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201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06 12:02
tags:2015广东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网-活着读后感1000

2021年1月6日发(作者:荣林)


201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摘要]点评: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 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
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 果之清香、
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 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
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 只有对自然的感知
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 者之
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
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 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 然有着无比丰
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
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
自然 。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
息,能把握自然的 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
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
度网上动物园 ”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
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 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
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 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
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
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 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
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 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
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 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 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
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 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
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 “利”,远近相结合地
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 方式进行
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


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 br>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
观点明 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
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 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子
有语病。(点评:蓬草)

[摘要]点评: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 向往电视里一望无
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 未如
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
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 为无物。的确,
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 纸
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
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 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
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 见,要想真正体会
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 、枝
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 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
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 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
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
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 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
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 存在的敬畏自
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 心”却
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 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
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 、泰山之伟、
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本文是一篇比较 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
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 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
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 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
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 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
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
探究感知自然 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
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 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 ,紧扣命题材
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呼
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 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
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摘要]点评: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等。
博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 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
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 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
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 分出“近”
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 ,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
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 界,实现人、
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 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
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 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
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 正是解决人想在宏
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 获取天
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
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
其中的科 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
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 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
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 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
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 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
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 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
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 木、一花一树,
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 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
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 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
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 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
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 ,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
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 ”,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
维,故立意较高。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
该文的表 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
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
是而非。但 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点评:志扬)

[摘要]点评:文章思路严密,是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 鼠标,
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
自然而生,傍自 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 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
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 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
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 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
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 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
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 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
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 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
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 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
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 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
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 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
美好了吗 ?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
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 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 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柴静的
《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 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
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 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
双臂,拥抱自然吧 。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
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 自然”。“张开双臂,拥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张
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切向往之意— —对自然“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就不
遥远而离得近了。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感知自然 ”,这篇文章紧扣住“感知自然”
进行阐述,写了“感知自然”的方式,写了“感知自然”的效果。文章 内容切合题意。
文章思路严密。文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后,读者自然要问:现代人为 什么要“张
开双臂,拥抱自然”?第二段、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 br>做了表率。紧接着,第四段写到:“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收
获一 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既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第五段还是从感
知自然的效果这个 角度来论说感知自然的好处——悦目舒心。接下来第六段提出:自然虽美,
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唯有这样 ,我们拥抱的才是一个纯净无暇的自然。文章最后回应开头,
又冉然升华: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就能达 到“天人合一”的儒家境界。
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 以散句为主,间以大量
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骈偶句俯拾皆是,如“打开电视,便可知明 日天气;
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如“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如“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
香气”,连标题“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都是骈偶句。骈偶句如此之多,固然可能是受作文
题 材料的影响——材料前两段用的就是骈偶句式——而着意模仿,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
者阅读倾向和文 字能力的反映——若作者不爱读骈偶文,不爱写骈偶句,便难以在考场上这
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大量的 骈偶句。骈偶句可叙事,可抒情,亦可议论。作者奉《过秦论》


《原毁》为圭臬耶?传统 文化的传承有赖此等考生。
在这篇900字左右的文章里还有大量的引用,以引用开篇,以引用 启最后一段,引用共
有8处之多。这些引用的出处涵盖古今中外,不能不令人叹服。作为考生,人人都积 累素材,
大家都希望能在行文中有所引用而为文章增色,可是,有几人能用得这么多,而且用得还算恰到好处?一篇考场作文,有大量的骈偶句,有不少的引用。何为才华?此为才华。
文章 当然也有不足,如对顾城《门前》有关诗句的引用便不够准确,可相对于那些可圈
可点之处,这些不足也 就无需提了吧。最后我要说的是,能做到书写工整如此文者,亦实属
不多。(点评:业源)

[摘要]点评: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
走进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
中,就如走近自然 。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
去如同踩 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
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 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
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
们的样子肯定是极 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
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 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 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
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 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
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 么不多去体验呢?你
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 你“停车
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 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
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 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
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 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
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 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
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
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
只有身临其境 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点评:
“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这篇作文是记叙 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
出。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有文采。
符 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生动
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 、鸟语、树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细致地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又写
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
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触觉、用心灵
去感知香山这个小 小的生态图。
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 ”等诗句


的引用,非常自然妥当。第二、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联想想象非常优美,富有 诗情画意,
值得“点赞”。
不足之处在于,全文选材的新颖度有限,全文写作的难 度系数一般。此外,文章的层
次还可以更有逻辑性,目前的次序是红叶——鸟语——树木——秋雨,可以 改为红叶——树
木——鸟语——秋雨。(点评:林琴)

[摘要]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带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
然一场大雨,你放 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
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 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
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 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
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 ,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
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 气,连人身上的毛孔
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 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
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 天开?为什么… …”“哎呦,可问怕外婆
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 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
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 外婆了。”我心中略
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 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
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 解毒之用… …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
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 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
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 :“哎!老了,眼睛不中
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 又是晴天呢,
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
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 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
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 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点评: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大道至简。高考场上的作文亦然。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标题简。题好
文一半。高考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的线
索,拟 得很有诗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这个第二人称写作,在70万份高考卷中其辨
异性很给力,值得 点赞。其二是结构简。全文共7段。第1、2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
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 ”,第3、4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
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第6 自然段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7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
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今年作文的关键词有 “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途径(用身、用心、
用科技手段)、感受自然的结果(自然离我们“远”“近 ”),作者用7个自然段将其掰开揉碎、
扣得很充分。其三是题材简。全文就地取材,就写田边地头,就 写真情实感,人物少、情节
明、环境“简”,很有“实战”价值。此外,本文文体特征突出,文情(天人 合一)理(光大发


扬孝文化)并茂,详略处理亦无不当。(点评:王景)

[摘要]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
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
然的距离,让 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 。目前,一组“世
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 许多
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
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
可以看见内 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
要放在古代,人们“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大
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 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 ,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
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 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
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 网,我们还能
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
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
我们 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
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
了我们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
不是他所向往 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
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 ,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 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我
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 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
然的。我们应感激: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 考场议论文。本文完全符合题意,观点十分鲜明。标题“科技拉近人与
自然的距离”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全文围绕此分别从“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
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层 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证严谨,观点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 解。作者反复强调“科技”能“让我们更好地
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并不 否定亲身感知自然的重要。文中倒数
第二段,作者借用时下流行的教师辞职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记迈出 脚去看看,生活,毕竟
还有诗和远方”,可见其论证思维的严谨、辩证,值得点赞。
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引古说今,详略得当,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
的文采。假如论证 能更深入一点,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会更精彩。(点评:民之音)

[摘要]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 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但若把科技当做
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
自然的美与力量。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 br>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 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
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 的科学知识的学习
与认知。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们从来 不会
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
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作家迟子建曾说过:
“大自然是我 的另一颗心脏。”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然,
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 ,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以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 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
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人们得
以认识自然,改造自 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
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 ,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
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 ,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
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制造 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
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 与自然的关系,
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们 才
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 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
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 美与力量。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
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 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让我们走进自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 正相感相知,
相依相守。
点评:
本文立意准确,自始至终均在证明一个观点:要想感知自然,就必须亲身走进自然,才
能敬畏自然。
文章采用先破后立、层层推进的手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构严谨。
文章先指出电 视网络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时的不足:无法让人感知自然的美和力量。
用孩子、画家和作家面对屏幕等 媒介的表现证明自己的观点,又用迟子建的言论作证,事、
理结合,言之凿凿,使论证严密。
接着,文章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亲身走进自然的意义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感知
自然的智慧和力量 ,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作者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
类却因不亲近自然,或只通过媒 介了解自然,造成严重后果:与自然疏远,甚至破坏自然,
使雾霾封城,河水有毒。行文至此,问题的原 因、结果已经阐明。以上是“破”。
最后两段,文章通过莫奈亲身观察荷花、徐悲鸿走进马群 的成果证明,人只有走进自然,
才能真正与自然相感相知,获取力量和智慧。这是“立”。
全文1000字左右,内容丰富,所用材料真实、典型,具有说服力。对比、假设论证手
法的运用,突出 了通过亲身感知自然这一方式的优点和通过媒介感知自然的不足。语言流畅,
成语运用恰到好处;用到反 问、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有气势和力量。


这篇考场作文,还有一个优点:卷面整洁,字迹美观悦目。
不足之处:开头稍显拖沓啰嗦,可以更加简 洁。一味否定科技媒介的作用,没有辩证认识。
(点评:存仁)

[摘要]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
雪。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
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
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
水与我情相宜 也。”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
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
水 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
然界的花开花落 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
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 似无法渗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喜马拉雅山下的
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 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
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 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自然,
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 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
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 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
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 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惜时如金的世
界大文豪竟将晨曦之降视若盛世,按时静赏。原来,当那晨 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
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的时刻。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 。正如王开玲曾说:
“做精神明亮的人。”亲近自然,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感 悟品味,
生命接收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
诗意地栖居。王国 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华,
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 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 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
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突出立意明确,文章首段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即“亲近自然, 尽
享生命清欢。”全文围绕亲身感知自然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行文,层层深入思路明晰。
文章思古鉴今,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有之,亲近自然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洗礼
与灵魂的丰盈 ,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触摸自然,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
神美学。能够从这两方面分 析和论证,显示出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已达到了一定的深
度。虽然文章后半部分借用了王开岭《按 时看日出的人》一文的观点和语句,但运用得还是
较为贴切自然,不生硬。反观现代社会,文章呼吁人们 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本色、尽享尘世
清欢。末两段稍显拖沓,收束可更简练些。整篇文章紧扣中心,材料 丰富,语言简洁并具有
古典的诗意美感,书写干净美观。(点评:玉环)


[摘要]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 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
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 奇百怪的世
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 br>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 ,身处网络
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
知天下的 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适的
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 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
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
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
生命是如何 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
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 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
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 。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
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由此可 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
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 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
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 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当
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 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
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 的难得
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
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
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 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
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点评: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文
章开门见山,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 证:先从反面论证“通
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可”,但是“远远不够”,再从 正面论证只有
走进自然才能收获“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结尾再次点题。行文连贯,照应严密。语 言
整饬流畅,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出较为坚实的表达功底。稍微有些美
中 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掉字现象而损害
到语言之美 。

老师我想对你说500-付出


高考自主招生网-远程教育学习


星晨急便-柏吉尔


飞天蜘蛛-厂房租赁协议


最美老师作文-老师您辛苦了手抄报


创业故事大全-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以勇气为话题的作文-藏戏的资料


爱国诗大全-五一旅游团



本文更新与2021-01-06 12: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47885.html

201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