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学
习
抒
情
——第二单元写作训练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 ,围绕表达中
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七
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各种表达方式。本单元是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四篇不
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
< br>美好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我们可以联系所学课文,做到课内学范例,课外
< p>善模仿。在教学过程中切记:
1.
抒情要自然真切,避免矫揉造作;
2.
感情要健康真挚,反对抒发低
级的、颓废的和庸俗的
感情;
3.
方式要运用合理。在行文中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恰当地选择采用
直接抒情还是使用间接抒情。
另外:
记叙文中应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
文中的抒情就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有感而发,
< p>切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将“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作为的教学目标 p>
及重难点,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
的
抒情。
二、学情分析:
抒情,即表达情思,
抒发情感。在写作中,学生若能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定能增强文章的
感染力,并深化文
章主题。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单薄支撑不起主旨的问题,
要么存在抒
情过度情感不真实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不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区
分两
种抒情方式,并且能够灵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
1
.
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
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
3.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 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
/p>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运用基本的抒情方法进行写作。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素材:录制微课《抒情的基本方式》,前置学习任务,由作业平台发送给学生,
通过系统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将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细化;推荐人民日报文章
《别再“蓝瘦,香菇”了!看古人怎么抒情》;
2.
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作业平台上有关“抒情方式”的学习
:
观看微课、获取 理论常识,完成
基础练习题,了解经典抒情古诗词。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 p>
(
技术支持
:
微课录制与分享、视频分享、作业平台 自动批改并形成学习
报告,老师根据学习报告推送个性化题目)
1.
录制微课《抒情的基本方式》,前置学习任务,由作业平台发送给学生,通 过系统数据分
析,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将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细化;
2.
推荐人民日报文章《别再“蓝瘦,香菇”了!看古人怎么抒情》 ;
3.
共享《朗读者》中《奶奶的星星》朗诵视频。
【微课内容如下】:
结合实例讲解知识点:
1.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作 者内心情感的手法。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
,
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便打 开心扉直截了
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它表现在记叙文中有时是一个语段
,有时是单独存在的自然段。如:
(
1
)
直抒胸臆,如:
光未然的《黄河颂》中直接抒发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
它 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
伟大而又坚强!”
(
2
)
运用修辞,如:
①“终于自由啦
!
终于自由啦
!
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反复)
②“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
呼告
)
③“我呢
,
我难 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
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
< p>?我去钓鱼的时候
,
不是干
④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
……”
(反问)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比喻、排比)
【结论】:抒情三忌:“假”、“滥”、“空”
2.<
/p>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 合在一起,这种感
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它的
呈现形态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可表述为:融情于事、借景抒
情、托物言
情。
(
1
)借景抒情,如: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寄情:
【结论】:技巧——细描景物;贴合情感。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