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自主表达研究报告
一、课题界定
小学生作文:
新 课程标准对于作文的表述简洁明了:
能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
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
方式写作。
小学生作文它首先表现的是“小”
,是小孩子的作文。
素材:是指对你的写作有帮助的各种资源和材料,比如成语、典
故、名言、好词好句等等
,通过运用这些素材可以使你的文章内容更
加生动丰富,而且能够更简单明晰的解释你的
观点。
自主表达:
自主意识是指学生对自身在学习活动 中的地位、
责任、
需要以及心理状态的自我意识,
它是学 习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
和动力。自主表达是学生一种自发的,强烈要求自我表述的
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
已把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积累 放在了小语文教
学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掌握积累语言方法,
充分积累,全面积累,并自由表达,主动用自己的方式说自
己的话,
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真正将习作作为自己的发展需要、
成长需要。我提出“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自主表达”这一研究课
题,旨
在进一步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张扬学生个性,还真实于学生,
让表达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理论价值
“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自主表达”以“大语文”观、素质教
育观为指
导,用立体化的、科学的训练模式,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活
动,
全方位地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养成广泛
阅读、全面观察、
处处留意、时时思考、主动记录的良好习惯,从课
堂到课后,校内到校外,将习作生活化
,生活习作化,让学生感受习
作的乐趣。使学生情动词发,叙童趣,抒童情,写童真,勇
于创新,
张扬自我,从而活化语文教学,深化能力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
综合素质,
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其研究的理论主要来自以
下几个方面:
(一)
《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五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
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
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
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
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
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
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
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
养观察、
思考、
表现、
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
< p>实话、心理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二)
《小学教育学》理论
教
育学理论指出:
“同一年龄段的少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差异。
不同的个性
特点,表现了儿童未来不同的发展趋向。
”写作是语文教
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写作教学中,
“对这
些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
便可使学生成为学有专长,
富于个性的人才。
”
(三)名人名家教育思想。
①英国教育家洛克
说过:
“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
相同,
p>
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
如此精彩。
”
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个性,他们才会乐
于去学、去写,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
②现代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说:
“善读未写书,不进图书馆,阅览
室,万物皆书卷。
”
“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
天地万物都是阅读的好教材,只有善积
< p>累,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
会生活
,
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才能为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
奠定扎实的基础。
③语文学家吕叔湘说:
“语文跟 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
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文告牌;买东西
,附带的说
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只有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社会 、生活
中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的习作才会有新意,有个性。
三、实践意义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
对学生而言,
原因有以下几点:
p>
一、无话可写。小学生每天经历的事物虽说很多,但往往是一闪
而过,并未去仔细观察和思考,这样,本来有限的人生经历能提供给
他们写
作的内容就更加贫乏。
二、
对写作的素材拿不准。 p>
小学生总认为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去
写,
才能写出价值和趣味 等;
又总认为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完成的作
文肯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
楚的,因此望而生畏。
三、无“欲”而写。小学生做事,都是重在一个
“趣”字,有了
前面两个“拦路虎”
,他们自然觉得写作是一种无趣的事 情,从而很
不情愿去做,因此其作文难免“干巴”
,毫无生趣,全不像他 们平时
游戏娱乐中生动活泼的神情相貌。
因为
无话可写,无“欲”而写,加之写作目标不大明确,因此学
生是谈“作”色变,望“文”
生畏。
和许多科目的教学一样,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模式,轻个性;
重接受,
轻探究等,
甚至个别教师强制学生背作文以应付 考试……学
生的个性被抹杀,激情被浇灭,幻想被扼杀……因此,大大小小的语
文考试中,我们经常看到千篇一律、万文一腔的
“
雷同文
”
,即使没有
雷同,也大多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假话、套话、空话,
全不见少年儿童
真实生活中的五彩斑斓和无边遐想。
< br>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应当从根本上着手,
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内
容
和欲望,
才为我们培养学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才能引
导学生变平时的“无话可说”为“有几句话可说”
,再到“有很多话
想说”
,带领他们发现这个世界每日每时都是那么的多彩,每桩每件
都是那么耐人寻味,从而开始有趣而作,有话可写。自然而然,他们
会觉得作文原来只不
过是如此而已。
从而我们的作文课堂就能滋润起
来、鲜活起来。
四、研究目标:
1
、 该研究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育人观念,培养
出对知识能主动学习,
灵活使用并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质型人才;
通过
系统的、开放的实
验,使学生主动积累,自由表达,确实为乐于表达
而习作,逐步形成个性化的习作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