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
成语知识的积累与梳理
成语
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
也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汉语最难学的地方就在于
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掌握得丰富、运
用得恰切,能提高语言能力,增强表达的效果。因此,不断积累成语,是语文学
习的重要内容。
关于成语,有下面四点需要梳理。
1
、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有五方面:
第一是神话传说,比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第二是寓言故事,比如刻舟求剑、愚公移山
第三是历史故事,比如负荆请罪、毛遂自荐
第四是文人作品,比如耳提面命、人言可畏
第五是外来文化,比如公德无量、醍醐灌顶
< br>无论来自哪些方面,其承载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特质都是一致
的。
2
、成语的特点
(
1
)定型性。成语是定型的语素组 合,不但结构稳定,其构成语素的音、形、
义也是相当固定的。譬如
“
心广体胖
”
的
“
胖
”
,只能读
pá
n
,而不能读
pà
ng
,因为它是安泰舒适的意思;
“
自怨自艾
”
的
“
艾
”
只能读
yì
,而
不能读
à
i
,因为它是治理、惩治的意思。又如
“
闻鸡起舞
”
的
“
舞
”
只能
指舞剑,而不是指跳舞;
“
名门望族
”
的
“
望
”
是有声望的意思。懂得这一
点很重要
,因为现在各种媒体尤其是其中的广告,乱写、乱读、乱用的情况实在
太多,这给学习中
的高中学生制造了很大的混乱。
(
2
)含义的固定性。不少成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解释,不能不分场合 p>
随意乱用。譬如
“
七步之才
”
指很有才华,绝不是才华很低;
“
江郎才尽
”
,
是指本来有才而后
“
尽
”
了,不能用于本来就无才的人;
“
豆蔻年华
”
只能
用于形容十几岁的少女,而不能形容其他人;
“
学富五车
”
,形容读书多,学
问大,而
“
汗牛充栋
”
只是形容书籍多,而不表明学问大。
“
炙手可热
”
是说
人的气
焰盛、权势大,不能形容知名度高、不能用于形容当下红人。
(
3
)成语的色彩。成语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譬如,
“
无微不至
”
是褒义的,
“
无所不至
”
、
“
无所不为
”
是贬义的;
“
东山再
起
”
是中性的,
“
死灰复燃
”
是贬义的。
“
杀一儆百
”
是书面语体的,
“
杀
鸡给猴看
”
是口头语体的。
3
、成语的结构
前面提到,成语的结构是稳定的
。从结构形式看,同其他短语一样,也是多种多
样的,
如并列
< p>(待人接物、任重道远)
、
承接
(放虎归山、
马到成功)
、
目的
(画
饼
充饥、守株待兔)、因果(图穷匕见、温故知新)、主谓(百感交集、居心叵
测)、偏正
(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等。当然,也有一些成语的内部结构非常复
杂,无法对它们进行
语法的划分。
懂得一点成语结构的知识,有助于正确书写、理解,从而正确使用。如
“
文过
饰非
”
是
“
文过
”
与
“
饰非
”
的并列,
“
文
”
与
“
饰
”
的意思相近,
“
过
”
与
“
非
”
也就意思相近,
因此,
就不能将
“
饰
”
写成
“
是
”
。
“
待
人接物
”
是
“
待人
”
与
“
接物
”
的并列,
“
物
”
就是指人,因而这个成
语是指与人相
处,
而不是其他意思。
又如,
“
言简意赅
”
是
“
言简
”
和
“
意
赅
”
的并列,
“
言
”
和
“
意
”
相对,
“
赅
”
的意思也与
“
简
”
相对,
指全、完备。
4
、成语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
1
)望文生义。
错例:
“
在语文
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掉了
文不加点
的毛病。
”
这里显然是将
p>
“
文不加点
”
的
“
点< /p>
”
理解成了
“
标点
”
。而
“
文不加点
”
的真正含义却是
“
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
(点:涂上一点, 表示删去)。
错例:
“
编辑部 收到的这些稿件都是不刊之论
,无法采用。
”
作者显然将<
/p>
“
不刊之论
”
的
“
刊
”
理解成了
“
刊载
”“
< p>刊登”
。其实,
“
不刊之论
”
的意思
是
“
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 论(刊:消除;修改)。
”
(
2
)褒贬不分。
错例:小王深受大家信赖,这次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同学们无不弹冠相庆
。
“
弹冠相庆
”
这一成语出自《汉书
·
王吉传》:
“
< p>吉与贡禹为友,世称?
王阳在位,贡
公弹冠
'
,言其取舍同也
”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 )。后来用
“
弹
冠相庆
”
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这是封建社
会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的写照,可见它是一个贬义成语。
错例:我英勇的公安人员在车站
守株待兔
,一举将杀人后潜逃的罪犯擒获。
“
守株待兔
”
是一个人们熟知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
·< /p>
五蠹》。韩非子用此讽
刺了那些拘守狭隘经验、
不知变通的 人。
后来常用此成语来比喻有的人不主动地
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
希望得到意外的成功。这也是一个贬义成语。作者
的本意是要赞颂公安人员神机妙算、勇
擒凶犯的事迹,自然不应用贬义词。
(
3
)张冠李戴。
错例:中国男子体操队在世界锦标赛中,技压群芳,荣获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