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文学回忆录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在
《木心谈木心》
的 新书发布会上,
童明提到自己与木心第二次见面时的细
节,他对木心说:
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木心就问他:那你说说家
里还有些什么人呢?童明的
回答非常漂亮:
有尼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有福楼拜
从那以后,直到木心去世,他们从未停止过交谈。陈丹青说木心在纽约的时候,
生活上的事找陈丹青,文学上的事找童明。
人生难得相知心。
陶渊明曾抚剑独行,
寻觅这样一位相知人,
到最后也只叹
了声: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对陈丹青和童明而言,他们非常幸
运,有木心
这样亦师亦友的知己。对木心而言,更感安慰,他与童明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与
陈丹青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2011
年,
木心在老家乌镇去世,
< p>享年84
岁。
比孟子长了一岁。
我去过乌镇,
2014
过年的时候,在那里见到一块匾,是木心题的字。参观了茅盾故 居,木心
与他是远亲。幼时木心常去茅盾家里借书读,虽不知茅盾有没有亲自指点过他,
但是木心透过茅盾书房的窗户所看到的风景,
影响其一生,
也算间接受了茅盾的
指引吧。
《文学回忆录》里的内容,是
19891994
年间,木心在纽约为像陈丹青一样
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开设的一门世界文学史普及课。
1978
年,
中国重新打开门户,
对这些刚刚
被放出来的陈丹青们而言,
木心是座挖不完的宝库。
他们不知道
1 949
年前的中国文学是什么样,
样板戏和革命文学之外这个世界还存在 哪些伟大的作
品?他们想知道,木心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觉得,
现在的我们很难再能体会当事人的心情,
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饥
饿。
此篇是我读《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的第一篇观感,往后随着阅读,有了感
触将一一记下,作为我的《读<文学回忆录>回忆录》
。后附木心照片一张, 也
是此书中第一页所附木心照片。
篇二: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陈丹青愿意为了木心奔走:出两本和他相关的书《文学回忆录》与《木心谈
木心》
,在木心死后为他举办哀悼会,各类场合如果可以总要提到木心,在他主
持下的乌镇木心美术馆也即将落成开业如此卖力的宣传,
让木心的影响不断扩大。
陈丹青以自身的价值和地位,
足以被 称为当世大师,
而今花甲的身躯,
为老
师当推销员,
何苦?为什么不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
好登上人生新的高峰,
< br>却肯劳心劳力为木心作嫁衣裳?有人泼冷水,
认为木心的造诣并没有陈丹青所宣
< p>扬的那么优秀伟大,
认为陈将其捧得太高,
言过其实。
如果木心的作品真的非常
优秀,便能生生不息,历史自会择取,何必辛苦树碑立像,劝
世人瞻仰?
记得韩寒有篇文章,< /p>
说他喜欢赛车胜于文学,
理由是赛车快就是快,
慢就是
慢,文学无标准。似乎有理。文学的好坏,不可能有像汉谟拉比法典那样的铁律
让所有人遵从。
有些作品被绝大多数人视为名著经典,
在有些人眼里可能不过尔
尔。
《诗经》原只是一本民间诗歌集,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将它 提升至
经典地位,
故称诗经。
但或许在有些人眼里,
那可能不过是些痴男怨女的靡靡之
音。
有些问题,
答案就是问题本身。
你问陈丹青为何愿意为木心辛苦奔走,
出书
立说?只因为陈觉得木心是好的,
他的作品是好的,< /p>
你不认为木心好,
便不能理
解是为什么,而在他看来一切都
自然而然。
这些让我想起《大长今 》里的一段情景:郑尚宫做了一道凉菜,问大家里面
加了哪些调料。今英自信满满回答:
有酱油、醋、白糖、芝麻盐和水。郑尚宫并
未表示认同,让众人都尝一尝,猜猜放了哪些
调料。大家品尝过后,似乎都赞同
今英的回答。只是突然,是红柿,不是白糖,是红柿。
说话者是长今。郑尚宫露
出愉悦神色问:
你为什么认为是红柿?长今为难 的回答:
我因为吃到红柿,
所以
说里面加了红柿。郑尚宫
大笑。
因为有红柿,
所以尝到了红柿的味道,
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陈丹
青理解他
的老师木心是天之木铎,
希望为老师出些汗水之劳,
这难道是件让人困
< p>惑的事情吗?至于木心的文章中是否加了红柿,
每个人的味觉不同,
该如何解释
呢?所以,陈丹青在做的,是想要大家能尝到里面的味道,真是件困难的事啊
。
《文学回忆录》中刊印陈丹青上 课时的笔记照片。我仔细看,在试图认清笔
记中每一个字的时候,
不禁想 ,
木心于陈丹青究竟意味什么?意味着,
从木心嘴
中所说
出的每句话,
陈都要把它们全部记下来,
因为太珍贵。
我之前将木 心比作
苏格拉底,陈丹青是柏拉图。今天将木心比为耶稣,陈丹青是约翰。下笔至此,<
/p>
信仰基督者或许指责我是亵渎,
其余的人可能说我比陈丹青更言过其实。< /p>
我看来,
不过是味觉不同。
篇三: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文学其实是人学,木心的结论让人信服的,是他把主观问题客观化。的确,
这世上的事情,多是与人有关的。
大三时暑假结束回学校,
火车上对面坐着的是一对母子。
仅从那稚嫩的脸庞
就可以看出,
这孩子刚上大学。
母亲得知我已经上了三年学,
学 校听上去也勉强
算是不错的,
便热心的向我打听大学应该注意什么。
天南海北的聊了会儿,
我和
那孩子说出了我当时对于大学学习
上的一点心得。
归结起来很简单,
在自己的专
业之外,我
觉得应该学习两方面的知识,是为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社会人。
一为经济学,
虽为理工科的学生,
但我喜欢经济学,
让我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二为哲学,虽然我不是浪漫主义者,但我相信归一化的真理,哲学唯此。这几乎
概括了我当时的精神需要,
那就是条分缕析的生活方式。
我所忽略的,
正是对基
本人性的认识。
如果现在让我选择,
< p>我会加上第三条文学。哪怕是看似不重要的
小故事,也可以让读者了
解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
接触木心先生完全是这本
《文学回忆录》
。
在豆瓣上看到书 评时是一时意气,
因为都说木心先生的书很难读,谁知这一读便很难放手了。
全书以文学史的脉络讲解文学发展的整体路程 ,
但没有过于具体的介绍,
很
多在木心看来不值一提的人
物和作品更是惜墨如金。
因为这并非是史学著作,
只
是木
心在美期间给一群画家、
音乐家讲课的笔记,
是由陈丹青先生记录和整理的。
这种笔记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文字并不是很连贯的,
多是思维的片断,
在我看来这
就够了。
为什么一群搞艺术的人要去听一个作家讲文学史?初听到这个问题我也很
难理解,但越看过去越叹服。
任何艺术都是人的艺术。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注解,也是我的对上面问题的答案。文学是自觉的艺术,
因为用
文字表现的情感要比其他的艺术形式间接的多,
它所需要的功力也要多的
多。
木心的课程持续了五年多,
所以我看 的也非常慢。
这期间有过偶尔的灵光一
现,比如木心讲人生的幸福是虽不
能至,心向往之。不得不说,他对于人性的理
解之透彻。
时值习总在五四 期间与青年座谈,
听到有个女孩登珠峰后,
说的也是
这句
话。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怎么读《诗经》了,应该读。
书怎么读?这是个很久以来就困扰我的问题。
以前有过梁文道< /p>
《我读》
的浅
显介绍,再读《回忆录》有种提壶灌顶的感觉
。实话说木心介绍的大部分书我都
没读过。
我所看的书大多也与文学无关 。
但试问文学离普通人远么?文学其实就
是普通人的人生。
因此之后我给自己列了个书单,
不过按文人的规矩是不能拿书
目示人的
。我倒不是文人,只是初学的人乱写出来,被人看到不免要笑我无知。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朋友来我家,翻看了几页就问我,你能看懂么?看不懂。
但因为看不懂,
所以要看,
看了才知道自己还很不懂。
我终此一生也不可能有木
心先生这样博览群书的,
但一二分的认 识就可以让我知道生活的价值。
书中不仅
说文学,艺术的形式多样,戏剧
、音乐、绘画等等。大师是不分门类的,无论是
搞哲学的、搞绘画的、搞音乐的都是对人
性有着深邃认识的人,是为自觉者,他
们的语言自然就有文学性了。甚至是爱因斯坦,论
文写的雄辩。美国的《独立宣
言》更是写的崇高。中国没有这样的大理想者,我相信他不
是在崇洋媚外。
之前读《南渡》< /p>
,崇拜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但就木心的评价看,那个时代
的人们修补了很
多中国的基础学术工课,
但没有突破学习的屏障。
天才真的是没
< br>办法教育的,靠的只能是时代。
< p>我很想知道中国何时能有木心笔下十八、
十九世纪欧洲的那种蓬勃的艺术发
< br>展时期。前一阵子莫言得诺奖,好像是有点激励的意思,但离的太远,太单调,
看
来是不够的。我向往那个时代,据说德国的一个水暖工,闲来读拜伦,他读这
干什么?是内心的需要。这是全民性的阅读(可能记
的不准确,书不在手边,可
事情大概是不错的)
。当然,我可以自嘲的说 ,一个小检验员,闲来无事读《文
学回忆录》
,这个世界在向好的方向发 展。
此去经年,我一定会重新拿起这本书来读的。不为文,为人。
篇四: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近来在读一本好书叫做《文学回忆录》
,也推荐给大家看看。
试看开课引言的一段话,气势磅礴,底蕴雄厚,总能 使诸君听完后,在世界
文学之内,不在门外。
《文学回忆录》在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是这样的:回忆录,既是回
忆肯定令人沉思,沉思而必定深奥,深奥也就免不了难懂,难读。既是录,则会
冗长,所以书本肯定很厚。不想大家咋一听到本书是否也有这样的第一反应。
《文学回忆录》里所有的内容都是木心先生的总结, 分析,思想。但这本著
作却是他的学生陈丹青记录的,先生讲述,学生笔录,进而思想得
以传播。这种
做法颇有点古人游说,
而弟子载其言以为书的味道。
在这方面,
孔圣人可以说是
最好的范例。本书也提起孔圣人,人
人尊孔而奉为圣,而木心却看不起孔子,贬
其为伪君子,木心说,孔子想要塑造人,却把
人扭曲的不是人。这句话有深意,
源远流长,值得深思。
《文学回忆录》厚厚的两本书,跨度很长,从远古的 希腊神话故事开讲,到
近现代的魔幻现实主义而终止。时间跨度长,历史悠久,内容也就
丰富多彩。虽
然书的主体是对文学的分析与概括,
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科 的谈论,
哲学最为贴
近。
-
-
-
-
-
-
-
-
-
上一篇:回忆高中
下一篇:教师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