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题作文应对策略
三种命题方式:
词语式命题
短语式命题
句子式命题。
1.
用一个词作题目
这样的词通常有两类:具有抽象意义的
词一些抽象性的词语做题目,如《责任》、
《追求》、《宽容》、《合作》、《友善》等
,这一类的词只提供了写作的内容,没有限定
性,只以这个词的意思为中心即可,审题比
较简单。
有比喻义的词: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
,
如《一次不寻常的考
试》,《珍贵的礼物》,《墙》遇到这类题目,不
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
义或引申义,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2.
用短语做题目
《我的老师》《我与老师》
以《我的老师》为
题写一篇记叙文,那么文章的重点应写“老师”,而不是写“我”。
因为这是一个偏正结
构的短语,
“老师”是重点。但重点写了“老师”就一定不跑题了吗?
不
一定,如果所写的老师不是“我的”,而是“他”的,同样也是跑题了。如果写《我与老
师》
,
那么就和
《我的老师》
有极大的差别。
“我与老师”
是一个并列式短语,
“我”
和
< p>“老
师”同等重要,二者不可有所偏废。可以写“我”和“老师”之间的密切关系或
有趣味或有
意义的小故事。
《有意义的生活》《父辈》
《有意义的生活》
,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只在紧扣“有意义”
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
。再如《父辈》
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
而且父辈不是一
< p>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如:
《发 生在我
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也是个动宾短语,但比较复杂了,题目限制了对象——我,
内容——
趣事,数量——一件,范围——身边。时间、地点没有限制,写作时就可以抛开
时间、地点
不去考虑。这样,选材的范围就大多了。
3.
用句子做题目
《我想握住你的手》
构思时,要想清楚这几个关键问题:
1.
“你”是谁,写一个
“你”,还是写几个
“你”?
2.
为什么要握住你的手,即握手的背后是什么?
3.
既然想要握手,
肯定是有一番话语要倾诉,
此中的情感是什么?或者对生活有什么认
识要交流?
4.
“手”在题目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重点在抽象意义上。
“手 ”在这里指人物
(
“你”
)
的精神,
非物质的东西。
因为
“你”
有这个
(< /p>
“手”
)
,
所以才想
“握住你的手”
。
想“握住你的手”,也是因为这个与“我”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从而,
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应对策略:
1.
揣摩题目中的暗示
题目中
的暗示包含中心的暗示、选材的暗示、基本内容的暗示、重点的暗示。
例
1
“在尝试中成长”
分析:
(
1
)中心的暗示:
“ 成长”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中心。
“成长”一词理解是否到位直接
关系到文
章中心是否偏离。即精神、能力、智慧等的积极地变化;
(
)选材的暗示:“尝试”是突破口,什么尝试?什么叫尝试?回到了这个问题,就
知道了写作的材料是可以很广泛的:
精神上,
某个方面的第一次感 悟;
生活里,某一个事件
的第一次经历、第一次尝试;学习上,第一次的
突破……可以说,选材上是特别广泛的
(
3
< p>)基本内容的暗示:尝试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提升了什么能力,感悟到了
什
么样的情感,
谁在尝试?这些在文题中都有暗示。必须是自己的、积极地尝试,
内 容上要
求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
4
)重点的暗示:“在尝试中”规定了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尝试,事件应当具体,“成
< p>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不是顿悟,
强调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自己 精神、
情感等方面的变
化,写出变化,所以,
“尝试”和“变化”应该是这次作文的重点。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
中,事件的每个
发展阶段中应该有“成长”体现其中;
例
2
“因你而精彩”
分析:
(
1
)中心的暗示:对“你”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