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王子猷居山阴2014年北京卷满分作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0-12-29 06:35
tags:高中教育, 高考, 满分作文

-

2020年12月29日发(作者:查介庵)


2014

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1

、谈谈那老规矩


在记忆中, 老规矩都来自祖辈口中:

“出门要给长辈打招呼”

“勤俭持家是美德”

< p>“坐有坐相,站


有站相”

,等等。小时候,常常觉得这无数的老规矩 像潮水般将我包围,我只好一步步退回屋中,摔


上房门,自以为这一道木门能阻隔那喋喋 不休的进攻。


随着几次搬家,

搬离了祖父母,

也搬离了那些曾经充斥耳根的跟不上时代的老规矩。近来看到网


上流行起对老规矩 的总结,那些看似应该放进博物馆的陈词滥调,却在突然间充满活力,活蹦乱跳地


回到人 们的谈天闲聊里。蓦然发现,那些老规矩背后存在一股力量,这力量影响了你的生活习惯,标

定了你的思想来源。


有一种礼貌,叫打招呼。

“出 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

,对此我们习以为常,视其为最基本的修


养素 质,下意识地判断不打招呼的孩子是不够礼貌的,甚而对其家庭教育有所质疑。这便是老规矩,

< br>它影响着你的价值判断,你的社会观念,你的处世哲学。而这种力量弱以时间为轴,可以上溯至你的


父辈、祖辈、曾祖辈,可谓“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世世代代言传身教,流传 不息;若以空间为界,


它又影响着赵家、钱家、孙家、李家,影响着北京人、山东人、湖 南人、广东人??“老规矩”以其


本源性的力量贯穿了家庭、家族、民族的历史,自始至 终地影响了生于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


同样,我们更习惯于听到的是“ 叔叔好”

“爷爷好”这类辈分上的打招呼,而对西方直呼其名式


的问好方 式则大感不当,直呼其名那是对长者的大不敬。问好方式本身并无过错,究其本源,

“尊称”


背后所承载的,是沉甸甸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长幼尊卑,讲究等级秩序,地域性的文化伦理 ,无声


无息中渗透在生活角落中,映射在“老规矩”的影子里,标定了文化根的脉络。< /p>


讲究“勤俭持家是美德”

,所以反对透支消费;在意“笑 不露齿”

,所以反感女孩子毫不遮掩的大


笑;倡导“别让小事毁了和气”

,所以困惑西方人动不动就上法院??这便是老规矩的力量,如涓涓


细流 却绵绵无尽,温柔地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你。其实,老规矩永远不会脱离时代,他们悄无声

< br>息地潜藏于时代道德之中。


没有老规矩,也许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寻不着文化的根??


2

、老北京中的“三味”


老北京有老规矩,老规矩有老味道。


在每一个 北京的家庭中,这些老规矩时时刻刻地回响在孩子们的耳畔。这规矩中没有大道理,有


的 只是一种对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对每个孩子而言,老规矩就是他们成长的模具,让人温润光泽;而


对每个大人而言,老规矩中的字字句句都有“三味”


一是“情味”

。老北京最讲情义,也最重感情,自然在教育中要透漏出人情练达。

“做人要懂礼尚


往来,不能太小气”

“借了别人东西要知道还, 知道感谢,再借才不难”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总提醒着


我们心中要含情, 做人才不“硬”

。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学会建立情感的纽带,一个人才活得从容


不迫。整个北京城,就是在这份“情味”的笼罩下,显得温润,显得温暖,显得温情。


二是“礼味”

。北京人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明礼。

“出门 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

“做客不许随便


动主人家的东西”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这一切都是要构建“礼”的社会。长辈是亲人,该有的礼

< p>
数不能少;外人再亲近,又不能由着性子不讲礼貌。这便是北京人,纵然有情,不可少礼。如果说情


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那么礼便是这桥梁的根根基柱。

有 礼,

社会方治,

立身方正。

孔子云

“不知礼,


无以立。

”正是这个道理。


三是“ 德味”

。一个人长大总要持家行事,老规矩中自然要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

, 自然告诫


“俭以养德”

。人人都希望孩子能顶立门户,那么这从小的教育 ,就是注重对德行的培养。其实,这


是经邦济世的大教育。一个人有德行,家便能顺;每 个人有德行,国便能兴。


情味,礼味,德味,实质是有情,明礼,养德 ,这寄托着每一个北京家庭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


也蕴藏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对社会和谐、 国家兴盛的深深祝福。


老规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在此作诗一首:


回望老规矩,重品北京味。



3

、老规矩,不能被遗忘


午后 阳光,暖暖的,沏一壶清茶,听奶奶说老北京的那些老礼儿。絮絮叨叨间,我只听清了“出


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

“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

“不许管闲事儿”

。种种规矩,一板一眼,使我不


禁想起了老舍笔下的祁老太爷——老北京规矩的典 范。


老太爷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做过生意,当过苦工,身上有中国人传 统的美德,勤俭节约,洁身自


好,祁家的院子每块砖都是用他的血汗钱买下来的。虽没读 过书,他却信奉那些儒家的信条,比读过


书的人们还坚定,规矩做人,规矩行事,行端坐 正,并以此教育儿孙,严慈并施。过去的北京城里,


一个个祁老太爷,对老规矩身体力行 ,出门问好,见面作揖,街坊邻居间宽厚友爱,又各自有礼。他


们是老北京礼数的丝丝缕 缕、点点滴滴,似一段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


然而,时代 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

,恰如《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


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

。而随之逐 渐远去的,还


有那些人,那些老规矩,似一首挽歌,哀伤,令人留恋。


没有规矩,我们看到了大街上倚老卖老、假装摔倒讹诈行人的老人,于是感慨是老人变坏 了,还


是坏人变老了;

不知规矩,

没有人性,

< p>我们痛心地看到新闻里丰台某小区的年轻男子

“摔女童”

事件,


灿烂如花的小生命瞬间被毁灭;

缺少规矩,

我们叹息于公共场合那些身 着校服的少男少女们过于开放


的亲密行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


原来,老规矩既是规范人的一把戒尺,又是涤人心灵的一捧清泉,让人 保有纯粹的心,坚守自己


的净土。蕴含其中的,不只是待人接物的方式,更是驱动社会不 断前进的文化主体。它用传统元素启


蒙人,用现实价值警醒人,用未来意义鞭策人,规范 行为,净化风气,使人们不至于道德出轨,使社


会不至于道德滑坡。


老规矩,不能被遗忘。



4

、老规矩不朽


北京的这些 老规矩,

也是中国人的老规矩。

重新审视这些老规矩,

感到很亲切 。

这些朴素的话语,


犹如一位长辈在耳边谆谆教导。

它要 求做人律己正派,

谦恭有礼,

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

为他人着想??


这是一个民族风尚在道德领域的精炼概括,是百姓自我教育的人生信条 。


老规矩历史悠久,传承了几年,是儒家思想在百姓当中的另一种体现 。

读书人读《论语》

《孟子》


《弟子规》等,老百姓读书 少,但受教育的内容是一样的。老规矩说“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


《弟子规》说“路遇长,疾趋揖”

;老规矩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弟子规》说“勿践阈,勿跛


倚,勿箕踞,勿摇髀”

;老规矩说 “忠厚传世”

《论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规矩说“ 勤俭


持家”

《训俭示康》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 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


节用,远罪丰家。

”? ?老规矩是儒家思想在老百姓心中烙下的印记,处处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事。

< br>老规矩是日常百姓安身立命的总则,

是一种自我教育的经典语录,

规定具体 而细致。

百姓读书不


多或者没有读过书,但是这些老规矩口耳相传,教育 了一代又一代人。老百姓用它教育自己,也用它


教育子女,规范后代的思想道德行为。没 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矩,才形成了中国


老百姓勤俭、忠厚、礼让、仁 义的优秀品格,才出现了诸多的忠臣孝子、良将勇士。


老规矩不老,< /p>

它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不是历史垃圾,

而是和

《论语》

等儒家经典著作一样,


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继承弘扬其中的优


良传统。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有些人自私卑劣,有些人贪污腐败,有些人妄自尊大,有些人浑浑噩


噩,有些人一掷千 金??现代社会,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而道德水平却不断下滑。老规矩在这些人眼


里是陈 旧的、过时的,殊不知这些老规矩是拯救他们心灵疾病的良方。


今年年 初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家风是什么”栏目,许多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尊老爱幼,勤俭


持家”

“诚实做人,诚信待人”

“做人要朴实一点,厚道一点,要实在一些”

。这些对家风的解释,


其 实就是对老规矩的最好注解。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老规矩也能堪当大任。


老规矩不朽!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29 06:3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04782.html

2014年北京卷满分作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