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
年北京高考作文
<
/p>
【篇一:
2014
年北京卷满分作文】
2014
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1
、谈谈那老规矩
在记忆中,老规矩都来自祖辈口中:
“
出门要给长辈打招呼
”“
勤俭持
家是美德
”“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
,等等。小时候,常常觉得这无数 p>
的老规矩像潮水般将我包围,我只好一步步退回屋中,摔上房门,
自
以为这一道木门能阻隔那喋喋不休的进攻。
随着几次搬家,搬离了祖父母,也搬离了那些曾经充斥耳根的跟不
上时代的老规矩。近来
看到网上流行起对老规矩的总结,那些看似
应该放进博物馆的陈词滥调,却在突然间充满
活力,活蹦乱跳地回
到人们的谈天闲聊里。蓦然发现,那些老规矩背后存在一股力量,<
/p>
这力量影响了你的生活习惯,标定了你的思想来源。
有一种礼貌,叫打招呼。
“
出门回家, 要跟长辈打招呼
”
,对此我们
习以为常,视其为最基本的
修养素质,下意识地判断不打招呼的孩
子是不够礼貌的,甚而对其家庭教育有所质疑。这
便是老规矩,它
影响着你的价值判断,你的社会观念,你的处世哲学。而这种力量
弱以时间为轴,可以上溯至你的父辈、祖辈、曾祖辈,可谓
“
他 日趋
庭,叨陪鲤对
”
,世世代代言传身教,流传不息;若 以空间为界,它
又影响着赵家、钱家、孙家、李家,影响着北京人、山东人、湖南
人、广东人
??“
老规矩
”
以其 本源性的力量贯穿了家庭、家族、民族
的历史,自始至终地影响了生于这片土地的每一个
人。
同样,我们更习惯于听到的是
“
叔叔好
”“
爷爷好
”
这类 辈分上的打招
呼,而对西方直呼其名式的问好方式则大感不当,直呼其名那是对
长者的大不敬。问好方式本身并无过错,究其本源,
“
尊称
”
背后所
承载的,是沉甸甸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长幼尊卑,讲
究等级秩序,
地域性的文化伦理,无声无息中渗透在生活角落中,映射在
“
老规矩
”
的影子里,标定了文化根的脉络。
讲究
“
勤俭持家是美德
”
,所以反对透支消费;在意
“
笑不露齿
”
,所
以反感女孩子毫不遮掩的大笑;倡导
“ p>
别让小事毁了和气
”
,所以困
惑西方人动不动
就上法院
??
这便是老规矩的力量,如涓涓细流却绵
绵无
尽,温柔地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你。其实,老规矩永远不
会脱离时代,他们悄无声息
地潜藏于时代道德之中。
没有老规矩,也许 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寻不着文化的根
??
2
、老北京中的
“
三味
”
老北京有老规矩,老规矩有老味道。
在每一个北京的家庭中,这些老规矩时时刻刻地回响在孩子们的耳 p>
畔。这规矩中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一种对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对
每
个孩子而言,老规矩就是他们成长的模具,让人温润光泽;而对
每个大人而言,老规矩中
的字字句句都有
“
三味
”
。
是
“
情味
”
。老北京 最讲情义,也最重感情,自然在教育中要透漏出
人情练达。
“
< p>做人要懂礼尚往来,不能太小气”“
借了别人东西要知道
还,知道感谢,再借才不难
”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总提醒着我们心中
要含情,做人才不
“
硬
”
。懂得尊 重别人的感情,学会建立情感的纽
带,一个人才活得从容不迫。整个北京城,就是在这份
“
情味
”
的笼
罩下,显得
温润,显得温暖,显得温情。
二是
“
礼味
”
。北京人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明礼。
“
出门回家都要跟长
辈打招呼
”“
做客 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
”“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
,
这一切都是要构建
“
礼
”
< p>的社会。长辈是亲人,该有的礼数不能少;
外人再亲近,又不能由着性子不讲礼貌。
这便是北京人,纵然有情,
不可少礼。如果说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便是这桥梁
的根
根基柱。有礼,社会方治,立身方正。孔子云
“
不知 礼,无以立。
”
正是这个道理。
三是
“
德味
”
。一个人长大总要持家行事,老规矩中自然要求
“
忠厚传
< br>世,勤俭持家
”
,自然告诫
“
俭以养德 p>
”
。人人都希望孩子能顶立门户,
那么这从小的教育,就是注
重对德行的培养。其实,这是经邦济世
的大教育。一个人有德行,家便能顺;每个人有德
行,国便能兴。
情味,礼味,德味,实质是 有情,明礼,养德,这寄托着每一个北
京家庭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也蕴藏着每一个华夏
儿女对社会和谐、
国家兴盛的深深祝福。
老规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在此作诗一首:
回望老规矩,重品北京味。
3
、老规矩,不能被遗忘
午后阳光,暖暖的,沏一壶清茶,听奶奶说老北京的那些老礼儿。 p>
絮絮叨叨间,我只听清了
“
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
”“
吃菜不许满
盘子乱挑
”“
不 许管闲事儿
”
。种种规矩,一板一眼,使我不禁想起了
老
舍笔下的祁老太爷
——
老北京规矩的典范。
老太爷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做过生意,当过苦工,身上有中国人传 p>
统的美德,勤俭节约,洁身自好,祁家的院子每块砖都是用他的血
汗
钱买下来的。虽没读过书,他却信奉那些儒家的信条,比读过书
的人们还坚定,规矩做人
,规矩行事,行端坐正,并以此教育儿孙,
严慈并施。过去的北京城里,一个个祁老太爷
,对老规矩身体力行,
出门问好,见面作揖,街坊邻居间宽厚友爱,又各自有礼。他们是
老北京礼数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
余韵悠长。
然而,时代终究会推动 p>
“
老北京
”
变成
“
新北 京
”
,恰如《四世同堂》
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
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
“
在不
久的将来,这些店铺
都会消失
”
。而随之逐渐远去的,还有那些人,
那些老规
矩,似一首挽歌,哀伤,令人留恋。
没有规 矩,我们看到了大街上倚老卖老、假装摔倒讹诈行人的老人,
于是感慨是老人变坏了,还
是坏人变老了;不知规矩,没有人性,
我们痛心地看到新闻里丰台某小区的年轻男子
p>
“
摔女童
”
事件,灿烂
如花的
小生命瞬间被毁灭;缺少规矩,我们叹息于公共场合那些身
着校服的少男少女们过于开放
的亲密行为
??
人们的思想行为怎么了?
这个社会怎么了
?
原来,老规矩既是规范人的一把戒尺,又 是涤人心灵的一捧清泉,
让人保有纯粹的心,坚守自己的净土。蕴含其中的,不只是待人
接
物的方式,更是驱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文化主体。它用传统元素启蒙
人,用现实价值警醒人,用未来意义鞭策人,规范行为,净化风气,
使人们不至于道
德出轨,使社会不至于道德滑坡。
老规矩,不能被遗忘。
4
、老规矩不朽
北京的这些 老规矩,也是中国人的老规矩。重新审视这些老规矩,
感到很亲切。这些朴素的话语,犹
如一位长辈在耳边谆谆教导。它
要求做人律己正派,谦恭有礼,忠厚传世,勤俭持家,为
他人着想
??
这是一个民族风尚在道德领域的精炼概括,是百姓自我教育
的人生
信条。
老规矩历史悠久,传承了几年,是儒家思 想在百姓当中的另
一种体现。读书人读《论语》《孟子》《弟子规》等,老百姓读书
p>
少,但受教育的内容是一样的。老规矩说
“
出门回家都要跟长 辈打招
呼
”
,《弟子规》说
“
< p>路遇长,疾趋揖”
;老规矩说
“
站有站相,坐 有
坐相
”
,《弟子规》说
“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
;老规矩
说
“
忠厚传世
”
,《论语》说
“
< p>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规矩说
“
勤俭 p>
持家
”
,《训俭示康》说
“
夫 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
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
”??
老规矩是儒
家思想在老百姓心中烙下的印记,处
处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事。
老规矩是日常百 姓安身立命的总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经典语录,
规定具体而细致。百姓读书不多或者没
有读过书,但是这些老规矩
口耳相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百姓用它教育自己,也用
它教
育子女,规范后代的思想道德行为。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正是因
< br>为有了这些规矩,才形成了中国老百姓勤俭、忠厚、礼让、仁义的
优秀品格,才出
现了诸多的忠臣孝子、良将勇士。
老规矩不 老,它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是历史垃圾,而是和
《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一样,
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
“
拿来主义
”
的方法继承弘扬其中的优良
传统。在二
十一世纪的今天,有些人自私卑劣,有些人贪污腐败,
有些人妄自尊大,有些人浑浑噩噩
,有些人一掷千金
??
现代社会,
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而
道德水平却不断下滑。老规矩在这些人眼里
是陈旧的、过时的,殊不知这些老规矩是拯救
他们心灵疾病的良方。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 推出的
“
家风是什么
”
栏目,许多人给出了他们< /p>
的答案:
“
尊老爱幼,勤俭持家
”
,
“
诚实做人,诚信待人
”
,
“
做人要
朴实一点,厚道一点,要实在一些
”
。这些对家风的解释,其实就是
对老规矩的最好注解。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正能量,
老规矩也能堪当大任。
老规矩不朽!
5<
/p>
、别让
“
老规矩
”
止于热议
北京过去渗透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
“
老规矩
”
,是衣食住行,包罗
了生活的
点点滴滴。这些细节到
“
牙齿
”
的规矩看似烦琐, 动静之间
的确将中国传统文化的
“
孝
”< /p>
甚至
“
温良恭俭让
”
展现得恰到好处 。所
以我认为,这些杂着
“
京腔儿
” p>
的老规矩应重新回到胡同弄堂里人们
的生活中,并应借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礼仪风范带回中华大地。
时代飞速的发展带 来了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瓦解侵蚀着我们悠久厚重
的传统文化,社会的进步加速了
“
西化
”
,久而久之,则演变成了中
华子女抛弃这些
“
古老
”“
厚重
”
礼节的
“
借口
”
。北京老规矩的 褪色也
不过是其中之一。曾在电视里看到节目中的老外品尝中国美食时
“
作
揖
”“
敬酒
”“
轻拿碗筷
”“
细品菜肴
”
,这曾经是家家 户户一日三次上演
的画面。台下的中国观众却为老外的这一系列
“
动作
”
感到惊讶,随
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新鲜感
,甚至带着一丝
“
不解
”
。我甚至能想象
得到电视机前某一户人家,渴望让自家小孩
“
也守点规矩
”
的父母指
着电视机里黄发蓝眼的外国人说道:
“
你看看人家。
”
想来是讽刺得
很。
除此之外,比
“
现 代化
”
更加速瓦解着传统文化的,是国人自身
“
崇 洋
媚外
”
的心理,而这心理背后,则是现代中国人内心的 不自信造就的。
自鸦片战争轰开国门后,中国人的崇洋媚外至今又延续了一百年。
这固然曾为我们带来了民主的政治,富裕的经济,却也使我们落下
了<
/p>
“
后遗症
”
,将对本应视之如珍宝的传统文化弃之如 敝履。唯有见
到老外们争先恐后地学中菜、穿唐装,高吟《论语》,国人才再度
“
寻根
”
,想着复原国学。说白了,我们还是跟在 洋人的身后去认可
他们所
“
认可
”
的事物。
所以,这一次发源于北京 网友的北京老规矩,则是开启了国人由内
而外
“
复兴传统 文化
”
的新阶段,这些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的老规矩,
就
是最
“
接地气
”
的中华文化,托举着中华文明的精 髓,传承于家家
户户的碗筷之间。所以,别让
“
老规矩< /p>
”
只重回于微博界面中的图片
文字里,在关闭界面后,却还
是任凭小孩子把筷子杵在剩下的半碗
米饭里拂袖而去。别让
“
< p>老规矩”
的回归止于热议,在七嘴八舌的评
论过后,
被下一个韩国明星的
“
热门话题
”
嚣闹着排挤到了 脑后。
热议过后,应有行动。从下一顿晚餐 开始,从明天的出门回家开始,
从这一代
80
后们的新生 儿的摇篮里开始,让老规矩的回归在皇城根
下,带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一次漂亮的
p>
“
逆袭
”
。
6
、老规矩,新内涵
每每听上年纪的长辈说起童年,总免不了
“
< p>老规矩”
的内容。见了面
打招呼、上茶上酒的习惯、
行为举止的礼节
??
这些老规矩像一条条
戒律,穿行于他
们生命中,久而久之,也便成了老北京有规矩的
“
范
儿<
/p>
”
。
然而这一 切于我,就像那夹菜过于匆忙时,被长辈的筷子制止而发
出的
“
哒
”
声一样,并不真切地存在于童年里,它们大多停留在爷爷
浑浊的烟酒嗓中,随晚风飘逝。无数的电子产品裹挟着洋风洋俗闯
入了我们的
童年,老规矩刻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印迹,大约
也就注定了要淡于父辈,更要淡于
祖宗了。
因此,当长辈不满于晚辈对于规矩 的疏忽时,往往会责备一句
“
丢了
规矩
”
。丢了规矩,丢了的是一言一行间的礼仪风范,看似也就丢了
曾经流淌在
这片土地上德某些文化血脉。
难怪老规矩被 重提,即刻引来一片哗然。那么,我们就真的在丢失
“
老规矩
< p>”吗
?
-
-
-
-
-
-
-
-
-
上一篇:2004年湖南卷高考满分作文追忆似水流年
下一篇:高考作文之2010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