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以“意”取胜?
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通过细小
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
象的、深刻的道理。这里的“大”是大的话题、大的道理,
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类命运、天地宇宙等。好的文章
总是
在日常事、平常人的描述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在司
空见惯的事体物象中寄予作者深刻
的思考,从而给人以启迪
和教益。
“以小见大
”的写法,在小说、散文、诗歌和议论文中很常
见,如就我们在学校里去食堂吃饭时排队
的事,如果考生用
“以小见大”的方法构思,首先对这种现象进行拓展和联
想。由食堂的排队,联想到其他地方的种种排队,简单总结
一下它们的一些共
同现象,比如是否拥挤、是否插队、气氛
如何等。
然后在拓展联想的基础 上,
再进行一次思维的延伸。
由这些有形的“排队”,
延 伸到那些无形的“排队”。
这两个步骤,主要是列举现象、积
累材料,是重要的过程,
但不是目的。考生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总结本质,分析
利弊,推理原因,得出观点。因此,考生还需要进行下面的
步骤:一
是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并选择文章切入的角度。
“排队”,
其核心的理 念是体现“公平、
有序”,
而“插队”
就是对“公平”“
秩序”原则的挑战,体现了一种“特权思
想”。考生可以从“插队”的角度切入,这样有
利于针砭时
弊,
提升文章的力度。
二是分析这种现象出现 的根源。
首先,
考生可挖掘它的历史根源。其次,可考查它的现实基础。
经
过以上的分析,考生就可以揭示出事情的真相,发掘到现象
的
根源。从一个完整的逻辑角度而言,考生一般还需要进行
最后一步努力,从反面的剖析转
到正面的总结,即在上述分
析的基础上,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得出“我们要<
/p>
追求平等,遵守社会正义和秩序”的主旨。
考生
作文中要成功运用“以小见大”的选材技法,还要注意
以下三点:
一是“小题材”必须典型,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写作只有
从本质上
把握住小题材与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
研究,才有可能开掘它们所包含的深刻
的意蕴。
二是必须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进行开掘。“小题材”
只有放
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才能体现出它的典型和概括意义,揭
示出重大主题。
三是准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既要从大处着
眼,
“一览众山小”;
又要从“小”处入手,
“一叶而知 秋色”。
处处在写“小”,却处处在表现“大”。
二、巧用衬托
烘云托月
巧用衬托法也是高考作文
立意的一大妙法。有时候,作文的
题材、立意如果从正面切入,无法出新,或者新意不足
,这
时考生可借助“第三者”来切入正题。通过对“第三者”的
记叙、描写、议论等来暗扣原定的主旨。这种不直接落笔,
而进行间接描写,不正面勾画
,而进行侧面描写的方法,就
叫衬托法,
也叫烘云托月法。
这种写法能使描写对象更突出、
更鲜明,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使笔下的人物更具吸引
力。
考生作文中要成功的运用衬托法,就要注意了解常见的衬托
方法:
常见的衬托方法有如下几种:
1.
以景衬人法。这种方法是指
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衬托人物的性格。
如鲁迅的小说
《故
乡》中“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浓黑
的起伏的连山,仿佛
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运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
段景物描写,衬托出“我”去看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表现
出“我”对江
南农村自然美景的喜爱。
2.
以后衬先法。这种
方法是指
作者通过对后进人物的描写,衬托先进人物的性
格。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中的《分马
》一节,文章中的
先进人物是郭全海,
后进人物是老孙头。
在老孙头的衬托下,
郭全海大公无私的性格便更加鲜明突出。
3.
以侧衬正法。这
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第三者对主人公的介绍和评述,来衬托<
/p>
主人公的性格。
4.
以反衬正法。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对 反
面人物的描写,衬托正面人物的性格。如《唐睢不辱使命》
一
文,就主要写唐睢和秦王这两个正反对应的人物。秦王的
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
种种表现,有力地反衬出唐
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纳精神。
5.
以次衬主法。这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