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探索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深刻触及了法治教育的痛点,
“药家鑫案”
、
“复旦投毒案”、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强奸未遂
杀人案
”等屡屡占据舆论的焦点,影射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无
力,
给大学生法治 教育敲响了警钟。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全
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
/p>
提出了“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
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
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
增强全社会学法、
遵法、
p>
守法、
用法意识。
”以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 p>的要求。
因此,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如何培育大学生 的法治思维,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是高校法治教育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 p>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将全面依法治
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一个国家法
治社会的建设,可以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多方面得到反映,
然而最
根本的衡量标准是一国公民是否形成了对法律至上地位
的普遍认同和坚决的支持,是否养
成了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方
式。所谓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
用
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受人治传统影响深远而法治传统薄弱的国家
而言,
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
法治思维的培育与法治
风尚的形成显得格
外重要。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
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法治思维将深刻影响未来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因此,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强弱事关着未来
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
气。
(一)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力 军、
缔
造者,
社会的各个领域将有他们的工作身影, p>
拥有良好的法治思
维的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会自觉地法律为准绳去
p>
?
范自己
的行为,
去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关 系和矛盾,
积极地维护法律
尊严,
尊重法律权威,
从而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
进程。在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中,大学
毕业生法治思维的高低,
会直接影响执法、司法工作的开展;在经济领域中,大学毕业生
法治思维的强弱,也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而在日常社会生活中,
拥有良好的法治思维的大学生毕业生也会
以自身自
觉学法、
尊法、
守法、
用法的行动去影响带动身边的人。
总的来看,
具备良好的法治思维的大学生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法
< br>治社会建设进程的强大群众基础。
(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用人单位也将是否具备良 p>
好的法治思维、
是否具有一定的法律素质作为衡量大学毕业生的
标准之一。
因此,
大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掌握必要的法律知
识,
没有培育良好的法治思维方式,
就无法在大学毕业后更好地
融入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 p>因
此,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使当
< br>代大学生成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具有较强的思想道德素
养
、
更具有良好的法治思维,
是大学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以适应
现代社会,在未来成就一番事业的需要。
(三)促进大学生违法犯罪预防的需要
作为
-+
复杂的社会问题,
防范 于未然地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
行为,关键和根本点在于预防系统。大学生的违法犯罪预防
,需
要高校、
司法机关和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
共同构建 有效的预防
系统。就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而言,有其主客观因素,其中法
治思维能力不强、法律意识的淡薄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内
因。因此,高校
在完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依法治校来预防
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同时,
也必须加强法治教育、
努力提高
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
使他们做到自觉学
法、尊法、守法、用法,从
而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
二、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
高校进一步重视大学生法治思 p>
维的培育,
不断加大法治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培育 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有了较明显的增强。
< p>但是,
由于传统人治思想的制约、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 p>学校法治教育
的不足、
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法治思维
的水平与全面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目标仍然有较<
/p>
大差距。
(一)法律知识仍然不足,法治理念模糊
法律知识是形成法治思维方式的前提,
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 p>
决定了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高低。
当前大学生在校期间法律知
识获取的途径非常限,
主要的法律知识获取途径是“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知识传授,
还有少数是通过相关法律选修
课的学
习。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
虽然能
获得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基本的法律知识,如宪法、民法、刑法的
一些内容,但是就其所获
得的法律知识来说,学生仍是知其一、
知其表,而没有掌握法律的精神实质,因而很难形
成法治理念。
尤其面对法、理、情的冲突时,是否该坚守法律至上认识不清。
有调查发现,有
65%
的大学生在“如果自己有亲人违法犯罪时”< /p>
会选择“包庇亲人而不顾法律”。
由此可见,
大学生对法治 知识
的掌握和理解还停留在书本阶段,
停留在初级的感性阶段,
缺乏
对法律基本原理的理解,
缺乏对法律本质的理性认识,
法治理念
相对缺失。
(二)法律信仰尚未确立,法治精神欠缺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形同虚设 ”,
法治的真正力量在
于公民是否确立普遍的法律信仰,是否将法治思维
成为一种习
惯。
要产生这种纯粹的法律信仰,
则需要主体 发自内心的对法律
产生认同感和祟尚感,发自内心的尊重法律、信赖法律,自觉地
接受法律的引导,
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
大学生对自由、 p>
民主、
平等、公正等法律价值的向往即是其追求法律信仰的一种体现。
由于大学生群体在法律意识、
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能力等方面仍
存在诸多问题,其对法律的认知仅停留在心理认同的表面层次,
部分大学生对法
律运行的权威性、
公正性持怀疑态度,
对法律的
执行与实
施持不信任态度,
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态度冷漠,
其消
极
的法治观念遏制了法律信仰的形成,
缺乏守法的自觉性与主动
性。
(三)法律实践参与较少,用法能力不足
虽然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有所提 高,
运
用法律的能力较之以前也有了进步,
但是这与法治 社会的要求还
存在较大的差距。就“学法、遵法、守法、用法”而言,用法能
力存在较大的不足,
真正主动参与法律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毕竟还
是少数。
因为用法能力的不足,
一旦涉及纷繁复杂的法律程序或
需要大学生主动参与、
解决法治问题时,
他们往往困惑重重而不
知所措,
更不用说熟练掌握正确的法治方式去应对了。
如发生突
发事件时,仅有
8.70%
的大学生经常选择用法律方式 解决,仍有
23.91%
的大学生从没想过用法律解决问题。
< p>那么,解决突发事件
的方式将可能是不被预期的,
可 能是暴力方式,
也可能是忍气吞
声、
自认倒霉,
这将增加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也有可能适得其反。
三、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有效教学,
培育大
学生法治思维
一种观念的树立,
一种意识的培养,
需要―个相当长的过程。
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就
是要把法律规
-
-
-
-
-
-
-
-
-
上一篇:法治在我心中七年级作文500字
下一篇:十九大与作文6—作文素材—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