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概况
试卷结 构延续了以往的出题套路,题型变化不是很大
(仍为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
< br>文三大板块)。试卷
共
120
分,时间
120
分钟。出题范围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
第
五单元。
整套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写作
能力,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p>体现了教学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有
利于学生考出真实而满意的成绩
,
更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也给我们敲响了中考的
警钟。
二、命题简析、失分原因及对策:
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共
21
分),该部分共
7
< p>个题。
第
1
题为根据拼音写词语题,属于低等层级,得分率较高,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主要为
平实积累少。如:“扶掖”的“掖”写成“腋”。
第
2
题选出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属于文言文词语积累,得分率 较低,原因之一是有部
分语句是下册内容学生把握不准,另一原因是平时对文言文词语积
累不扎实。
第
3
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失分率较高。学生多对错句辨析不清。
第
4
题:考古诗文名句背默,层级 较低,得分良好,可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
书写错误或不规范是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记忆不准确,
没有养成良好在背默习惯,只背不
写
,背而不准,背与写出现了脱节现象
第
5
题是仿写句子,较简单,得分率较高。
第
6
、
7
题是综合性运用题,
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得分率为一般。这道题把学生解题的过
< p>程变成了研读资料、处理资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变成了学生阅读、分
析、
研究的探究过程,
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 决实际问题。
答题方法是:
审清题目,
读懂材料——分析 材料,
提炼要点——整合要点,
筛选信息——提炼观点,
归纳
结果。
第二大题“阅读与理 解”共
49
分。
该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的理解与赏析能力,共 有
四篇作品。
(一)诗歌鉴赏《渔家傲
秋思》,第
8
——
11
题,共
7
分,学生得分不高。主要 原因是
学生审题不清,
答题不准。对诗词的鉴赏能力的考查,是中考不可 缺少的内容,唯有多读多
悟、多思多写、多积累一些鉴赏术语,方能富有收获。
(二)文言文课内阅读文段是《唐雎不辱使命》(
12
——
15
题)共
12
分 。
第
12
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对课文题目 的理解,
较简单,
得分较高。
第
13
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
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第
14
题考 查翻译,
得分偏低,
第
15
题评述秦王、唐雎各是 什么样的
人?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因是课内文段,得分率较高。
(三)文言文课外文段《晏子使楚》(
16
——
19
题)共
10
分。
16
、
17
题考查对文言实词
意义
和用法的掌握能力,第
18
题考查翻译,得分很低,由此可见学生课内积累能力和 借助
语境推断语意的能力是太过微弱。
19
题难度较大,失分严重。
(四、五)《人人皆可为国王》《蘑菇转了一个弯》都是课外现代文阅读(
20< /p>
——
27
题)
共
20
分。
文章分别是一篇小议论文和散文,
议论文阅读出错较多的有:
第
21
小题学生对议
论文的论证方法的作用分析
不到位。
22
题大部分学生对题目的要求不理解。散文阅读题考
< br>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对文本意蕴的揣摩能力,
得分率很低。
总体 得分率很低,
可
见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是很淡薄。
很多学 生答题浅尝辄止,
未作深入思考分析,
而且语言不
简练不
准确。教师在平时帮助学生养成全面感知、深透理解、不断感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
-
-
-
-
-
-
-
-
上一篇: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分析
下一篇:第一次月考作文范文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