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
我国高等院 校毕业生的
就业已经由过去的“统包统分”,逐步过渡到在国家方针政策指
导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
加之受金
融危机影响
,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
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棘手问题
,
并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 高度关
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
美国和欧洲各国企业纷纷裁
员
,
预计明年全世界有
2000
万个岗 位流失。
在这种全球性的金融
危机环境中
,
中国就业者的生存环境同样遭遇大挑战。作为我国
就业的主要群体
,2 009
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种
就业困境主要表现在各行
业签约率不平衡
,
就业岗位需求有限
,
社
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逐渐提高
,
毕业生择业存在区域偏见和经
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等方面。
1.
各行业签约率不平衡。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
大
,
就业岗位需求变得不平衡。
据调查
,
制造业、
电信及电子信息、
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体育教育和娱
乐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
业等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比其他行业高
,
占据着签约率的前
五位
,
但水产、畜牧和 地质等学科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大。
2.
就业岗位需求有限。
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
,
待业人数与市场提 供就业岗位
的矛盾日益激烈。
主要表现为
:
一方面
,
大学生择业受时间相对集
中和选择职业周期较
短的影响
;
另一方面
,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
化
,
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迅速。据统计
,2009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约
611
万
,
比
2008
年增加了
52
万人
,
毕业生数量创新高。而就业需
求在短期内提高不大
,
就业岗位有限
,
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3.
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逐渐提高。
今年
,
在全球性金融 危机的影响下
,
一些企业倒闭或裁员
,
用
人单位在选择人员方面余地较大
,
因此高筑门槛
,
不断提高对毕
业生的素质要求。
许多用人单位将综合素质 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
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
,
综合素质高 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明显
占优势
,
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p>
,
相反
,
综合素质低者过剩
,
被列入
“就业困难户”。
4.
毕业生择业存在地域偏见。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考虑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和经 济比
较发达的地区
,
众多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
,
而冷落中西部地区。
一方面
,
由 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差异
,
出现了“有人没事干
,
有事
没人干” “事儿多的地方人少
,
人多的地方岗位少 ”等突出现
象。
另一方面
,
广大欠发达地 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
,
急需智力投
入和支持
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和基
层就业
,
但自愿参加服务工作的大学生人数不多。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毕业生数量剧增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全国高校扩招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了适
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快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
,199 9
年我国开始实行
“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战略
,< /p>
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的发
展历程。
(
见下 图
)
从上图可以看出
< p>,高校毕业生人数从
2004
年到
2009< /p>
年迅速
增长
,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 新的社会问题。
今年
,
高校应
届毕业生突
破了
611
万的新高峰
,
加上以往积压的待业毕业 生人
数
,
今年准备参与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达
850
万之多。
2.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
许 多高校从成
本的角度考虑
,
对社会紧缺、急需的专业很少 设置
;
第二
,
专业和
课程
设置盲目性及趋同现象严重
,
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
第三
,
人才
观及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发展
,
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
相称
;
第四
,
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
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 培养
,
造
成学生动手能力差。
3.
政府就业政策壁垒。
一是政府监督与管理脱节
,
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 施得不到有
效落实
,
阻碍毕业生就业
;< /p>
二是户籍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等成为大
学生就业的瓶颈
p>
;
三是“就业保护主义”阻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
,
在就业保护主义政策下
,
外地生源很难跨地区通过公平竞争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