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 百度文库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11 08:44
tags:有关黄河的作文

湖南高考作文题目-笔友的英文

2021年1月11日发(作者:毛鸿)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黄河

许有壬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 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
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 、隆今昔。

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我欲乘槎

, 直
穷银汉,问津深入。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



【注】①槎:竹、木複。②传说汉代张赛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此天河
也”乃与一石而 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两句从大处着笔,从时空角度写黄河气势之大、存在之久,奠定全词基调。

B. 黄河浪涛激越飞腾,气势磅礴,声响如震天之雷,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

C. “歌声、响凝空碧”描写手法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相似。

D. 下片中“鼓枻”“乘槎”为实写,“直穷银汉”为虚写,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2)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壮” 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
“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②从诗人形象 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
不羁。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③从情 感角度,表达了
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解析】【 分析】(1)B项,“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无中生有,结合诗歌“神浪
狂飙,奔腾触裂,轰雷 沃日”只是写出黄河波浪气势磅礴。故选B。

(2)从取境角度,“壮游”指怀抱壮志而远游 ,“绵邈”指辽远,这里指山川绵远辽阔,“飘
飘”表现人物的洒脱自在,所以说用词雄壮,取境开阔, 意境深远;从创作主体角度,这几
句写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 了词人想要历尽祖
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展现了一个豪迈飘逸,狂放不羁,洒脱 自
由的诗人形象;从抒发情感的角度,这几句写了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
热爱 之情。这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豪放词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从意境 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壮”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飘
飘”有洒脱感,营 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②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
羁。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 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③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
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
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
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 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不是高频考点 ,但是应该知道。先指出来语言
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指出来表达效果。本题已经表明诗歌风格豪 放,因此需要结
合诗句“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分析该句是怎样表现豪放特点的即可。如用词 角
度,“壮游”“绵邈”两词写出了所游地之景的广阔无边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从形象角
度 ,诗人游览祖国河山称为“壮游”,可见其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该句表现了诗人壮游天
下的雄心和吟颂 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也体现出本词风格豪放。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释】一向:一晌,一会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一向年光有限身”直抒春光易逝,盛年难再之叹,造语精警,动人心魄。

B. 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等闲离别”——次平常的分别,也会让人“黯然销魂”。

C. “酒筵歌席莫辞频”是写词人在饯别的宴席上频频举杯,借酒浇愁,聊以自遣。

D. 结句是说与其徒自伤感,不如抓住眼前欢乐,体现词人想摆脱痛苦,把握当下的人生态度。

( 2)本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与晏殊另一首《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
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都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分别从景物选取与情感抒发的特点上说说
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 (1)C

(2)①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 “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
小,气象宏阔;“无可”两句“落花”“归燕”选取的都是庭 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
小,细腻轻巧。②情感抒发:“满目”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空” “更”修饰念远、伤春,
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无可”两句抒情含蓄深婉。花的凋落让人无可 奈何,归来
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解析】【分 析】(1)C项,“酒筵歌席”并非是“饯别的宴席”,并且“莫辞频”的“频”是“频
繁”的意思,意 即不要推辞酒筵歌席举行的频繁,不是“频频举杯”。故选C。

(2)根据对题干的理解, 考生要注意从“景物选取”和“情感抒发”两个角度去赏析诗句,例
如从景物角度,题干所给的两句诗句 ,要注意从景物描写意象的大小上去分析和作答。从
情感上要注意把握抒情的情感特点上去区分,何为情 感特点,例如抒发强烈的悲痛之情和
委婉缠绵的伤痛之情,是有区别的,考生要注意认真思考和区分。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落 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
小,气象宏阔;“无可”两句“落花”“归燕”选取的都是庭园中 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
小,细腻轻巧。②情感抒发:“满目”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空”“更 ”修饰念远、伤春,
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无可”两句抒情含蓄深婉。花的凋落让人无可奈何 ,归来
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点评】 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
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 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
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 出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 解诗歌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 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
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 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长淮:即淮
河。颍:颍水,淮河支流。西湖:此指安徽 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
化。

B.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
斑。

C.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
妙。

D.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
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 人悲
秋伤时之情。②伤逝之情。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
不 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③怀人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
及西湖波底之月而 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D项 ,“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
误。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 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
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故 选D。

(2)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 故称
“霜余”。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
“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
幽咽悲切,抒 发悲秋之情。“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
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 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词人以
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 人生无常。“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


月”,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 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
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 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
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 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 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
伤时之情。②伤逝之情。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 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
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③怀人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 存者只有自己及
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 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 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 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释】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 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

【答案】 (1)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
的抒发。
(2)(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微雨”,奠定了
整个画 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
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 成对比(衬托或正衬)。“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
遣之孤寂。(第二种答案)该句 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它给全诗
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 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我”
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解析】【分析】(1)分析可知,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
要表 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
丛中传出一片莺声。 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池面鸳鸯的相对
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
(2)首先理解句意,“尽日无人看微雨”,意思是,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再分析表达效果:“尽日无人看微雨”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看”字,则暗
暗托出 观景之人。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
人,其百无聊赖的情 状是可以想见的。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 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
抒发。

⑵(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 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微雨”,奠定了整
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无人”,直 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
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尽日”,点出“我”久久 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
之孤寂。(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它给 全诗营
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我” 久
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点评】(1)本题考查综合赏析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要整体感知全诗
(词)内容,坚持“四看”原则: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 )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
解。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 值。

(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 容
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
进行 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 不同。“昭君怨,塞云黄暮天”:________;“古调虽自爱,今
人多不弹”:________ 。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2)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 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
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 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
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①第一首,起 首两句运用对仗。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雨”“窗前竹”“泉
流”“塞云”“暮天”,将优 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
“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 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③第一
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
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 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
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分析】(1) “昭君怨,塞云黄暮 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
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
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我”的 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


泉。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 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
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 听就像那滚
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雨”“窗前竹”“泉
流” “塞云”“暮天”。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风寒”表现。分析了
手法,还应 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
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 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
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⑴ 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⑵ 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 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
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 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
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②第一首, 从视觉角度
描写音乐。“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
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
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
二弦上的乐声 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 (1)本题考 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 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就像雨水冲洗着窗
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
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令
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 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
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
奏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

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

(唐?五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 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 “懒”,作用
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新著雨、花待放

(2)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 从侧面表现出海棠
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②温诗中的“懒”是一 种慵
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首先圈出颔联,即“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
这 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 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
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 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
常之美。

(2)首先看 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
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 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
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 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
风流。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托海棠的特点。 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
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懒”是“慵懒”,这是直 接描写美人的情态,
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起”是“慵懒”,“画蛾眉 ”也是慵懒,
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⑴新著雨、花待放

⑵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
娇艳美 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
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 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 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
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把握其性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本
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
解诗 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
露出来的复杂感情, 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此题形式
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 ,情感态度方面。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

看弟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释】①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答案】 (1)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 “星月”等景


物(意象);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 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2)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解析】【分析】(1) “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选
取了“楚雨”“湘云”“猿”“雁”“ 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写景角度,“雨”“云”“蒹葭”“星月”
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 ,是听觉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
方面作答。

(2) 此题概括“愁”的原因,根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楚雨沾猿暮,湘云拂
雁秋”可知路途 遥远;“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途艰难;题目“送柳秀才往连州①
看弟”“客愁”可知,惜别 友人。

故答案为:⑴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 葭”“星月”等景物
(意象);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 ,是听觉形象;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⑵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 角度的分析理解能力。描写景物的角度:正
侧结合;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感官结合;虚 实结合等。本题中, 颔联、
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意象)、视听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虚 写)、俯仰结
合来写景,注意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 感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
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 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本题
中,“客愁”的原因包括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对友人的 惜别。联系全诗,概括
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


怒涛 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

?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

。江左夷吾


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
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 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②传说女娲断
鳌足做撑天之柱。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 东下,迫使吴国投降。④温峤认为
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 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答案】 (1)词人以女娲断鳌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撑天”护
国的愿望,以及对古人 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2)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 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
②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 联想到南朝旧


事,勾起亡国之恨。③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④ 寓情于景。
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 br>愤懑悲痛之情。⑤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春波犹绿”,抒发亡国之恨,
“浮生何 促”,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时,了解 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
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 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
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女娲断鳖足 ,女娲氏炼五色
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比喻开创新局面,创建伟业。王濬降吴,王浚率领 ,
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迫使吴国投降。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
业。 后代诗文中多指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
势未稳的东晋。作者 抒发企盼有人“撑天”护国的愿望,对古人功业的追慕,神州难复的痛
苦。

(2) 本题主要考查情和景的关系。所写之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以荒凉残破
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 ,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写景和情感协调一致,属于写哀景抒
哀情,触景抒情;春波犹绿,而故国不 再,情和景形成强烈对比,属于以乐景衬哀情。
“浮生何促”,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寓情于景,抒发 词人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
懑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⑴词人以女娲断鳌足 、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撑天”护国
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 亡国之痛。

⑵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 痛。②
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
勾起亡国之恨。③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④寓情于景。年华
蹉跎如滔滔逝水, “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
悲痛之情。⑤虚实结合,创设虚 景,抒发感伤之情。“春波犹绿”,抒发亡国之恨,“浮生
何促”,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
破口,答题 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
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 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
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
臆)和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
今、即事抒怀。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

, 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

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 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此诗
乃此时所作。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暗点“夜坐”。“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 点明风露渗
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洞龙熟睡” 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
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 颔联化用诗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
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 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 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
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 ,两首
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 了壮志难酬
的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何诗借“前世 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
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辛词借“挑灯看剑”,“ 梦回”沙场表达了
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解析】【分析】(1) B项,“颔联……‘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
闲居的情态”错误,选项对“ 遗民闲居”中的情态界定不准,这里的“云归岫”既不是隐居的悠
闲之情,也没有闲人的聊赖之意,表达 的是诗人避世隐居的痛苦。故选B。

(2)本诗中说“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意思是“闭门读书的生涯变成了前世
的梦,深锁匣中的孤剑正象征着我少年时的壮心”,“前尘梦”是对 过去读书生活的回顾,
“匣中孤剑”是现状,现实是书不能读、剑不能舞,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 状而又无
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结合尾联目断征鸿可知,还有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醉梦里
挑亮油灯 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前一句“挑灯看剑”是
现实生活,“剑”代 指词人报国的志向,而词人只能醉酒之后挑灯看剑,说明他空有报国志
向却无法施展,流露出壮志难酬之 感,后一句“梦回连营”是梦境,从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
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 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
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悲愤之中又含有壮怀。明确了 这些内容之后,可以发现
两首诗歌中都有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都有壮志难酬之悲愤,但分析两篇中的具体 内容可以
发现,本诗中最后说“征鸿目断”流露出的是复国无望的绝望,而辛弃疾对早年生活的回顾中更让我们看到词人的壮怀激烈。

故答案为:⑴B;

⑵同:在两首诗 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


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
自己的 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 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
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 体感知
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
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
者身世经历及本 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 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
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
诗词的字、 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
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 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

杜甫

北庭

送壮士,貔虎数尤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

, 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

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②妖 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
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
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C

(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
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
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
和意志 ;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 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
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 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


情”。故选C。

(2)本诗“斩鲸”,是 斩首的意思。“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
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 平定叛乱。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
感。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 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
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 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
多。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 呢?安史
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不要一味围守在邺城之下,还应该率军
直捣敌人巢穴。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
昂 。可以看出作者对平定叛乱充满信心,所以才会用“斩鲸”对士兵们寄予厚望。从“妖氛拥
白马”表现了 对叛军的轻视。从“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可以看出作者斩草除根、擒贼
先擒王的决心和意志,作 者的谆谆告诫和殷切期望突出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②对出
兵决战 、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
前准备充分 ,士气高昂。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
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 期待与向往。

【点评】(1)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 一个考点,
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 题考查词语鉴赏和情感鉴赏。对于词语的含义,首先要解释本义,接着解释在句
中的意思,如果有运用修 辞手法,要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呜咽的箫声惊醒夜梦人,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B. 上片写闺情念远,由月色到柳色,由虚到实,道尽了离别之伤。

C. 下片写秋望伤时,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勾连古今,抒兴废之悲。

D. 全词意境开阔,既有时序的跳跃,又有场景的转换,开阖有致。

(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何妙处?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意象叠加(列锦)。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 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
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 凉的意
境。②以景结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
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解析】【分析】(1)B项,错在“由虚到实”,由月色到柳色,是由眼前照着楼台的月色
回 想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的悲伤情景。应该是由实到虚。故选B。

(2)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使
用了意象叠加的艺术手法,描绘 了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引出秦娥眼前之
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 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这既是眼前实
景,又是历史遗迹。诗人以景结情,将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 ,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
深远。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意 象叠加(列锦)。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
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 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 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
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 开阔的景象之中。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 旨、诗歌形象
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 br>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
当,赏析 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 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
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 、夸张、对
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
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 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释】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 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
胤名讳。

(1) 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 (1)① 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
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 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
“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①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

情。

(2)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 断贬谪的命
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 br>法归去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 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
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⑵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艺术主要包括:①修辞(比喻、
比拟、排比、夸张、借代 、设问、反复、用典),②表现手法(对比、衬托),③多感
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④两 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⑤空间的
角度(远近上下高低)等。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手法,就一定 要考虑“借景抒情”手法,这
是最基本的手法。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的能力。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
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 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13.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 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
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
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 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
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 遇而适的
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
带来的畅快 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 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


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 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
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 效果。将晨
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故选C。

(2)本题手 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
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因 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
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 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动作描写,如此良辰
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诗人因此赶紧“揽辔”, 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意外间又发
现,此刻已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正 面衬托,置身在这
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遄飞?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 。
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朓。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
人 ”的一世之杰呢。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
趣?“气物宛如 斯”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
之畅快,不仅在“气物 ”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直抒胸臆,“游行”即
自恣游娱之意,“系”则有“满” 意。新亭渚上的这一次游娱别说有多自在了,我的意兴啊,
整个早上都那样饱满、欢悦!这两句虽书于素 笺之上。读者不妨将其想象为诗人归去时,
对家人的相告之语。其意犹未尽、手舞足蹈之态,隐隐见于笔 端。分点整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 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
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 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
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 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
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 游给自己带
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 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 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 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 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 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

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夜宿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夜》诗的
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 《舟》诗中两个小 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
感到奇怪。《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 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 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
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
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
对此加以 分析。

【答案】 (1)B

(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 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
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 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
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 ,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
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 理刻画得惟妙惟
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 两
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
不泯 。

【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 花落未成
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
色。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故选B。

(2)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 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舟过安仁》是
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他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
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对两个小童子玩 耍中透出的聪
明伶俐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 br>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
画得 惟妙惟肖。“无处寻”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
菜花搔首踟蹰、不 知所措的儿童。两首诗中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以看出诗
人的童心不泯。对儿童稚态的描摹 ,点活了全诗。

故答案为:⑴B;

⑵《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 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
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 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
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 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
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 刻画得惟妙惟
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
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
不泯。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 /p>


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 br>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整 体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各个句子,组织答案。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 童的稚气行为。《夜宿徐公
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1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


(元)张可久


梅花浑似真真< br>③
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
土,千古青山。 老僧同醉,残碑休打

, 宝剑羞看。

【注】①虎丘:江南名胜之一,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秦始皇东巡时曾来
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 ②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
下级官吏,时官时隐。③真真:唐代美女。④打:拓。

(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描 绘了雪
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比喻;拟人

(2)全曲可分三层。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 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
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 (怀古)。无情的
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 了
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
雄无 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
之情。

【解析】【分析】(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
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
梅花比 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
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br>
(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 br>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
姿,又写 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
来写。“松腰” 与“泉眼”可谓巧对。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
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 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后半部分由实转虚,抒发历史盛衰兴
亡变化无常的深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则用吴王阖间的丰功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
而虎丘的青山却亘古永存这一现实来委婉地说明人生短暂 ,宇宙无穷这一直困扰着古人的
深沉的人生哲理。这是第二层。最后三句是第三层,表现自己已完全被这 里的美景所陶
醉,又陷入到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思索之中,敞对一切部不感兴趣了。不要说残碑无心< br>去拍打,就连著名的剑池也无心再去观看了。全篇景起景收,情景交融,很有韵味。全篇

< br>由写景、怀古、伤今三部分组成,分别写出游虎丘时的所见、所感、所叹,意脉清晰,结
构谨严。 遣词造句都很精到,值得仔细回味和借鉴。

故答案为:⑴比喻;拟人;

⑵ 全曲可分三层。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
素洁的虎丘冰雪图 。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历史
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 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
沧桑、兴亡遗恨之感。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 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雄无
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 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
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 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 借用与这一人或事
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
臆) 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
今、即事抒怀。


16.(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1)B

(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 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
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 畅。

【解析】【分析】⑴B像,“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错误,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
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 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
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 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
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 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


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 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
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 力。《插田歌》以俚
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 简洁
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
南 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
俗,对话全用口语, 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
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 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
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 显,清新流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 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 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
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 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
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 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
会其内蕴。

军训总结讲话-满是回忆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世界好友周


绽放美丽-我会永远爱你


我的行囊-客家酿豆腐


鲸鱼的自述-很爱很爱你刘若英


安全与我同行-超人不会飞歌词


宋稗类钞-纪念屈原


国庆阅兵观后感-因地制宜什么意思



本文更新与2021-01-11 08:4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64308.html

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 百度文库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复习专题 百度文库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