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中语文暑假作业第七天论述类文本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素材指南针微作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02 08:17
tags:高中教育, 高考

-

2021年1月2日发(作者:郝廷华)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篇名句默写

语言文字运用

素材指南针

微作文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

3

题。


针对“争”,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主要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 一方面,


在个人层面上,

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

一 种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从社会


制度设计角度,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 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


题。


其中,

《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提


出“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在老子的思想中,

“ 不争”和“无为”是互为表里的,

“不争”


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

而是不妄为,

不强争,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不争而善 胜”的目标,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也就是说,“不争” 实际上是一种高


级形式的“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旧是最终的目标。


与老子相仿,

孔子也始终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 利的无度追求,

认为它是导致一


切冲突、

仇恨和社会动乱 的祸根。

他在

《论语·里仁》

中说,

“放于利而行 ,

多怨”,

为此,


他提出以“义”制“利”。

< p>为了平息或消除对一己之私利的争夺,

必须要建立起完备而合理


的等 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要求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荀子则


有 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一方面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


另一方面则开出了以“礼”息“争”的药方,

甚至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欲


望,防止人们的争斗。荀子所谓的“争则乱,

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 的共识,也


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

韩非子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 /p>

而且,

他还


认识到不同时代的“争”有着不同的特点:“上 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


力。”在这里,“竞”“逐”和“争”是同义语 。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耕地与财货的不


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

为此,

法家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

主张用“法”“术”

< br>和“势”钳制并消除这些恶性的“争”。


我们看到,

< p>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

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

< br>缓解“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

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


进取之路,

那么,

以孔子、

孟子和荀子为 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张以积极的伦理和道德手段去


制约甚至消除恶性的“争”所带来的危 害,而法家的解决办法则更依赖权力主体的强制性。


(

摘编自王大庆《尚争与崇让》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春秋战国时代各家都提出“不争”的思想,< /p>

对“不争”的阐述既关乎人的处世哲学,


也着眼于当时社会息“争”或消除 “争”的负面影响的现实需要。


B.

老子的“不争” 并非一味消极退让,而是与“无为”互为表里,主张不妄为,不强


争,以“不争”的姿态 “争”,以获胜为最终的目标。


C.

在如何消除或缓 解“争”的问题上,儒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相对积极的,孔子


强调以“义”制“利” ,荀子则主张以“礼”息“争”。


D.

韩非子认为当 时社会的“争”在于“气力”,他主张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


以“法”“术”和“ 势”来钳制并消除恶性的“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在阐明各家“不争”思想的差异时采用了 引用论证的方法,既增强了说理的权


威性,又丰厚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B.

选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指出各派都提出“不争”思想, 再列举各派具体


主张,最后作简要总结,思路清晰。


C.

选文在分析同为儒家的孔子与荀子的主张时,能够同中求异,通过 类比论证阐明了


荀子思想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可操作性。



D.

选文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分析了古代中国 的“不争”思想,

用词准确严密,

深入浅出,


议论条分缕 析,从容不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道德经》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 具有崇高美德的


上古圣君贤臣在诸侯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B. “争则乱,乱则穷”道出了“争”的最终危害就是“穷”,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统治者都要考虑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


C.

孔子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追求,主张依靠权力主 体的强制性来节


制人们的欲望,使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


D.

韩非子主张以“耕战”制止“民争”,虽然解决了人口增长和耕地 与财货的紧张及


不足等问题,但在施行中却增加了人们的负担。


二、

名篇名句默写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 虑思考,却


“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 ___________”。


(2)

诸葛亮在

《出师表》

中回顾汉代历史,

认为亲近贤臣,

疏远小人,

“____________”,


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 ___________”。


(3)

李煜《虞美人< /p>

(

春花秋月何时了

)

》中,

春花秋月 之外,

“________________”也是


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 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与李白“孤帆远影碧 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


的诗句是:

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

《琵琶行》

中,作者使用借景 抒情的手法,

描写琵琶女一曲终了人们久久沉浸在美


妙的乐曲声中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7


杨乐是个艺术天 才,

16

岁时,他在北京艺术学校学习古典音乐,仅仅一年时间,他就

< p>
已经

________

登上了首都剧场汇报演出的 舞台。

然而他无意功名,随心而活,任似水年华


从指间流过,潇洒不已。 也正是这份潇洒,让他的歌曲

________

,直抵人心。在崔健的再三


邀请下,杨乐终于决定从幕后走到台前,参加了著名的竞唱节目《中国之星》

。 在杨乐上台


表演前,推荐人崔健致辞:“如果杨乐的声音没有被这个世界听到,可能不是 杨乐的遗憾,


而是我的遗憾,是社会的遗憾。”


他是整个节目中

(

)

然而,

他的首次登场就震撼了观众,

最终挺进了决赛。与其他< /p>


盛装登场的歌手不同,杨乐就如同

90

年代的校园民谣歌手 。他总是穿着白衬衫和牛仔裤,


坐在椅子上抱着木吉他浅吟低唱,

声音像 月光般铺满了现场。

当杨乐演唱结束后,

全场观众


___ _____

地起立,

掌声

__________

从观众的反应显示,

杨乐的表演完全承载了崔健的期待。


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轻车熟路

别开生面

不由自主

经久不衰


B.

驾轻就熟

别具一格

情不自禁

经久不息


C.

驾轻就熟

别开生面

不由自主

经久不息


D.

轻车熟路

别具一格

情不自禁

经久不衰


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最缺乏舞台经验的歌手,也是崔健唯一邀请的歌手,更是年龄最大的歌手。


B.

年龄最大的歌手,也是崔健唯一邀请的歌手,更是最缺乏舞台经验的歌手。


C.

年龄最大的歌手,也是最缺乏舞台经验的歌手,更是崔健唯一邀请的歌手。


D.

崔健唯一邀请的歌手,也是年龄最大的歌手,更是最缺乏舞台经验的歌手。


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从观众的反应来看,杨乐的表演完全对得起崔健的期待。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02 08: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30291.html

高中语文暑假作业第七天论述类文本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素材指南针微作文的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暑假作业第七天论述类文本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素材指南针微作文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