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韩寒与郭敬明2015年广东高考十篇优秀作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06 12:02
tags:2015广东高考作文

爸爸妈妈我爱你作文-最好的奖赏

2021年1月6日发(作者:顾瑛)



2015年广东高考十篇优秀作文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
视 ,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 说花
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
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 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
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高考十篇高分作文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摘要]点评:文章思路严密,是议论文,却有
散文的意趣。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
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 中的手机,张
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 写道。人类从远古
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
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
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 ,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
在现代,也有千万“驴 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
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 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
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
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
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
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 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
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 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
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 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
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 花
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



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
睛,生活何处不美 ?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
可 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
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 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
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 。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
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
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张开双臂,拥抱”是感< br>知自然的方式;“张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切向往之意——对自
然“张开双臂,拥抱 ”,自然也就不遥远而离得近了。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核
心词语是“感知自然”,这篇文章紧扣住“感知 自然”进行阐述,写了“感知
自然”的方式,写了“感知自然”的效果。文章内容切合题意。
文章思路严密。文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后,读者自然要问:现代
人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拥抱自 然”?第二段、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类
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紧接着,第四段写 到:“拥抱自然,
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既
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第五段还是从感知自然的效果这个
角度来论说感知自然的好处 ——悦目舒心。接下来第六段提出:自然虽美,我
们也要珍惜爱护,唯有这样,我们拥抱的才是一个纯净 无暇的自然。文章最后
回应开头,又冉然升华: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儒家境界。



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 以散句为
主,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骈偶句俯拾皆是,如“打
开电视, 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如“依自然而生,
傍自然而活”,如“细听鸟鸣婉转, 静闻花朵香气”,连标题“张开双臂,拥
抱自然”也都是骈偶句。骈偶句如此之多,固然可能是受作文题 材料的影响—
—材料前两段用的就是骈偶句式——而着意模仿,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
阅读 倾向和文字能力的反映——若作者不爱读骈偶文,不爱写骈偶句,便难以
在考场上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 此大量的骈偶句。骈偶句可叙事,可抒情,亦
可议论。作者奉《过秦论》《原毁》为圭臬耶?传统文化的 传承有赖此等考生。
在这篇900字左右的文章里还有大量的引用,以引用开篇,以引用启最后
一段,引用共有8处之多。这些引用的出处涵盖古今中外,不能不令人叹服。
作为考生,人人都积累素 材,大家都希望能在行文中有所引用而为文章增色,
可是,有几人能用得这么多,而且用得还算恰到好处 ?一篇考场作文,有大量
的骈偶句,有不少的引用。何为才华?此为才华。
文章当然也有不足 ,如对顾城《门前》有关诗句的引用便不够准确,可相
对于那些可圈可点之处,这些不足也就无需提了吧 。最后我要说的是,能做到
书写工整如此文者,亦实属不多。(点评:业源)



带您去看花海
[摘要]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我教你细
数花名,测天看云。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
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 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
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 鱼跃而起。外婆打
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
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
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 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
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 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
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 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
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 天开?为什
么… …”“哎呦,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
就 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
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 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
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 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
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 解毒之用… …那是
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
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
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 嘲的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
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 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
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



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
近。
很 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
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 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点评:
大道至简。高考场上的作文亦然。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是标题简。题好文一半。高考 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
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 能吸引人眼球;用“您”
这个第二人称写作,在70万份高考卷中其辨异性很给力,值得点赞。其二是结
构简。全文共7段。第1、2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
感受自然”,第 3、4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我
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第6自然段 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7自然段扣
题点题作结。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今年作文的关键词有“感受 自然”、
感受自然的途径(用身、用心、用科技手段)、感受自然的结果(自然离我们
“远”“ 近”),作者用7个自然段将其掰开揉碎、扣得很充分。其三是题材
简。全文就地取材,就写田边地头, 就写真情实感,人物少、情节明、环境“简”,
很有“实战”价值。此外,本文文体特征突出,文情(天 人合一)理(光大发
扬孝文化)并茂,详略处理亦无不当。
(点评:王 景)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摘要]点评: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
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 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
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 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
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 术来认识世界,感
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
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
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 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李白能感
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
吾生 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 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
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 握天地之属性,世界
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
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
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 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
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 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
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 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
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 势如虹?珠峰
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
味, 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



自然 ,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
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
自然的距离。人 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
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 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
美。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 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
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 对自然的
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
规律。因 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
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 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
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 丰富的体验和感
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
的 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
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 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
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 受方式,且完全否定
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点评:蓬草)



感知自然需躬行
[摘要]点评: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
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 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
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 你是否也曾这样,感
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
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 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
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 自然的
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 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 银河落九天”这般的
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
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
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 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
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
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 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
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 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
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 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
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 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
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 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
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 准则,



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
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
活运 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
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 。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
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 然后很有分寸地指
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
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 意
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
心”及其导致了 “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 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
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 “要感
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 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
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 汉文)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摘要]点评: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
定思想深度等。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 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
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 而回头开启电视,
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
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 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
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 br>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 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
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 人之于自
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
人很远。 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
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 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
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 知识对人形成科
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
生 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
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 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
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 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
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 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
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 追求。孟
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
“空山新 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
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 。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
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
此,务必达成人、科学 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
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 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
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 ,又可以更高
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
具 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内 运
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
古典诗文,有 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
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
够准确;文化知识 把握亦似是而非。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
求。(点评:志扬)





走进香山之中
[摘要]点评: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
而且中心突出。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 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
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 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
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 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
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 ,使鞋
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
为养料,化 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 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
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 头扑棱
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
奇,鸟儿带 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
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 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
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 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
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 然啊,
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 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
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 人们
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
再俯视山下的 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
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 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
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
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 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
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 然。
点评:
“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这篇作文是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
意,而且中心突出。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有文采。
符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 ,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
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细 致地
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
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 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
触觉、用心灵去感知香山这个小小的生态图。
这篇文章文情 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
爱枫林晚”等诗句的引用,非常自然妥当。第 二、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联想
想象非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值得“点赞”。
不足之处在于 ,全文选材的新颖度有限,全文写作的难度系数一般。此外,
文章的层次还可以更有逻辑性,目前的次序 是红叶——鸟语——树木——秋雨,
可以改为红叶——树木——鸟语——秋雨。(点评:林琴)



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摘要]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
更好的感知自然。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 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成为了可能。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 更深入的探索自然
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 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
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 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 纷纷感叹,
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
如今 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
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 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要放在
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 要忍受旅途的疲惫。
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
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
能从宏观上 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
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 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
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 发生的原因,
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
我 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
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 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
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 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
的想象,推动了我们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 伦布历尽艰
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



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
感知自 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
怀辞 职信。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
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
好地感知自然的。我们应感激: 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本文完全符合题意,观点 十分鲜明。标题“科
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此分别从“科技为我
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层层深
入地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论证严谨,观点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作者反复强调“科技”< br>能“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并不
否定亲身感知自然的 重要。文中倒数第二段,作者借用时下流行的教师辞职信,
提出了“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 竟还有诗和远方”,可见其论证
思维的严谨、辩证,值得点赞。
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引 古说今,详略得当,内容丰富。语言简洁、
流畅,有一定的文采。假如论证能更深入一点,用例再斟酌一 下,本文会更精
彩。
(点评:民之音)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摘要]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
香弥漫,清欢相伴。
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 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 ,亲近自然,投身明丽
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 化渊源。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
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 林间。宋
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与我情相宜也。”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
怀,山水 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 的丰盈。王摩诘隐
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
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
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 ,灵魂纯粹而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
渗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喜马拉雅山下的 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
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
自然,其实触手可及, 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
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
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
的生命姿态,一种 高致的精神美学。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我拼命工作,按
时看日出……”惜时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 曦之降视若盛世,按时静赏。原
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 的时
刻。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正如王开玲曾说:“做精神明亮的人。”
亲近自然 ,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感悟品味,生命接
收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 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 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
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 其外,
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
纯粹的本色 ,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愿亲 近大
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中 心突出立意明确,文章首段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即“亲
近自然,尽享生命清欢。”全文围绕亲身感知自然 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
行文,层层深入思路明晰。文章思古鉴今,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
有之,亲近自然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
触摸自然,更是 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能够从这两方面
分析和论证,显示出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 思考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虽然文
章后半部分借用了王开岭《按时看日出的人》一文的观点和语句,但运 用得还
是较为贴切自然,不生硬。反观现代社会,文章呼吁人们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
本色、尽享 尘世清欢。末两段稍显拖沓,收束可更简练些。整篇文章紧扣中心,
材料丰富,语言简洁并具有古典的诗 意美感,书写干净美观。(点评:玉环)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摘要]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
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
星野道夫曾言:“同 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
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 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
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 br>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 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
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 只要
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
“如今的每 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
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 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
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 这种种体验
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 角。坐在沙发
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
冻的 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
命带给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 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
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 痛苦和那干燥的沙
粒给人带来的绝望。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
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
远远不够的。
既 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当你踏进绿
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 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
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 不再是一幅幅野
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在网络中源
源 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



赠 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
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 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
好。
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 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
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 的
跳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点评: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论 证周密。文章开门见山,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
行论证:先从反面论证“通过 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
可”,但是“远远不够”,再从正面论证只有走进自然才 能收获“自然赠予人
类的无限美好”,结尾再次点题。行文连贯,照应严密。语言整饬流畅,句式
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出较为坚实的表达功底。稍微有些美中
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 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
掉字现象而损害到语言之美。(点评:桂新)

看图作文图片-军歌下载


鲸的自述400字-得意洋洋的反义词


大学生思想汇报范文-寒假作文400字


写给爸爸-食品策划案


希望就在前方-快乐假期


aoyunhui-历史选择


读书名言名句大全-如何办理暂住证


我主青春-李商隐诗全集



本文更新与2021-01-06 12: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47884.html

2015年广东高考十篇优秀作文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