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
.
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
< p>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
体特点;
2
.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
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
.
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情感态度方面
1
.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
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
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
魄,坚定
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
.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
抒发了对当代无
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能力方面
1
.
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 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
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
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
.
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
懂得诗用 形象思维的特点,
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
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p>
重点难点分析
1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
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3 <
/p>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
< br>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
2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 、平仄,都有
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
沁园春》
、
《虞美
人》
、
《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
、介绍写作背景
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 千米、白雪覆
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
这首词。
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 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
泽东同志就把这首《
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
为传颂,极大地鼓
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
、放录 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
、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
、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
、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
1
、提问: 这首词的题目是《雪》
,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
确:词的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
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
、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 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
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
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
、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
“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 而上,一静一动,意境
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
、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
“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
-
-
-
-
-
-
-
-
上一篇:仰望大树借物抒情的作文
下一篇:紫藤萝瀑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