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读书笔记
20
篇
【篇一:小学生五年级读书笔记】
小学生五年级读书笔记
读最后一片叶子有感
6
名矿工在很深的矿井下采煤。突然,矿井
倒塌,出口被堵住,矿
工们顿时与外界隔绝。这种事故在当地并不少见,凭借经
验,他们
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氧气,井下
的空气最多还能让他
们生
存
3
个半小时。
6
人当中只有一人有手表。于是大家商定,由 p>
戴表的人每半小时通报一次。当第
一个半小时过去的时候, 戴表的
矿工轻描淡写地说:
“
过了半小时了。
< p>”但是他的
心里却是异常地紧
张和
焦虑,因为这是在向大家通报死亡线的临近。这时他突然
灵机
< br>一动,决定不让大家死得那么痛苦。第二个半小时到了,他没有出
声,又过
了一刻钟,他打起精神说:
“
一个小时了。
< p>”其实时间已经
过了
75
分钟。又过了
一个小时,戴表的矿工才第三次通报所谓的
“
半小时
”
。同伴们都以为时间只过
< p>了
90
分钟,只有他知道,
135
分钟已经过去了。
事故发生四 个半小时后,救援人员终于进来
了,令他们感到惊异的是,
6
人中竟
有
5
人还活着,只有一 个人窒
息而死
——
他就是那个戴表的矿工。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由于幸存
者意识模糊,人们无法知道那位牺牲者
是何时停止
报时的,但他给
了同伴求生的希望,自己却
因为知道真相而没能坚持到底。
【篇二:
20
篇读书笔记】
1
、教育,请从敬畏生命开始最近,《黑龙 江日报》刊登了这样一条
消息:黑龙江大庆市某中学一名同学捡了一只流浪
狗,可爱的小狗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将其视为
“
班狗
”
。可令人意
外的是,这只
小狗在课堂
上随意
“
发言
”
被老师发现,怒不可遏的老师便随手将小狗从三楼窗
口扔出,可怜的小狗被
活活摔死。此教师的行为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记得著名诗人泰戈 尔
说过:
“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p>
”
生命教育就等
同于教育宝典中的目录,没有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即使内容再丰
富与精彩,也会令人
无从
翻阅。最珍贵的教育请从敬畏生命开始!
2
、请家长参与是教育的需要近日,笔者读到了陈亦冰老师的一篇文
章《让
家长签名是教育的错位》,题目表明了作者
鲜明的观点态度,文章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详细分析了
“
让
家长签名
”
这类
“
苦差
事
”
的弊端,重点指出其对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负面影
响以及给家长带来的负
担等。
家长参与教育是一种社会职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孩子能够成为社
会的有用人才,
所以
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和社会单方面的问 题,只有学校、社会和家庭
共同参与,才能够为孩子
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孩子才能够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 p>
茁壮成长。常言说,子不教,父之过。
“
众多技艺,须得幼功 。年幼
者不得自知,须父母长辈,督促
指导。
”
意思是说人所需要的许多技艺 品能须得从小学习,但是孩子
年幼无知,不明事理,需
要父母长辈悉心指导,日后方能成大器。家长参与教育是孩子情感 p>
的渴望。在孩子成长的旅
途上,家长不但是领路者,而且也是伴路人。
3
、让教师听听自己的课前几天,笔者到某小学调研时,恰逢该校组
织教
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活动的
形式 很特别:教师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观看学校前一阶段为每
位教师摄制的课堂教学实<
/p>
录光盘。用校长的话来说:
“
让教师听听他们自己的课更有助于专业
成长。
” p>
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
要,也是实现教师专
业成长的
必经之路。
“ p>
让教师听听他们自己的课
”
这种校本教研活动,正是新
课程所倡导的
“
教师不仅
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
”
的具体体现。通过这种方式,
教师不仅能够发现自
身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p>
还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
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摄像机 、
刻录机等多媒体设备,但可惜的是,能把这些设备用于教师
校本教研活动的却是少之又少。希望拥有这些设备的学校,能像上 p>
面那位校长一样,让其为
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服好务。
4
、莫让读书笔记成为教师的负担
前段时间,我镇中心校在业 务大
检查通告中把老师的读书笔记列为一项重点检查内容,
并公布了一些老师读书笔记的页数,甚至具体到了字数,少的有
2000
多字,多的有
1
万字左
右,最多的达到了
4
万多字 。通告中重点表扬了那些书写工整、图
文并茂、字数较多的老师,
批评了一些字迹潦草、字数较少的老师。
p>
对于这样的通告,我认为
有点形式主义了。那些写得多的老师写的内容质量就
一定高吗,
那些写得少、字迹潦草的老师的 读书笔记就一定质量差吗?我看未
必。老师是读书的主体,
读书是老师的个性化行为,但是强求读书笔记都要图文并茂、字数 p>
达标、字迹工整,其弊端
是迟早会暴露出来的?
有些 老师写作时,总是喜欢构思后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一气呵
成。这样的写作在读
书笔记上是看不到的,可上级却要求把这些文章再 一一誊抄到自己
的书面读书笔记中,这是
不是一种浪费呢?其实很多文章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工工整整写出来 p>
的,而是晚上挑灯熬出来
的,所以说不能
光从表面上看读书笔记,要看就要看老师们的科研
成果,看老师们的文章。
怎么可能单单以字数的多少、工整与否简单地来评价老师 的读书成
果呢?还有对读书笔记图
文并茂的要求其实也难为了不少不会画画的老师,他们没有办法,
只有请
学生帮忙了,既浪
费了老师的时间也浪费了学生的精力,真是得不偿失。
当然, 我这
样说的目的不是说读书做笔记不好,也不是要领导们取消我们的读
< br>书笔记,
只是希望领导们对读书笔记 要求可以更灵活一点,不要做太过统一
的要求,更不要千人一面。
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读书兴趣,让教师们喜欢阅读、
享受阅读。总之,活动不
能局限于形式,读书也不能只局限于做笔记。
5
、老师,你曾仔细观察生活了吗
同事前几天抱怨,说现在的 学生
太不注意观察生活了,作为农村学生,竟然连一篇题目
为
“
家乡的梧桐树
”< /p>
的作文
也写得不伦不类。作为同行,我知道在写
作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观察生活,
多汲取写作的素材,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可实际情况是,我 们
做教师的并没有身体力行,给学生作出表率。比如同事布置的那篇
“
家乡的梧桐树
”
的作文,农村的学生为什么会写得不伦不类呢?原
来,同事他就没有好好
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究竟有几个地方还能寻到梧桐树的 影子。在
我们当地,人们为了追求
利益,已经让生长快、收益好的杨树取而代之了。虽然生长在农村
的学生
对树并不陌生,但
不能说对所有的树都不陌 生,至少他们对梧桐树是陌生的,面对着
的是一种陌生的事物,他
们又怎能写出漂亮的文字来?如果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必定
要建立在他们亲身经历的
基础上。如将题目改为
“
家乡的杨树
”
,或 者是宽泛地命名为
“
家乡的
树
”
,岂不是更好?
如果教师平常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这一变化,是
能够避免这样的遗憾发生的
6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
霍姆林斯基的《给教
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
其中
“
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
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p>
卢梭的
“
寓教于乐
”< /p>
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
中感到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
“
升重点,考大学
”
沉重包袱。
孩
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
一个人在求学
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
/p>
”
,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
鲜的
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 p>
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
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
少出门活动,就连寒
暑假
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 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
《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
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 p>
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
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
样,而真正能开发智
力的
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 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
好的童年时光。
“
最宝贵的< /p>
财富
”
也在不 知不觉中浪费了。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
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
/p>
“
家作
”
中解放出
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 p>
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
奇妙的手艺
??
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
< p>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
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
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
都能正
确对待他们稚嫩的
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 的举动,多给他们
“
最宝贵的财富
”
,我相
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
是五彩缤纷的。
7
、教师的 时间从哪里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
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
p>
,
这些建议使作为
教师的我们有了
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
指路明灯一样。
< /p>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
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
的闪光的思
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 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
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
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给 教
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
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
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
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
“
你花了多
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
”
时,
这位老教师说:
“ p>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
/p>
-
-
-
-
-
-
-
-
-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携手共成长
下一篇: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作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