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自荐材料范文相声理论常识(教师专用)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07 06:00
tags:侯宝林相声夜行记

依然的未来-你最近还好吗

2021年1月7日发(作者:关肇邺)


相声理论常识

一、相声的概述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艺术 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
及海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 有单口相声、
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
艺 术形式。相声鼻祖为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
“常(宝堃)派”、“( 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师有侯
宝林、马三立、常宝堃、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 秀有郭德纲等人。

二、相声的历史


相声一词,古作象声, 原指摹拟别人,又称隔壁相声。起是经华北地区民间
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 艺形式而形成的,一般认为
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 经
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
名称也就随之 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
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 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
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话讲,各地也有以
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
表现真善美,以 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早期代表人物
三禄是 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三禄本是
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 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随缘
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 活的一样。”但是一
般来说,相声界把朱绍文(穷不怕)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抗日战争时期 ,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
治政府而被捕,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 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
因为讽刺当时的警察“贱”遇到麻烦。

三、相声的发展

1949年后 ,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共产党建政之 前就在说相声的
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
子。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
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 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相声
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除了重新整理 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
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但由于共产党 的政策,
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
声开 始大量出现。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 打压,曾一度让相声
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能够演出。
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以振华、金炳昶的《假大空》,昆、文华的《如
此照相》和常宝 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


迅速流行。从前侯宝林 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进入1980年代,在
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 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
睐。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但市场仍 然不大(与
此同时,相声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相声还是获
得了 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
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 相声”。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型的段
子,都有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在这一时期的各 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
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 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
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容中讽刺时政的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 格相声开始
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
舞台 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
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
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 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为
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 终不见勃兴。(中国中央电视
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国庆节和2008 年五一黄金周期间
举办了四届全国相声大赛。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
大赛却被指“看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第三届相声大赛闭幕式中马季与主持人周
涛和毕福剑合说的相 声《学相声》成了马季最后的公开相声演出。)相声的发展
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 ,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
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在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 以听到相
当精采的传统相声。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的突
然走 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
在的发展
194 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一批相声演员也到了。当年,龙豪()和吴兆
南结识,在中国广播公司、警察广 播电台等广播电台一同主持相声节目。随后在
1967年起,开始收集资料灌制‘相声集锦’、‘相声选 粹’、‘相声捕轶’以及‘相声拾穗’。
最初,相声的主要听众是以眷村为主的外省人。近年来 ,由表演工作坊(简
称“表坊”)于1985年推出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立群、国修主演 )之
后,造成了轰动。
接着,“表坊”于1989年推出了《这一夜,谁来说相声?》 (由立群、金士杰、
立华三人主演),1991年推出《怪谭》(立群单口相声),1993年年推出《 那一夜,
我们说相声》(由立群、翊纲重新诠释),1997年推出《又一夜,他们说相声》(翊
纲、自强、卜学亮三人主演),2000年,推出《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自强、
金士杰、倪敏然三 人主演)。最后,在2005年,推出了《这一夜,Women说相
声》(方芳、邓程慧、萧艾三人主演 )。
在1988年四月,翊纲、宋少卿组成相声瓦舍(随后加入黄士伟),开启了舞
台 剧融合相声艺术的创作表演。在2004年7月8日,辅佐‘可以演戏剧团’推出第
一部作品‘给我一个 胶带’。
1993年,台北曲艺团成立,除了相声以外,同时推出许多中国特有的说唱
艺术,如双簧、数来宝、快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西大鼓、单弦等。
在2004年,倪敏 然和艺人夏祎、干德门合演《大宅,门都没有》,同年和倪
嘉升父子二人共同推出《没大没小说相声》, 于2005年五月,获得第16届金曲


奖传统暨艺术音乐作品类最佳曲艺专辑奖。
在马新地区的发展
国共战之后,一部分中国南部的演出团体前往马来亚地区发展(当时新加坡 ,
马来西亚尚未独立)。相声艺人翔、白言、路丁在马新地区表演相声。因为马新
地区所独有的 多元语言环境使得“马新相声”较“大陆相声”和“相声”别具一格,但
也因为中文并非主流语言的问题 使得马新相声界的职业演员很少。


四、相声的分类
1、相声按演员人数分可分为: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
书,但更注重笑料。
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演员为一捧一逗。依甲乙二人说表容的轻重与
语言风格之不同,又 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男女
相声,对口相声的一种)
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上。甲称“逗眼”,乙称“捧哏”,丙
称“腻缝”。
2、按容功能分类,可分为:
讽刺型相声:可以讽刺自己或者别人,如侯宝林的《夜行记》 (讽刺不遵守
交通规则的人)、昆的《如此照相》(讽刺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
歌颂型相声 :主要在中国大陆,通常要配合政府的方针、政策。如马季的《新
〈桃花源记〉》(歌颂社会主义农村新 面貌)、侯耀文的《京九演义》(歌颂京九
铁路的建设者)。
娱乐型相声:《说方言》、《爱情歌曲》之类。
3、按著作时代分类,可分为:
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
新相声:1949年之后
当代相声:1980年代后期之后

五、相声艺术流派
逗哏:
侯(宝林)派相声
参见:薛宝琨:《论“侯派”相声》
马(三立)派相声
参见:薛宝琨:《论“马派”相声的精神》
常(宝堃)派相声
参见:常宝华:《回忆我的大哥常宝堃》
(文茂)派相声
参见:德新:《难忘批“三国”》
马(季)派相声
捧哏
(文华)派相声
参见:昆:《文华谈捧哏》
唐(杰忠)派相声
参见:昆:《为唐杰忠叫好》


(世忠)派相声
参见:老舍:《健康的笑声》

六、艺术特色
1、四大基本功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
唱歌,跳舞。
逗:制造笑料。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
词是相声的本功唱。
2、在传统上,相声艺人把相声的基本功细分为十三门,分别是:
要钱
口技
数来宝
太平歌词
白沙撒字
单口相声
逗哏
捧哏
群口
相声怯口倒口
柳活
贯口
开场小唱
3、术语
逗哏:“哏”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发笑的效果,
代指为负责逗哏的演员
捧哏: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
包袱:相声中的笑料
柳活: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
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 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
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
贯口(活):大段 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
典型,相声行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 镖》”。
怯口活(怯口):运用方言或外语表演,如:豆腐堂会、家信等。
现挂(砸挂,抓哏):现场抓紧取题材引起笑声
4、常用道具
醒木:来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中也会用到。
折扇: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品: 刀枪棍棒(《大保镖》)、笔(《乃
武写状》)、鼓槌(《口吐莲花》)等。
手绢:可以在化妆时作为道具使用,比如《学四省》《武松打虎》《捉放》
桌子:传统相声中常 用的道具。表演对口相声时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


桌子里边。表演柳活时则以桌子区 分前后台和上下场门。
御子: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的乐器,一般是两个竹板。

七、表演形式
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儿”,表演当过说表而“抖响”使人们发笑。其手法
计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阴错阳差、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
歪讲曲解、违 反常规等数十种。每一段相声里一般含有四五个以上风趣幽默的“包
袱儿”。


八、相声艺术之说学逗唱

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吟诗、对对 联、猜谜语、解字意、绕
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等。曲目主要有《 熬
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
《批 聊斋》等。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
讲,讲的曲目主要有 《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等。

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 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
仪。曲目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 等。摹拟方言,又叫“倒口”,
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摹拟省深(泽) 、武(强)、
饶(阳)、安(平)一带的方言。当时,某些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后来发展到摹
拟话、胶东话、 话、宝坻话、话。三十年代初,又扩及话、话、话。四十年代中
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解放以后,又 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
通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 茶鸡蛋、卖熏
鱼炸面筋、卖硬面饽饽、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
褒贬评论,讽刺 嘲谑。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清末,
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中就曾提到相 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象地描绘
了”逗”的艺术魅力,说:”该相声者,每一口,人则捧腹 ,甚有闻其趣语数年后
向人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动力亦云大矣!”可见,那时候的相声已经把”
说”的形式、”逗”的容、”学”的手段熔于一炉。

演唱”发四喜”、”弦子 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
探梅”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 曲艺,统称之为”柳活”。但天太平歌
词才是相声本门的演唱,其它形式的唱可归纳到学,而非唱。

九、演员要求

相声演员既不是象评书及其它曲艺演员那样主要以叙述 者的身份进行表演,
也不象戏剧演员那样以剧中角色的身份进行表演,是以对话者的身份进行表演。相声演员所使用的语言不是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对话性(即问答式)的语言。在子
母哏类型舱相声中 ,这一点比较明显。其实,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逗哏和捧
哏的演员同样是在进行对话。逗哏演员的话 语在容上虽然确实有叙述的成份,但


在形式上仍然表现为与捧眼演员之间的对话;在这里 ,叙述的容只能作为答话说
出来,而不能脱离具体的对话环境去讲故事。
相声演员在表 演中始终是一个对话者,而不是行动者(英语中“演员”一词为
“actor”,也可硬译为“行动者” )。相声演员主要靠对话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依靠
外部形象和形体动作。相声演员的外部形象是“以不 变应万变”的,这一特点与
相声的特殊审美方式有很大关系。有研究者认为相声表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
“我演我”的本色表演(见卢昌王《关于曲艺表演问题的几点思考》载《曲艺艺术
论丛》第九辑 76页),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一种虚拟式的表演。(见薛宝锟《笑
的艺术》第64~65页)但无论如 何,相声演员的形体动作只是为使对话更生动形
象而采用的辅助手段,这些动作不象戏剧中的动作那样重 要和完整。
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捧哏演员的话虽不多,但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捧哏演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作为“相声是对话的艺术”这一命题“人证”。在
相声的几个类型中, 群口相声是在对口相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形成的,
它将对口相声中的双边的对话转变为多边的对 话;并且具有某些戏剧的成份。
单口相声的情况比较特殊。单口相声是从民间故事和笑话发展、演变 而来的。
它兼有故事和笑话的艺术特点。对此,专家们曾发表过精辟的意见。

十、主要特点
在叙事艺术中,由富有穿透力的情节构成了—个有头有尾、线性发展的封闭
性结构,这种结构不允许来自外部的干扰。在戏剧艺术中,有第四堵墙的理论。
它要求在演员与 观众之间矗立起一道假设的墙,这堵墙使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
带有间接的性质。
相声 艺术则有很大不同,相声中的“情节”是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因此,
相声的容使人感到是不确定的。 相声的包袱常常给观众提供假象,而将真相隐藏
起来。这样一来,就促使观众主动进行思考,因而加强了 双方之间的思想交。相
比之下,评书(及其它一些曲艺)演员不仅将事情的因果关系解释得清清楚楚,而
且还通过得胜头回预先明确故事的主题和结局,听众只需被动接受。在相声表演
中,演员不再享 有评书演员那种“说书先生”的地位,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都
是以一种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他 们可以对事物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种
来自多方面的不同意见,既构成了相声形式上的特点,又是相声 中喜剧性矛盾的
来源。在这里,演员的一切言谈话语都要接受另一个演员和广大观众的严格检验,
他的种种故弄玄虚、自相矛盾、荒诞夸、逻辑混乱的话语都逃不过观众的耳朵,
他往往因“出乖露丑” 受到哄堂大笑,处于“下不来台”的“尴尬”境地。观众则通过
笑声感觉到自己在心理上的优势,并在笑 声中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相声的欣赏
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而相声艺术深受广大 群众的欢迎。
相声表演采取直接面向观众的方式,“第四堵墙”在相声表演中是不存在的。许多演员还直接向观众提问,或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并满足观众的要求。这样,
就大大加强了演员 与观众的联系与交流。
在相声的欣赏过程,观众虽然一般不能直接与演员进行对话,却可以通过 笑
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另外,在许多相声中,捧哏演员的话往往代表了观众
的观点,捧哏 演员往往是作为观众的代言人与逗哏演员进行对话。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声的表演和欣 赏过程中,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是
双向的,十分密切的。这一特点是与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话的形式分 不开的。
这种形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参与意识,由此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相声与观众


结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它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幽默,表达了群众对真善美的
追求和乐观精 神,并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揭露和讽刺。相声以其精湛的生活容
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优秀的民族艺 术之花。
总而言之,相声在容上是喜剧艺术,在形式上则是对话的艺术。相声在容和
形式上 的这两大特点,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
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十一、相声知识

说学逗唱
曲艺术语。
垫话
曲艺名词。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
吸引观众注意或 点明正式节目的容。
入活
曲艺术语。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容,具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指相声、独脚戏、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
酝酿、组织时称“ 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
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
托,对人物故事加 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 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
叙述者,即逗哏;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 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
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曲艺术语。对口相 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
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 来组织包袱等。
抓哏
曲艺术语。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 的可笑容,用以
引起观众发笑。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
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
通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
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
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叫“腿子活”。
砸挂
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人
公,用讲这个人 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贯口
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 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
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书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 笑
料的作用。

十二、社会评价
单口相声就其形式而言不是对话艺术, 但是,它与传统的叙事艺术(评书、故
事等)相比又产生了许多变异。例如,单口相声在容上侧重于反映 人物之间的对
话,并且主要依靠对话构成包袱、塑造形象。由于单口相声创作中包袱的组织要
受 情节、人物性格的制约,所以单口相声创作的难度很大。故事型的单口相声创
作近年来已近于绝迹;议论 型的单口相声则由于在容与形式之问存在着不易克服
的矛盾,而让位于对口相声。
对口 相声是从单口相声脱胎而来的,但是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艺术生
命绎久不衰。这与它的容形式之 间的和谐有很大关系。简单地说,对口相声的主
要容是对话,它所采用的形式也是对话,二者之间是一种 同形、同构的关系。四、
对话不仅体现在相声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而且体现在欣赏过程中。相声作为一
门舞台艺术(目前基本如此),它的表演与欣赏在时空上是统一的。相声与其它
舞台艺术一样, 存在着与观众进行交流的问题。
众所周知,相声是一门最擅长与观众进行交流的艺术,相声演出所产 生的剧
场效果,往往是其它舞台艺术无法企及的。除了喜剧性容的原因之外,相声特有
的艺术表 现形式——对话的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叙事艺术中,创作者自
信有力量穿透孤立的事件,抓住其 “在的本质”,赋予其因果联接的次序,从而构
成故事虚构的情节和历史,并将这些容灌输给观众。在这 里,信息的流动基本上
是单向的,观众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十三、著名演员
中国大陆著名相声演员
第一代相声演员:三禄
第二代相声演员:朱绍文(穷不怕)、阿彦涛、春和等
第三代相声演员:恩绪、徐长福等
第四代相声演员:(“相声八德”)裕德隆、德钖(万人迷)、德泉(麻子)、马德
禄、周 德山(周蛤蟆)、焦德海、德智、德祥等
第五代相声演员:寿臣、常连安、马三立、郭启儒、郭荣起、朱阔泉、寿增、
侯一尘等
第六代相声演员:侯宝林、宝瑞、常宝堃、佩如、永熙、郭全宝、王凤山、
少林、常宝霆、白全福、阎笑 儒、常宝华、马志明、笑声、少华、少奎、海荃、
王宝童、马敬伯、宝璋、欧少久等
第 七代相声演员:文茂、伯祥、高英培、马季、振华、金炳昶、王志涛、常
贵田、振铎、文亨、侯耀文、石 富宽、唐杰忠、杜国芝、黄铁良、紫阳、师胜杰、


振钰、牛群、立山、洪沂、文顺等
第八代相声演员:昆、金斗、巩、郭德纲、于谦、炎、伟、笑林、王谦祥、
增瑞、伟洲、奇 志、寒柏、金泉、建华、王平、武福星、仇小豹、津生、俊杰、
贾伦、卓林、徐德亮、高晓攀等 第九代相声演员:唐爱国、大兵、周炜、伟健、武宾、付强、卫国、何云伟、
云金、王自健、常艺博 、明宇、龚少川、尤宪超等

十四、经典剧目

现代相声
《似曾相识的人》、《八十一层楼》、《买猴》、《钓鱼》、《夜行记》、《训徒》、《五
官争功》、 《虎口遐想》、《小偷公司》、《老鼠密语》、《很难说的国语》、《真真假假》、
《肉烂在锅里》.《 77号》、《话》、《不宜动土》、《串调》、《打百分》、《方言》、《非
洲独立进行曲》、《服务态 度》、《规矩套子》、《婚姻与迷信》、《酒鬼》、《开场小唱》、
《砍白菜》、《空城计》、《宽打窄 用》、《离婚前奏曲》、《买佛龛》、《妙手成患》、
《南来北往》、《南腔北调》、《普通话与方言》 、《谦虚》、《全家福》、《谦虚》、《三
棒鼓》、《似是而非》、《抬杠》、《谈规律》、《体育和广 告》、《跳舞迷》、《万吨水压
机》、《我是家长》、《武松打虎》、《戏剧与方言》、《戏曲杂谈》、 《戏迷》、《戏与歌》、
《向您道喜》、《橡皮膏》、《笑的研究》、《新式马甲》、《夜行记》、《一 顿饭》、《一
贯道》、《找调》、《醉酒》、《窗口》、《虎年谈虎》、《巧对影联》、《求全责备》、 《生
日祝词》、《无所适从》、《亚运之最》、《办晚会》、《拍卖》、《点子公司》、《最差先
生》、《明天会更好》、《两个人的世界》、《坐享其成》、《瞧这两爹》、《我要读书》、
《我要上 春晚》、《我要幸福》、《我要奋斗》、《我要反三俗》、《我要旅游》、《我要
闹绯闻》、《我要玩网 游》、《我要结婚》、《我是黑社会》、《我是科学家》、《我是文
学家》、《我这一辈子》、《我要吃 饺子》、《我要下春晚》、《我的大学生活》、《我是
收藏家》、《我的奋斗史》、《我要恋爱》、《你 这半辈子》、《你要锻炼》等。


十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12月21日,经过3个多月的公示调查,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正式对外公布。
第一批市级“非遗”“相声”“岔曲”“单弦”“京韵大鼓”等

十六、经典曲目
喇嘛和哑巴(绕口令)
且南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且北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
南边提拉着鳎目的喇嘛要拿鳎目换北边别喇叭哑巴的喇叭。
哑巴不愿意拿喇叭换喇嘛的鳎目,喇嘛非要换别喇叭哑巴的喇叭。
喇嘛抡起鳎目抽了别喇叭哑 巴一鳎目,哑巴摘下喇叭打了提拉着鳎目的喇嘛一喇
叭。也不知是提拉着鳎目的喇嘛抽了别喇叭哑巴一鳎 目,还是别喇叭哑巴打了提
拉着鳎目的喇嘛一喇叭。
喇嘛炖鳎目,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报菜名(贯口)
我请你吃蒸羊羔儿、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 、卤猪、卤鸭、
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盘儿、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


江米酿鸭子、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
鱼、清 蒸哈什蚂、烩鸭丝、烩鸭腰、烩鸭条、清拌鸭丝儿、黄心管儿、焖白鳝、
焖黄鳝、豆豉鲇鱼、锅烧鲤鱼、 烀烂甲鱼、抓炒鲤鱼、抓炒对虾、软炸里脊、软
炸鸡、什锦套肠儿、卤煮寒鸦儿、麻酥油卷儿、熘鲜蘑、 熘鱼脯、熘鱼肚、熘鱼
片儿、醋熘肉片儿、烩三鲜儿、烩白蘑、烩鸽子蛋、炒银丝、烩鳗鱼、炒白虾、< br>炝青蛤、炒面鱼、炒竹笋、芙蓉燕菜、炒虾仁儿、烩虾仁儿、烩腰花儿、烩海参、
炒蹄筋儿、锅烧 海参、锅烧白菜、炸木耳、炒肝尖儿、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炸
飞禽。炸汁儿、炸排骨、清蒸江瑶柱、糖 熘芡仁米、拌鸡丝、拌肚丝、什锦豆腐、
什锦丁儿、糟鸭、糟熘鱼片、熘蟹肉、炒蟹肉、烩蟹肉、清拌蟹 肉、蒸南瓜、酿
倭瓜、炒丝瓜、酿冬瓜.烟鸭掌儿、焖鸭掌儿、焖笋、炝茭白、茄子晒炉肉、鸭
羹、蟹肉羹、鸡血汤、三鲜木樨汤、红丸子、白丸子、南煎丸子、四喜丸子、三
鲜丸子、氽丸子、鲜虾丸 子、鱼脯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樱桃肉、马牙肉、
米粉肉、一品肉、栗子肉、坛子肉、红焖肉、黄 焖肉、酱豆腐肉、晒炉肉、炖肉、
黏糊肉、烀肉、扣肉、松肉、罐儿肉、烧肉、大肉、烤肉、白肉、红肘 子、白肘
子、熏肘子、水晶肘子、蜜蜡肘子、锅烧肘子、扒肘条、炖羊肉、酱羊肉、烧羊
肉、烤 羊肉、清羔羊肉、五香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炸卷果儿、烩散丹、
烩酸燕儿、烩银丝儿、烩白杂碎 、氽节子、烩节子、炸绣球、三鲜鱼翅、栗子鸡、
氽鲤鱼、酱汁鲫鱼、活钻鲤鱼、板鸭、筒子鸡、烩脐肚 、烩南荠、爆肚仁儿、盐
水肘花儿、锅烧猪蹄儿、拌稂子、炖吊子、烧肝尖儿、烧肥肠儿、烧心、烧肺、
烧紫盖儿、烧连帖、烧宝盖儿、油炸肺、酱瓜丝儿、山鸡丁儿、拌海蜇、龙须菜、
炝冬笋、玉兰 片、烧鸳鸯、烧鱼头、烧槟子、烧百合、炸豆腐、炸面筋、炸软巾、
糖熘饹儿、拔丝山药、糖焖莲子、酿 山药、杏仁儿酪、小炒螃蟹、氽大甲、炒荤
素儿、什锦仙米、鳎目鱼、八代鱼、海鲫鱼、黄花鱼、鲥鱼、 带鱼、扒海参、扒
燕窝、扒鸡腿儿、扒鸡块儿、扒肉、扒面筋、扒三样儿、油泼肉、酱泼肉、炒虾
黄、熘蟹黄、炒子蟹、炸子蟹、佛手海参、炸烹儿、炒芡子米、奶汤、翅子汤、
三丝汤、熏斑鸠、卤斑 鸠、海白米、烩腰丁儿、火烧茨菰、炸鹿尾儿、焖鱼头、
拌皮渣儿、氽肥肠儿、炸紫盖儿、鸡丝豆苗、十 二台菜、汤羊、鹿肉、驼峰、鹿
大哈、插根儿、炸花件儿,清拌粉皮儿、炝莴笋、烹芽韭、木樨菜、烹丁 香、烹
大肉、烹白肉、麻辣野鸡、烩酸蕾、熘脊髓、咸肉丝儿、白肉丝儿、荸荠一品锅、
素炝春 不老、清焖莲子、酸黄菜、烧萝卜、脂油雪花儿菜、烩银耳、炒银枝儿、
八宝榛子酱、黄鱼锅子、白菜锅 子、什锦锅子、汤圆锅子、菊花锅子、杂烩锅子、
煮饽饽锅子、肉丁辣酱、炒肉丝、炒肉片儿、烩酸菜、 烩白菜、烩豌豆、焖扁豆、
氽毛豆、炒豇豆,外加腌苤蓝丝儿。

关于雨的诗歌-妈妈被


我们的幸福-三国志赵云传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新的学期-松下幸之助自传


初二作文题目-幼儿园教育教学总结


踢毽子比赛作文-耐心的反义词


八月长白起灵归-限期整改通知书


为了更好的明天-司马他



本文更新与2021-01-07 06: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50713.html

相声理论常识(教师专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