们自己攒钱买 房子,自己花钱办婚礼,就像算命的说的,我们俩六亲无靠,结婚后


我当家做主。结婚前 ,老公工资便如数上缴,我不要,他硬给,他的零花钱每次不超过

100


元,

没事还跟我说说钱是怎么花的,

我给他

200

他非递回来

100

不可。

在婚礼当天,

父亲的


致辞是祝我和老公事业有成,婚姻幸福美满。轮到公公了

,

“ 结婚后我希望我的儿子和媳妇


一定要勤俭节约,不搞铺张浪费”

,我的心 哪有点沉重,我的婚礼也终于因为公公的一句话


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婚后,

我和老公第一次回婆家,

老公被公公叫到一旁看似不太满


意,问过老公才知道是因为我们打车回来浪费了。从此以后,我和老公时刻注意勤俭节约,


绝不铺张浪费,尤其是在公公面前。我要感谢公公教育出了这样的好儿子,不和朋友鬼混,

< p>
不赌钱,不下饭店,不买贵衣服,走到哪儿都放心,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孝敬父母。

老公是家里的长子,

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

用婆婆的话说:

“我的这两个儿子啊,


我说啥是啥,别人都羡慕 我”

,婆婆多次当着我的面夸奖自己的儿子,这我是承认的,老公


非常孝 敬父母,

不仅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要,

精神上也经常宽慰他们。

有 时我觉得的自己的


父母做得不对,

就直言不讳,甚至惹得他们生气,

每到这时老公便会指责我的不对,他说父


母年纪大了,说的对不对当儿女的都 不要顶撞,不要伤了老人的心,否则会后悔的。明白了


老公的用心良苦,

我说话注意了很多。

女儿还小,

有时想什么说什么,

对于女儿我比 较娇惯,


她跟我说话很随便,

有时会跟我顶嘴,每次都会遭到老公的严厉 批评,

我心疼孩子,想当个


和事佬,结果就一同遭到了“家长”的训斥。


勇于担当。女儿最大的优点就是勇于担当,这应该归功于我。从女儿能 完整表达意思开始,


我便通过一件件小事告诉她做人一定要勇于担当。

期 末考试刚刚结束,

有一道考试题有歧义,


我便说:

“题出 的有问题”

8

岁的女儿马上纠正:

“不怪题,怨 我。

”我当时一愣,我想女儿


将来一定会是个有担当的人。有一次,

7

岁的侄子到我家来玩,不小心将东西打翻了,脱口


便说:< /p>

“我姐打翻的”

,弟弟认为侄子反应快聪明,我不赞同,并严肃的批评了侄子,告诉 他


做人一定要勇于担当,不要把责任都推给别人,否则将来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时间观念。

女儿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很有时间观念。

上大学时我做过家教,教过很多学生。我


的体会是大多数孩子学习都不讲效率,

没有时间观念,

做事拖沓。

我暗下决心将来自己的孩

子一定不能这样。女儿上幼儿园了,老师第一次留作业,女儿不会写,不敢下笔,就是定在

< br>那儿东瞅瞅,西望望,我警告他写不完不可以吃饭,她还是不下笔,于是我狠下心连续打手


板儿

3

天,女儿哭着把作业写完了,我自己也默默流泪

3

天。从此以后,女儿一进屋就写作


业,写不完怎么叫都不吃饭。有一次, 女儿想吃大樱桃,虽然很贵我也给她买了,我问她进


屋第一件事干什么,

我以为他会说洗手,

没想到女儿张口便说:

“写作业!

现在女儿上小学


了,

上午留的作业她中午就写完了,

每天作业完成的都很快,

吃完饭还可以下楼玩半个小时,


做到了学习游 戏两不误。


晒了这么多的“隐私”

,下面我来讲一讲对 家风家训的看法。

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中共中


央总 书记习近平着重谈到家风建设,他说: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

< p>
大变化,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注重家庭、

注重家 教、

注重家风。

从古至今,

颜之推

《颜


氏家训》

、诸葛亮《诫子书》

、周怡《勉谕儿辈》

、朱子《治家格言》

《傅雷家书》等在民间

广为流传,

良好家风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曾国藩家训有四条,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 /p>


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绝大部


分学问都记载在家庭日用之间。


可见,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家风无言,

润物无声,

却在


不知不觉的岁月中塑造着一个人的性格,

锤炼着一个人的品格 。

好的家风会培养孩子良好的


道德风范、

正确的价值取向 ,使孩子少走弯路,不走歪路,有利于把孩子培养成国之栋梁之


材。反之,家庭中的不良 习气带到社会中,就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增加犯罪的几率,


毁了自己,害了家庭。 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最


大的。为人父母,务 必有所担当,所谓“子不教,父之过”

,也正是此中深意吧!

< br>现今社会,每个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

,为了孩子不惜重金,为了孩子拼命工作,


把孩子完全推给老师,

殊不知这种教育是舍本逐末的。

教 育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

考上了好


的大学也不能证明教育的成功。

马加爵的杀人事件、

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

药家信撞人事


件、朱令中毒事件历历在目,教训何其惨痛!

曾经他们都是家庭的骄傲,转眼却成了社 会的


反面教材。因此,育人先育品,教人先教行。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一个家庭的 教育理


念、

家庭氛围、

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至关 重要,

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父母是不称


职的。

从孩子小 的时候,

我们就应该教会他们是非观念、

对错曲直,切勿为成长之路埋下一


颗黑暗的种子。无论家境与否,都要教会他们做一个有责任、能担当、迎难而上、充满正能


量的阳光少年!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悉心呵护,

一棵小树苗 之所以能长成参天大树,

那是


因为他忍着疼痛放弃了多余的枝枝蔓蔓,而 纯正的家风就是那棵小树茁壮成长的力量源泉!


孩子的言行举止折射着 一个家庭的点点滴滴,

同样成人的所做所为也折射着社会的千姿百态。


在 从严治党的今天,

党员干部的作风更与党风密切相关。

党员干部要在

“两学一做”中洗尽


铅华,慎独吾身,立家规,正家风,让好的家风家训成为党员干部 修身立命的传家宝,成为


整治党风党纪的助推剂;党员干部务必要遵循“权为民所用、情 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


唯一出发点,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用党规、党 章撑起党风廉政建设的脊梁,


营造一个气正风清的党内外环境!


【五】


“月儿,起床啦!

”< /p>

,我一个激灵从恍惚中醒来,又是梦,那个反复出现,真实清晰,却再也


实 现不了的梦。

2016

年了!

我长舒了一口气,

是啊,

在不知不觉中外婆已经离开

6

< p>年了,


一切都仿若昨日……拂晓黎明餐桌上那一碗甜甜的鸡蛋花汤;

踏雪出行离家前那一句暖暖的


叮嘱牵挂;

疲顿归程返家后那一声关怀问候 ;

子夜深宵台灯下那一杯温温的糖水红茶……银


丝的白发、祥和的笑颜、 优雅的风姿,无一不在我眼前一一浮现,不曾忘怀。盯着手中早已


泛黄的老照片,时空被 定格在

1945

年的某一天,那是一场盛大而隆重的婚礼,男人们衣着

< p>
长褂,女人们身穿旗袍,气氛喜庆而庄重,而中间那身材婀娜,气质高雅,手拿捧花,身着


西式婚纱长裙的美丽新娘,就是她——我的外婆。须臾间,思绪已随之飘入过往……


外婆是

1923

年生人,祖籍山东,太外公通过自己 的努力从一个钱庄的小伙计成为了几个钱


庄的大老板,家境殷实。

他主张 男女平等,所以外婆自小就跟着兄弟们一起上私塾,熟读四


书五经,大了她又读女子高中 ,接受新思潮新思想的教育,这在当时的旧社会是很少见的,


但正是太外公坚定知识决定 命运的信念,

才使外婆从书本中提升为人待物的眼界,

学会做人

< br>处事的精华,

拥有一颗宽仁大度的心胸,

让她纵使在经历人生灭顶般坎坷起 伏时也能淡定面


对,从容处之。


外婆大我整整 一个甲子,

不得不说正是这独特的缘分,

让我生来对她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p>


我对外婆总是充满了好奇,

总是禁不住要一探究竟,

总是喜 欢缠着她给我讲故事,

讲她的故


事,讲她和外公的故事,讲她们家族的故 事

......

外婆说太外公从一个穷小子成为钱庄老板,


全靠脚踏实地,白手起家,历经千辛万苦,其中苦楚,不为人知,实属不易;外婆说尽管后

来家境富足,

太外公却勤俭持家,

从不奢靡浮华,

外婆和兄弟 姐妹们自小便被告知不准剩菜


(这也是她要求我们的)

,更不准浪费一粒 粮食;外婆说太外公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修桥


修路,

兴建学堂,资助乡 里乡亲婚丧嫁娶,帮助店里伙计成家置业,当地的一座桥就是以太


外公的名字命名的;< /p>

外婆说她的大哥一表人才,心怀大志,一心为解放中国而努力,他暗地


里长 期为中共党组织提供资助,最终却为革命含冤而终,年仅

28

岁;外婆说她曾与外 公替


大哥为中共地下党送信,

胆战心惊却光荣自豪,

并在 大哥的感召下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准备加


入革命

......

外婆的一生充满着起伏,从结婚时娘家陪送

6

名丫鬟的“于家大小姐”到文革中


下乡干活劳动改造的“黑五类”

;从仪表端庄乡里拥簇的“资本家大儿媳 ”到游街示众邻里


避之的“日本特务”

;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旧社会 “待字闺中”到和泥喂猪,烧火做饭


的新中国“家庭煮妇”

,外婆没有丝 毫抱怨,她还是那么平静,那么从容,她总说:

“我决定


不了社会,决定 不了别人,但我可以决定自己,决定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

”儿时听外婆讲


故事只是单纯的喜欢,

是出于对未知过往的好奇,

现在想想,

外 婆的那些故事其实是在向我


传承一个家族的家风家训,是在教我怎样做人,做一个好人,

做一个善良的人。外婆是这样


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 /p>


现在仍能记得外婆在书房摇椅上读书看报的样子,

晨起的阳光温暖的洒在她 身上,

好似一个


金灿灿的光圈萦绕在她身边,专注的神情,微皱的眉尖, 手中的放大镜,时而流畅略过,时


而停顿琢磨

......

这是一幅多么安静祥和的画面啊,美的让人尖叫,却静的让人窒息,自我记


事起直到外 婆生病前,数十年如一日,晨起读书好似融入到她生命中一般,

不曾间断。

我喜< /p>


欢外婆读书的样子,

不自觉的也想成为她的样子,

记得儿时 的时光几乎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我们四个孩子围绕在她身边席地而坐,一人拿一本书, 静静品读,

细细回味,

虽然我是最小


的孩子,但在潜移默 化下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明白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 p>
玉”的道理。曾国藩说过: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


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我想外婆让我们多读书,悉如此理。

< /p>


那时还没有双休日,每周只休息一天,但每逢周六晚上外婆的五个子女都会分别带着丈夫、


妻子和孩子回去探望两位老人,因为外婆说:

“亲人和睦家族才会兴旺。

,每周的家庭聚会


俨然已成为家族的传统。大大的八仙 桌满满的围坐着近

20

口人,外公和外婆永远都是坐在


主 位上,

我因为年纪最小所以坐在外婆的身旁,

其他人在外公身旁自大到小顺位而坐 ,

这个


顺序在外公去世前从未改变。

小时候总是期待每周 末外婆家的聚会,

不仅是因为好吃的饭菜,


孩童的玩耍,

更多的是享受饭桌上外公的满腹经纶和外婆脸上永远挂着的慈善微笑。

用现在

的话说,

外婆是一个高情商的女人,

我从未看过外公外婆拌嘴吵架,

外婆对外公总是和声细


语,相敬如宾,

完美诠释着外公贤内助和大 家族长媳的角色。

外公是家中老大,有十个弟弟


妹妹,每逢年节,他们便 会到家里作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这时,外婆就像陀螺一样忙


里忙外,

不仅要做出一桌丰盛的家宴,

还要为小叔小姑们准备带走的饭菜,

这样的大嫂必 然


是让人尊敬的,在外公去世的

20

多年里,外公的弟弟 妹妹们都会定期来看望外婆,视长嫂


如母亲,我想所谓的家庭和睦、

手足 团结也不过如此吧。

现在外婆也去世了,但我们还延续


定期聚会的家庭传 统,

父母们三不五时也会去探望他们的叔叔姑姑,

略表心意。

每年 春节我


们都要回外婆的老房子,

进门第一件事必然是为外公外婆敬上一炷 香,

鞠躬三下,

送上晚辈


对二老的怀念和尊敬。


“德中之王,

百善孝为先。

”外婆的母亲直到< /p>

90

岁去世,

一直都是外婆在照顾,所以当外婆

生病了,外婆的孩子们也在尽心尽力的照顾她,让我甚为感动。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外婆< /p>


卧床不起,不能出门,大姨就将外婆抱到轮椅上,推出去晒太阳;为避免外婆生褥疮,二姨


天天给她擦身子,按摩筋骨;外婆不能吃饭只能吞流食,

三姨便研究营养 搭配,变样的制作


流食,

确保外婆营养均衡;大夫说外婆总上痰是肺部不 好,妈妈就给外婆买上等的燕窝,每


天炖好后放在流食里帮助外婆清痰。

父母辈做的这些,

我们这些孩子看在眼里,

更记在心里,


如果说父母辈的孝顺是外婆言传身教的结果,

那么我们在感受如此尽忠尽孝行为的日后,


势必要恭敬有礼,竭尽孝道。


200 9

年底我参加公务员考试有幸成为大连地税的一员,那时外婆的病已经很重了,时而糊

< p>
涂时而清醒,

尽管如此,

当我告诉她这个消息时,

她 仍然开心极了,

眼里闪烁着久违的光芒,


一直喃喃自语:

“好啊,有出息,月儿有出息啦”

。病榻上的外婆虽然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却

没有磨灭她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她握着我的手一遍遍的叮嘱着:

“要好好工作,好好< /p>


做人,不图做多大官,但求问心无愧。

”虽然从小我就一直听她告诉我要好 好做人,要做一


个善良的人,但这一次的嘱托却意义重大,因为不久之后,外婆就彻底不 能说话了

......

进入


新的工作岗位,紧张而忙碌, 但我无时无刻不谨记外婆的话,好好工作,好好做人。每逢周


六我和妈妈都会去探望外婆 ,

和她说说话,

尽管她已经不能与我交流,

但从眼神中我能感受< /p>


到她的喜悦,

正如儿时她给我说故事时我的喜悦。

外婆曾和 妈妈说希望看到我穿上税装的样


子,但直到她去世我也没能穿上制服走到她面前,这是我 对她老人家最大的亏欠和遗憾。


外婆一生历经荣华寒微,

顺遂坎坷,

在花甲之年痛失丈夫和唯一的儿子,

但她依旧平静而坚


韧,

从容而顽强。

虽然她一辈子没有出去工作,

没有赚 过一分钱,

但在我的心里她是伟大的,


因为她用她良好的家教和正直的家 风将自己的子女都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外婆去世享


88

岁,大家都说是长寿的老人,在我心里她确实是长寿的,却无碍于年龄,古语云:

“亡


而不死者,寿也!

”外婆的人虽然已经离开了,但她的音容笑 貌、谆谆教诲却时常萦绕在我


耳畔,并将永生烙印于我心间。


“及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相信作为她的子孙后代,无论是 谁,无论


在哪里,

无论做什么,

都会永远铭记她的教导,

传承优良家风,

好好做人,

做一个善良的人,

一个由善良之人组成的家庭势必是积善的家族,一个积善的家族势必吉庆相伴、世代兴旺!


【六】


家风是什么?家风是“掬水月在手,弄 花香满衣”的传递与感染;家风是“忠厚传家久,诗


书继世长”的训戒与教诲;家风是“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清白与淡然。家风是灯塔


亦是船帆,

指引着 方向也不断在前进;家风是戒尺也是爱抚,

鞭策着行为也抚慰着心灵。家


风是长辈的威与爱,家风是游子的情与根,家风是立世的基与石,家风是传承的神与魂。


古语有云:

一室之不治,

何以天下家国为?古往君子何以治国平 天下,

当以修身齐家为首任。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重视家教是我们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历史上见


诸典籍的 家训浩如烟海,

为后人称颂的也屡见不鲜。

这些家规家训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凝聚成


家风,

可以说,

家风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

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等,

建构成了一个 家庭或家族的特色。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

将许多

“不成 文”


的家风加以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新时代的道德建设之中,赋予家风时代 意义,


那么,家风就不仅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根本,也是社会应倡导和遵循的道德规范 。


家风首先体现的是道德力量,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 人与社会的发展。

纵观历史,

注重家风


建设是众多豪门望 族、文人志士的立家之本。翻开历史文化长卷,

《颜氏家训》

《 诫子书》


《治家格言》

《曾国藩家书 》

《傅雷家书》

等等都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在民间广为流传。


“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


恶。

< p>“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等传世古


训至今为世人尊崇。

好的家风不仅利于自我鞭 策,

也利于教育子女,更有利于家庭和睦,也


无形中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 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还体现着教育的力量,

渗透于日 常生活中,

春风化雨般润泽人的心灵。

我们每 个人都


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

家风优良,

则如沃土育良 苗,会让家庭中的每个人茁壮成长;


风恶劣,

则如穷山生歧树,

家庭中的个体进入社会后也不免误入歧途。

我们综观千百年传承


的家训名言可知,良好的家风会有许多共同点贯穿家庭教育的 始终,如:真诚和善、正直清


白、谦让宽容、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勤奋刻苦 、乐于奉献等等,正是这些优良


的教育思想,

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 、

积极向上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从而


推动历 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家风还拥有社会标尺的力量,

让我 们在对比中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

也在对比中逐渐弥补自


身的不足。

在当今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家庭领域存在着 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恋爱


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率结离、家教中 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


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 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

这些现象是


可悲的,这些教训是沉痛 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


一个家庭以及一个社会 ,

失去了家风的约束,

遗失了道德的尺度,

人类的道德底线将会无 限


下滑。前事不忘,警钟长鸣,让家风发挥道德标尺的力量,才能让人心不断向善,家庭 更加


和睦,社会更加和谐,国力愈发昌盛。


既 然家风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那么建设家风就应当成为家庭个体与社会整体共同的目标。


形成良好家风需有人起带头与示范作用,

用自身的行为影响身边人与后代子孙。

智如泉源,


行可以为表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薪火 相传,有赖先生。

”可见,家风建设有赖于带头


人,在家庭中即家长,在 社会中即领导。家庭中,长者要做好“传帮带”

,要明白代代相传


的不仅 是家财和地位,

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

家长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

< p>有意识地延续


祖辈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同时又能结合时代创立自己 的好家风,

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终


生;社会中,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 头搞好家风建设,教育好子女,身正为范、上行下效,


起到良好示范作用,用自身良好的 家风对社会风气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


形成良好家风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

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

优良家庭典范往往是由家中智慧


长者创立,并代代相传补充、践行而成,经历了“加强教育、反复锤炼、注重养成、自觉自

律”的基本过程,最后形成一个人与家族的精神财富,成为立足社会的基石。家风也是一个

< br>家庭或家族的灵魂所在,

以顽强的风骨支撑着家族的进步与发展。

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

人们


崇尚的名门望族并非大富大贵等如此功利的标准,

更能深入人心的是底蕴厚重、

育人有方的


家庭氛围。

< p>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

教育方式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家


庭的每个成员,水到渠成地感染着邻里与社会。

形成良好家风要有良好的家庭氛围,比如生活环境、学习气氛等等。居家里外,持家有道,

< br>中华民族传承较广的家风家训有

“家和万事兴”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等等,


当人置身其中,

情感会 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以内化,

从而产生


良好的心理状态。古人有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可见 知书才能达礼,学习方


可升华,家风建设中的学风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书香云集,墨 香缭绕,茶余饭后,读书


看报,培养人的读书情趣,在悠静的家庭环境中遨游书海,定能 收获一份恬淡悠远的心境。


形成良好家风要符合时代潮流,汲取时代力 量,紧跟时代步伐,融汇时代精神。我们知道,


历史的传承有着天然的淘汰机制,

即筛除不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

留下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的。< /p>

我们的家风建设也当符合这一条件,

让不适应时代的理念湮没与历史潮流中,

将具有时


代意义与指导精神的家风家训发扬光大。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


家”

,汇聚一起的家风可以体现出国 家风范的一部分,国家风范又能指导家风的建设方向,


紧跟时代,才能不被淘汰。


家风建设对于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家庭文化 特色的外在表现。

民间故事告


诉我们:

“道德传家,十代 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可见, 授子女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传承良好的家风,打造进入社会的优质名片,以家风


树立 个人的道德形象,

又以个人的言行举止强化家风的道德内涵。

由此,

每个家庭构建起具


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

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 大的提升社会道德的合力,

家庭走出一


小步,

社会迈出一 大步,

中国踏上新高度,这正是家风最具现实意义的体现,也是每个人每


个家庭能够为社会和谐做出的切实贡献。


家风就像一棵树,枝繁叶茂、 亭亭如盖、荫蔽子孙、传承世代。这棵大树结出累累硕果:勤


奋好学、真诚和善、谦逊包 容、尊老爱幼、敬业奉献……


家风就像一条河,浩浩汤汤、横奔流不停 、滋润沃土、孕育生命。这条大河流出不朽传奇:


天道酬勤、知难而进、严谨治学、爱岗 敬业、追求卓越……


家风是家庭延续的基础,

是社会风 气的细胞,

是社会文明的缩影,

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标尺,


影响着营造着社会新风尚。

好的家风就是时下最常谈的正能量,

能够为社会输送 纯净的血液,


为国家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

“家家都有好家风,人人都有 真善美”

长此以往,社会的正能


量就会得以集聚激发、 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也将愈发提高,凝聚家庭力量,倡导家风建设,


继承传统文化,创造 时代辉煌!


【七】


从我祖父 辈开始,记得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总是,

我们是普通人家,过好平常生活,处得四


邻和睦,求个安稳日子。他们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庄上人无不夸赞。

< p>
在这种安分守己、知足低调的家风影响下,我这一代兄妹五个从不惹事生非、盛气凌人,更


不大肆张扬、显功摆好。

我从大官庄到氾水上中学六年,

放假回到 家里,几天了邻居都不知


道。及至我考取大学,本来是轰动乡村的大喜事,

我家也没有为此热闹一番。到南京上大学


仍然埋头读书,

毫不声张宣扬 。

毕业后不管遇到分配、

转干、

入党、

进城、

提拔等什么变化,


我都看成是正常的人生阶段,

没有一次为此 搞过请客祝贺,

未想过炫耀扬名,

更不去造势攀


升。

也许是低调基因的传承,

我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许多人都不知道 他们的父亲是县


委宣传部长,而他们也甘于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 /p>


经过生活的磨炼和工作的熏陶,

我深深感到,

一个人一个家 庭选定和保持低调家风是不容易


做到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低调,积极实践低调。在我看 来,所谓低调就是做人处世、建家


立业,

始终要坚持脚踏实地,面向实际 ,

求实务实,

想问题办事情既从实际出发又落到实处


去。

这就是低调的基本的核心的要求。

就低调家风而言,

家庭成员应当 是低调做人而不好出


风头,低调持家而不铺张浪费,低调行事而不虚张声势,低调交往而 不以势压人。因此,低


调家风遵循的是积极的健康的谦虚的务实的言行。我们决不能把低 调和低沉、低级、低劣、


低落、低能、低下、低贱、低俗等混为一谈。低调家风从理念、 修养、境界、思想、风度、


气节、

作风和礼仪等方面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难怪曾国藩用毕生精力去追求


真正的低调人生,郭沫若要 无情揭穿汪精卫、周佛海的伪装的低调俱乐部。


长期的生活实践启示我 们,

要保持低调、

营造好低调家风,

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好低和 高


的关系。比如,低调不排斥高学历,普通家庭出博士的也不少;低调不否认高才能,许 多大


师名家先默默无闻而后有了成就;

低调不背弃高目标,

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奋斗是会到达顶


峰的。所以说,低调做人和高调做事两者并不矛盾 ,从低调做人出发,向高调做事努力,走


好低调路终能办成高调事,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 华。常言人往高处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低处是出发点;水往低处流,路在何方路在脚 下,低处是立足点。其实对一个家庭来说,低


调就应当做到衣食住行低标准,

< p>荣华富贵看得轻,

功名利禄顺其然,结朋交友淡如水,

家中

< br>和气邻居好,悲欢离合不极端,忧愁苦难想得开,身心健康第一位。虽不全面,仅此足矣。


我们看到许多家庭由于背离了低调家风,

家境很不理想。

有的在物欲横流面前,

盲目攀比新


房新车,结果弄了一身债;有的沉迷于 及时行乐,整天醉生梦死,结果得了一身病;有的大


做空头梦,

倾家荡产 忙出国,结果有家难归不能尽孝,心怀一生愧。还有的人过分过量过头


地参加跳舞、打牌 、喝酒,结果有倒在舞厅的,有死在牌桌的,还有急救在酒后的,此种惨


景,又何足道哉 。看到这些社会现实,我总会宣传喝酒不喝醉、打牌不劳累、视频不熬夜,


践行量体裁衣 、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崇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


写到这 里我想举几个例子。巨著

《李自成》

的大作家姚雪垠总是怀揣一本小学生字典。世 界


上有位著名富豪,临终前仅留给他儿子八个字:树大招风,低调做人。古时有副对联, 上联


是做杂事兼杂学当杂家,杂七杂八尤有趣;下联是先爬行后爬坡再爬山,爬来爬去终 登极,


横批是,低调做人。

这些事例对我很有教诲。

传承 低调家风非一日之功一辈之事,

今后我将


精做小事,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善言小话,因为大话没有实效。敢管小节,因为小节折射大


节。余生继续坚持身体力行, 让低调家风代代相传。


【八】


小时候,记得在我们家的中堂两旁挂着两个条幅,一幅写道:

“诚实无悔,宽恕无怨,和睦


无仇,容忍无辱。

”另一幅写道:

“少年不勤奋刻苦,老年一 定艰辛;少年能服劳苦,老年一


定安逸。

”落款是“曾文正公治家格言”

。据父亲讲,这两条幅是我们家的前辈所书,这也是


我们家的家训。后来 ,我长大了,读书识字后才知道,这个曾文正公就是历史名人曾国藩,


他就是清代重臣, 治家极严。在“文革”中,这两副条幅自然是不见了。改革开放的今天,


客观地评价历史 名人,

我才进一步了解到:

尽管曾国藩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但他 的思想对


他所处的历史和后世的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为人们所重视。

这两个条幅中所说的

“四无


精神”和“勤奋刻苦”成了我 们家的治家格言,影响着我们家的一代代人。


我父母这一代,

从小对我们教育极严,

要求我们必须诚实,

可以犯错,

但决 不允许我们说谎。


小时候,

每当我们和邻居的小孩玩耍,

发生争执时,

我父亲是先训斥我们,

说我们诸多不是,


然 后还和别人父母打招呼,说自己管教不严。因此,我们小时候,感到邻里关系十分和睦。


人家有困难,我们家总是尽力帮助;

我们缺盐少米,很快就有邻居主动上门雪中送炭。

< p>现在


想起来,这正是“四无”家训的受益啊!

1965

年,我从宝中毕业,正是我县第一批知青上山下乡之际,我和许多同龄人踏上去西安


丰插队的道路。

记得集中上船出发的那天,

许多送行的家 长都流泪了,

可我的父母却面色冷


静,很平和地叮嘱我说:

“孩子,去吧!少年吃苦好事情,吃苦才能后福啊!

”我牢记父母的


话 ,下乡插队十几年,什么农活都抢着干,从栽秧割麦,到划船运肥,一样样农活慢慢都学


会了。

由于我和我的同伴能吃苦、肯吃苦,乡亲们也把我们当着家人一样看待。他们不但从


生活上关心,还从政治上关心,选我当了知青模范,推荐我做了教师。通过进修后,我在教


育岗位上又干了三十几年,如今已退休。


我把家训 又传给我的孩子,教育他要勤奋刻苦,因此我的孩子从小学习就很努力,

小学、中


学成绩都很好,后来上了大学,考上研究生、博士生。现在国外瑞典皇家研究所工作。由于


刻苦,孩子事业也有成就。他还常把我们老两口带到国外游玩。

我常想:

我今天能这样幸福地生活,

首先要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 /p>

祖国强盛才有每


个小家的幸福。

其次我晚年生活的安逸,< /p>

也得益于我们家的

“四无”

家训和少年时勤奋刻苦。


我还要教育我的孩子:

将来无论他走到哪里,

都不要忘记祖国,

不要忘记我们家的祖传家训。


【九】


我的祖辈都是农民,

他们世代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 。没有像名门贵族、

士大


夫家族那么朗朗上口、严谨工整的家训。但就农 民的本色:勤、俭、善、慈,通过他们的口


传身教在影响着我们下一辈人。


劳作的辛勤,生活的节俭,待人友善,慈悲为怀,令我们永远不忘。闻鸡即起,庭院 是要清


扫得干干净净、

草末儿全无的。

生活的节俭,

那不必说。

他们虽说不出

“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的大道理,但知道“三年烂饭,买头牛”

,粒粒粮食的不易。待亲友、待邻居,友善为先,


从不计较,从不争吵,即使有点小误解、小矛盾,均以忍让为先,一笑置之。对孤寡老人,< /p>


生活困难的人,施以善,予以善。母亲更是一位慈母,平时省吃俭用,但遇到比自己更困难


的人,她从不吝啬。给我印象极深的是五、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村上饿死了不少人 。


邻居家也是几天揭不开锅。

母亲知道后,

把家中仅有的 几棵大咸菜,

装在小水瓢里送给邻居。


你可知道,

那几棵 大咸菜也我们家度命的食粮。

我们家姐弟八人在他们的影响下,

都能牢记


“勤、俭、善、慈”


后来我们都陆续 地参加了工作,

父亲又用朴素的语言告诫我们:

参加工作了不忘了我们是农


民。你们记住“不饮过量之酒,不贪不义之财。

”这无华地话语一直鞭策着我们 ,使我们兢


兢业业地工作,本本份份地做人,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贡献。


现在他们的子孙已不再是农民,但农民的本色,我们将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下代 永志不忘。


【十】


我们中华 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传承至今,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

只是因家庭背景 、


文化差异而有不同表现形式。我的家风没有诗情画意,圣人之言,就叫做多读书、善做 事,


实实在在过日子。


古人云:非学无以明志 ,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我也算是出生于书香之家。老家在


农村,听父母说,我 的祖父就曾是白马湖畔有些名气的教书人。祖父、父辈也都是读书人,


我的伯父和父亲还 不到

20

岁,就在家乡从事私塾教育了。我的家自古以来一直也种些田,


且家境一般,但一代代人教子读书,本分、敬业的传统始终不变。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年迈的曾祖母逢人便唠叨:

“养儿不读书,

如同养群猪。

老人的意思是


说,一个人从小读 些书,将来立身处事有好处啊!这些虽显粗俗的话,却给我影响深刻。我


的父母生我们兄 弟五个,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家庭生活十分艰难,

但父母不忘家训,

竭尽全力


让我们读书,最低也读到初中毕业。

当年这样的举动,连一些好 心的乡邻也质疑我父亲,你


老先生家里日子过得这么艰辛,

为什么不让大 些的孩子早些回生产队挣工分?父亲只是苦笑


而不答。


父母对我们的读书、为人要求很严。学期结束父亲必查成绩单和老师评语,既要有好成绩,


更要有在校的好品行。母亲则更多要求我们从小学会持家、待人,

向好人看齐。我们也 总能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25 18:2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80372.html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精选征文20篇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