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听的一句话-仁爱英语教育网
高考作文:议论文语段中观点与材料的运用
议论文语段中观点与材料的运用
一、阐释观点,分析道理
下面三个语段各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说理的?
文段1: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风,它应在该驻足的地方驻足,在该飞翔的地方飞翔;自
由不是放浪不羁的海涛,它应在龟裂之地飞扬,在汪洋之地遁形;自由不是肆无忌惮的野花,
它应在阳光
明媚中露脸,在电闪雷鸣中俯首。
文段2:知羞耻成人,前提是要明于羞耻的界限,保持清醒
的认识。当前,我们处于一
个急剧型的社会环境,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和各种各样的外在诱惑,对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价
值取向、思想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致使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迷惘,对什么是羞耻、什
么不是羞耻分辨不清。当一个人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缺乏辨别力,头脑中分不清耻与荣时,什
么愚
昧无知、好逸恶劳、损己利人、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甚至危害祖国、背离
人民的事情都有可
能做出来。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开放包容的,但在基本准则上依然有自己
的底线,人们无论怎么选择,都
离不开做人的本色和遵守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只有树立正
确的荣辱观,善于辨别羞耻的界限,才能知羞
耻而成人。(《知羞耻成人》)
文段3:知羞耻成人,关键是在于严格的道德自律,强化思想
内省。知耻近乎勇。道德
自律产生的羞耻感是人类趋于完善的动力,使人自爱、自重、自尊、自律,使人
止于礼、合
乎情、趋于善、臻于美,使人深刻反省、改正缺失。道德自律、知羞耻有助于阻人为恶。劝<
br>人从善。难怪英国作家卡莱尔说: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增强人们的羞耻感受,加强思
想道德
修养,可以造就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要的就是要教育人
们把荣荣、耻耻作为
一个社会公民的起码准则。(《知羞耻成人》)
二、分析例子,就例析理
(一)为什么要分析事例?重要原则:
扣住材料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观点的。分析是论点和论据
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
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
论据后之后,一定要
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
什么能
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分析是论点和论据的桥梁,
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只有通过
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二)怎样分析事例?
1、归纳分析法
文章在列举了几个属性相同的事例
后,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由诸多个前提概括出特殊的
结论,回扣深化其结论。
例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
的就有
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
br>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
了大量
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现代数学
家陈景润,在攀登数
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
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
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
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
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假设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能达
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还可以同时
与原条件的结果进行比较,通
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例如,为了证明立志的重要性引用了王羲之练字的事例。
王羲之9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
br>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洗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
们奉为
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么他绝不可能有
什么坚强的意志去练
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正因为他从小立下了苦练书
法,才会成为一代书法家。
材料:
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材料句)……因
此,人啊,千万不
要沦为金钱的奴隶。
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在高飞
了。(材料句)翅膀本是用来追求飞翔的
快乐与自由的,倘若用来追求金钱,则失去了翅膀本来的作用。
生命本是用以追求自然的奥
秘、精神的浩瀚、灵魂的自由的,倘若仅仅用来追求金钱、追求物质享乐,则
失去了生命本
身的价值与意义,失去了作为人本该享受的精神的快乐与自由。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
金钱的奴隶。(结论句)
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在高飞了。(材料句
)显然,鸟翼象征理想、追
求,而黄金则代表物质享受。那么,只要在鸟翼与黄金之间划上等号或是将二
者紧紧的捆绑
在一起,那么,一个人的精神自由、人生价值便宣告结束了。鸟翼坠上黄金,飞鸟失去的只
是蔚蓝的天空和飞翔的快乐;灵魂坠上黄金,人类则失去了应有的善良、自由、快乐和尊严。
因
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结论句)
当堂训练:在省略号处写上分析的内容。
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材料句)……(分析句)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
不如务实。(结论句)
3、探究原因法
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
……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
和论据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
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
使内容逐步深化。
例,如为了证明人要立志这一论点,举了这样一个事例:
据说,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有一次
,父亲叫他在门上打个洞,让猫和狗出入方便些,
他却打了两个洞,说是因为有两只小动物。尽管如此,
牛顿在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
因刻苦钻研取得了累累硕果。一个人立了志,就像机器上安了发动机
,就有了使不完的劲。
牛顿就是因为在这使不完的劲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例如,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
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
他回国。因为
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
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
(材料句)为什么他(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
个师呢?还不是因为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
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
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
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
决定人类命运?(分析句)可见,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
当堂训练:在省略号处写上分析的内容。
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材
料句)……(分析句)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
不如务实。(结论句)
4、评析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揭示论据所蕴涵的作用、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
从而
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例,《崇高
的理想》:正因为伟大的理想合乎社会的进步,合乎人民的利益,合乎社会发
展的规律,所以对于一些具
有伟大理想并为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尊重
他们,怀念他们,纪念他们。相反地,对
于一些破坏这些理想,阻挠这些理想实现的人,千
百年来,人们一直怀恨他们,憎恶他们,咒骂他们。前
一种人,在传说中和历史上是很多的。
如众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父子
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的
水利问题,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修成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扁鹊深入民间
,周游列国,
随俗为变,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出身贫苦的黄道婆,她从海南黎族地区
回到故乡(上海市郊),把当时海南岛先进的纺织工具和她熟练掌握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
传给
家乡的人们。这些人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怀念。汉代的霍去病,为了国家的
生存和强盛,在戎
马中度过了一生。宋代的岳飞,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离妻别母,战疆场,
最后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屈死在
风波亭上。文天祥,抗击当时的元兵进攻,坚贞不屈;被敌人
抓住后,仍旧临危不苟,和敌人作了坚决的
斗争,誓死不投降。清代的林则徐,坚决反对帝
国主义的侵略,和腐朽的当权派作斗争,及至充军伊犁,
他一点也不灰心,一直没有忘记帝
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而且在那里和众一道修水利、栽葡萄,为当地人
民造福。洪秀全,看
到当时清室的腐败,民不聊生,看到当时的帝国主义吞并中国的阴谋,就聚集众,要
把清室
推翻,为中国找出一条出路。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朝,为了建立一个强盛的中国,他奋斗了
四十年……所有这些人,都是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的理想
不是为了哪
个人,而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符合广大的人民的利益。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
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
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是做到
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地步。这样的一些人,是永远不会从人民的心中
消逝的。相反地,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有不少为着个
人的利益和少数人集团的利益,不惜专
门破坏人民的、民族的伟大理想的败类,如宋朝的秦桧,明朝的洪
承畴,清朝的曾国藩,以
及后来的袁世凯、蒋介石、汪精卫等等。他们一直遭到了和将要永远遭到人们的
憎恶、咒骂;
咒骂之不足,人们还通过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对他们不遗余力地进行了鞭挞。
当堂训练:在省略号处写上分析的内容。
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材料句)……(分析
句)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
不如务实。(结论句)
5、正反对比法
根据所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材料作对照分析,通过比较,突出阐发的事理。
请大家看一例示范:
材料:《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材料句)……
……可见,一切贵在始。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材料句)
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
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
累土足下开始的。(正面分析)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
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
面阐释)(分析句)可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同样是这则材料,我们还可以推导出成功
贵在‘积累’、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
都是辩证统一的等结论:
《老子?道德
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材料句)……
……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
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
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
正面分析)没有毫末之积,何
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
?(反面阐释)
(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结论句)
《老子?道德经》有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材料句)……
……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
,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
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发展而来、累积而
成的。这大高远中分别包含
着小矮近,小矮近中则分别孕育着大高远;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
提,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交错共生。(正面分析)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没有矮,也就无所谓高;没
有
远,也就无所谓近……(反面论证):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
(结论句)
四、强化训练:
1、请依据下文的开头,按照要求续写一段话。
我非常喜欢这句名言。大千世界,浩浩尘寰,
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久经
磨练、矢志不渝,最终达到光辉顶点的人也不可胜数。缘其区别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
立志的高与低、远与近,也就是想当将军还是想当士兵。
在这开头中,提出了志当存高远的中心观点。请续写一段话分析这一观点。
2、请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谁不喜欢那葱郁的绿树?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绝不
能缺乏绿树。绿树使大地充满了
勃勃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
深扎根于土壤之中
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经作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到
5000
克之多。
请根据上述材料,确立一个观点,然后现实生活,选取一个事例,
写一段以事实论据加
分析总结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文段,字数不超过300字。
新学校作文-徐文长传
北京中考作文-我能行
自信王海娜花-开学的第一天日记
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国庆节快乐
排球赛-优秀共青团员
新课改心得体会-温暖的什么
教师节散文-主持台词
文明礼仪文章-音乐巨人贝多芬ppt
-
上一篇:如何教育孩子的作文
下一篇:画龙点睛第一笔——作品的命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