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口相传
朱光潜《谈美》知识梳理
+
原创作文设 计
+
范文
作者简介
朱光潜(
1897< /p>
-
1986
)
,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 理论家。
1925
年起先后
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
位。
1933
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
授。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
究工作。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
、
《西方美学史》
、
《悲剧心理学》等,并有多种美学
译著行世。
朱光潜在
30
年代至
40
年代期间认为,
在美感经验中,
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
物所以接物
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
实用等,
p>
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1950
年以后提 出主客观统
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
60
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
p>
,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作品内容简介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园里有一棵古松。
木商看它是做某事值几多钱
的木料,这是实用的态度。实用就是对于维持生活的环
境
(包含我自己以 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
,
有爱恶的情感,
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 动。
实用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实用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人们的
注
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
< br>植物学家想到它归到某类、某科,这是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纯粹是客观的、理
论的,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索真理。科学的
态
度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
高目
的,人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
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这是审美的
态度。
观者的注意力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
1
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脱净了意志和抽象
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
,直觉所见到的
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形象”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
的特质。在美
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美的用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是完全的人。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之
外,还
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
宰,悠悠
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这漆黑的太空者,全来思
想家和艺术
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
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到农人的
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
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
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
见
出事物本身的美,一定要从实用的世界的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
的形象,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适当的距离”意思是,艺术 一方面要能使
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
“距离”不及,容易
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p>
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因为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
一件本来
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堆远一点看,往往可以看见很美的意象。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
,
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 经验放在一种距
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p>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移情作用就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
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
宙的人情化”
,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
西可具人情,本来
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
2
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
希腊女神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它有两个要素:
一、意
象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我们只观赏这种孤立绝缘的意象,一
不问它和其他
事物的关系如何,二不问它对于人的效用如何。思考和欲念都暂时失其作
用。
二、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
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
站在以上观点,美感和快感很容易分别。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
要求
的满足。看血色鲜艳的姑娘,可以生美感,也可以不生美感。满足性欲需要的是快
感,把
她当做线纹匀称的形象看,这是美感。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
后才回忆
起来,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不一定就美。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联想,就是见到甲物而想到乙物。
甲唤起乙的联想不外起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
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
,这叫类似联想;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
近,例如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这
叫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有时混在
一起,比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p>
,
“记得绿罗裙”是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
近,
“处处怜芳草”是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联想。
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形式派的标语是“为艺术而艺术”
,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朱光潜赞成形式派的主张,
他认为联想是知觉和想像的基础,
艺术不能 离开知觉和想像,
3
就不能离开联想。
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
是指由甲而乙,
由 乙而丙,
展转不止的乱想。
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
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
思考。
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 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
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
注意力不专一,
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
联想大半是偶
然的,比如看一幅“西湖秋月”的画,有人想到雷峰塔,有人想到同
游西湖的美人,这些
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这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
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
值。
灵魂在杰作中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考据不是欣赏。考据所得的
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
身。
< p>
批评也不是欣赏。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
< br>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有一种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
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
生命。
印象派的批评可以说就是“欣赏的批评”
,但 印象派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
总之,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
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
的直觉,形象属物,却不完全属物,因为无
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
于我,
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 动。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
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p>
一、最简单的形相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形相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
体。
二、心灵把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却有一个限
制,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
为整体的可能性。
4
许多艺术都应
用规律和节奏,
而规律和节奏所生的心理影响都以无意的预料为基础。
自然美,就是把自然艺术化了。
“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自然美的难,难在
件件都合式。高低合式的大小或不合式,大小合式的肥瘦或不合
式。所谓“式”就是标准
,就是常态,就是最普遍的性质。自然美为许多最普遍的性质
之总和。就每个独立的性质
说,它是最普遍的;但是就总和说,它却不可多得,所以成
为理想,为人称美。人物都以
常态为美。
写实主义是自然主义的后裔。
自然主义起于 法人卢梭。
他以为上帝经手创造的东西,
本来都是尽美尽善,人伸手进去
搅扰,于是它们才被弄糟。人工造作,无论如何精巧,
终比不上自然。自然既本来就美,
艺术家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摹仿它。
此观点有两弊端:第一,艺术的最高
目的既然只在模仿自然,自然已经美了,又何
必有艺术了呢。如果秒肖自然是艺术家的唯
一能事,则寻常照相家的本领都比吴道子等
画家高明了。第二,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丑
才能显出美,如果自然全体都是美的,那
看自然时便没有美丑的标准。
写实派以为美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模型;理想派则以为美
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最富于代表性的葫芦。
朱光潜的观点:
一、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
二、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艺术的美不是从摹仿自然美得来的。
我们说“自然美”时,
“美”字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的“美”就是上文所说 的
常态,例如背通常是直的,直背美于驼背。第二种意义的“美”其实就是艺术美。把自
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二者的相似点:
5
一、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
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儿
童拿竹扫帚玩骑马的游戏,小孩子心里先印上一
个骑马的意象,这个意象变成他的情趣
的集中点(这就是欣赏)
。情趣集 中时意象大半孤立,所以本着单独观念实现于运动的
普遍倾向,
从心里外 射出来,
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
(这就是创造)
,
于 是有骑马的游戏。
二、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
儿童拿竹扫帚当马骑,心里完
全为骑马这个有趣意象占住,丝毫不注意他骑的是竹扫帚而
不是马。
三、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
的生灵。你如果在竹
扫帚上扯去一条竹枝,那就是在他的马身上扯去一根毛,在骂你一场
之后,他还要向竹
扫帚说几句温言好语。
四、
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骑竹马的
一方面觉得
骑马有趣,另一方面又苦于骑马的不可能,骑马的游戏是他弥补现实缺陷的
一种方法。<
/p>
游戏究竟只是雏形的艺术而不就是艺术。它和艺术有三个重要的异点。
一、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儿童游戏时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
思要拿游戏来博得旁观者的同情和赞赏。
二、游戏没
有社会性,只顾把所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
一步把这种意象传
达于天下后世,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
三、艺术家既
然要藉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
不研究“传达”所必
需的技巧。他第一要研究他所藉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
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
形式出来。儿童游戏时对于所用的媒介决不这样谨慎选择。
空中楼阁
创造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像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像大半是再现的。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像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像。创造的想
< br>像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创造的定义就是:平
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6
创造的想像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比如说鸦)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
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
不过创造大半是
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藉“联想作用”
。联想是知觉和想像的
基础。
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像,就不能离开联想。
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
物可以变成人,
人也可变成物。
物变成人 通常叫做
“拟人”
。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
。
“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所谓“象征”
,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甲可以做
乙的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
< /p>
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艺术最怕抽象和空泛,象征
就是免除抽象和空泛的无二法门。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诗人在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联想
并不是偶然的,有几条路可走时而联想只走某一
条路,这就由于情感的阴驱潜率。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
种意
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
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
它的精采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
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
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
力就是情感。
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原本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
有机
体,
原本看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
原来看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 。
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7
-图片日志
-民歌节时间
-炼铁实习报告
-家的n次方好看吗
-过年喜庆歌曲
-失眠笔记
-胭脂泪罗永娟
-经典留言
-
上一篇:知识作文素材3篇
下一篇:作文-写作基础入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