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12 01:05
tags:安徽2013高考作文

看车展-食品安全法培训

2021年1月12日发(作者:屈伸)


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
安徽高考语文试题自主命题以来,作文试题命题 坚持能力立意,命题方式不
断创新、审题难度逐年加大、思维含量稳步提高,在林立的高考作文试题中逐 渐
形成了“理性与诗意并存,大气与细腻兼具”的“徽派风格”:从以“读”为话
题的话题作文 (2006年)到以“提篮春光看妈妈”、“带着感动出发”为题的
命题作文(2007年、2008年 ),再到以“弯道超越”为素材的新材料作文(2009
年),及至今年的哲理诗读后感,五个创新的脚 印,拼出了一行由感性思考到理
性思辨的轨迹。笔者不揣浅陋,现就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做简单 评析,就
教于大方之家。
一、吴兴风景美无涯,力避宿构戒套话。
这首诗美在朴实 无华,妙在意境悠远。诗人笔下的吴兴风景,透露着远离尘
嚣的宁静与悠远,营造出一派自然清新的田园 氛围,让我们不由得“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绿树、青山、村舍、流水;雾霭蒙 蒙、炊烟
袅袅、月色溶溶、凉风习习;飘荡的白云、深邃的蓝天、娇艳的夕阳、倦飞的鸟
群等等 这些田园意象给我们带来太多美的享受与启迪。
然而,读出诗歌味固然可嘉,悟出哲理更为重要。就作 文审题而言,需要注
意两个层面,首先要将这首诗读通、读懂,其次要根据“蕴含的哲理”进行思考和联想,然后来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紧扣“哲理”二字,单从这首诗的田园风
光进行思考联想:哪 怕从中国古典的山水田园诗到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田
园》,从中国的水墨写意山水画到法国米勒的 油画《拾麦穗的女人》,从谢灵运、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到英国的济慈、俄罗斯的叶赛宁??这些丰富 的联想一旦
失去哲理的支撑,繁复的画面顿显驳杂,堆砌的辞藻也就成了空洞套话。
增加作文 的审题难度,一方面可以增加有效区分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
避免宿构和套作,因为通不过审题这道 关口,提炼不出“哲理”,无论套话有多
巧妙,得分都将大打折扣。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暗合了当前中学作 文教学中摒除套
话的趋势,彰显了高考试题的在高中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希望广大考生和老师要
扎实搞好平时的作文训练。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仁”“智”因人各不同。
很多考生都从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两句着眼来发掘蕴含的
哲理。溪水深浅皆因地势起伏,菱稻荷花的 生长各因所需。从条件的客观角度切
入便可以理解为环境不同,所以播种要因地制宜,据此我们可以联系 到教书育人


要因材施教,选人用人要各显其长,审时度势要相机而动,治病要对症下药, 缝
衣要量体裁衣。从三种植物主观的角度切入,也可以理解为要尊重它们的各自特
性,善于利用 客观条件让他们其各显其长:面对客观的“水”,“菱”“稻”“荷
花”各赖天性,自由地生长、开花、 结果、繁育,撑起一方天地,活出自己的精
彩,而不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这又不禁让我们想起生活在 不同角落、站在不
同岗位、肩负不同责任的人们,点亮心中的明灯,找准自己的位置,即使终生也
无法走向众人瞩目的辉煌,但人生无论在何时谢幕也不会有缺憾。如果把这两句
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又 会发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要直面现实,实事求
是,因为“深”、“浅”和“不深不浅”都是相 对的,就像庄子所说“覆杯水于
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就说,读书学习 、处理
事务既要因时、因事、因势而宜,也要着眼实际、通盘考虑,不可形而上学,不
能机械教 条。
三、上善若水润万物,岂止菱稻与荷花。
将这首诗作整体考量,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歌的 “哲理”并不限于“深处种菱
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所揭示的主客两面。通读此诗,“水”应该是寓 意的
主体,“水”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如果没有水,不仅江南的美景不复
存在,恐怕 连自然万物也消失殆尽;正是因为有“水”,才会环城“交流”,才
能遍及万家,才能长出菱稻与荷花。 这极容易让我们想起《老子》中有关“上善
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宏论,“善”的最高境界应该像 “水”的品性一样:
滋润万物,莫与相争;不拒细流,乃成其大;万川归海,甘居下游。“上善”之人也应该具有这种谦逊、包容的品质与行为,善做利人之事,愿居“卑下”之地,
竭尽所能、任劳任 怨去付出奉献,而又不与他人争名争利。这多像无私的志愿者、
朴实的农民工、可爱的解放军?? 换个角度思考,又有一番全新的启发:“聚”是一弯环抱的水,“散”是千
溪润泽的水,因此诗歌的 第一句“交流四水”可以理解为融合、创生,第二句“散
作千溪”可以理解为发展、传播。据此思考的内 容既能符合时代潮流,又可能展
现多元视野。
当然,这首诗还可以从其它角度切入进行深度思 考,笔者陋见,只是抛砖引
玉。如果把思想比作流动的“水”,那么文章就应该是蓬勃的生命,上善若水 润
万物,岂止菱稻与荷花?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写作教学而言,只要思路显豁,何愁
笔下无物?
四、守正出新殊不易,白璧微瑕亦掩瑜。


应该说安徽省的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 道传统文化气息浓郁、思维品质含量较
高,稳中求变、守正出新的好题。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承认,今年 的安徽省高考
作文题难度相对较大。截至6月11日,在新浪2010年高考作文安徽卷难度调查
中显示,认为“难”竟然达到了80.4%;而在搜狐网的调查中,认为“非常难”
和“比较难”的比 例分别达到了42.54%、36.68%。
说实话,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许多考生可能连第一句都 读不懂,他们很难
准确地理解“交流四水”和“抱城斜”的意思。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无论是农村考生还是城市考生,都对传统农业和农作物越来越疏远、越来越陌生,
甚至很多考生并不知 道“菱”为何物、种“菱”何用。还有部分考生望文生义,
想当然地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误把“ 菱”当野草,然后将“荷花”与“菱”
“稻”进行比较,出现了跑题、偏题现象。
如果考生材 料(诗歌)都无法读通、读懂,又何谈准确审题、深刻立意?另
外,只有这一道过分强调“哲理”的思辨 色彩作文题,学生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
对优于形象思维的同学而言,想要拿到满意的分数难度可想而知 ,从这个角度来
看,这道思辨的作文题并未像它本身所揭示的寓意那样让人“各显其长”。毋庸
讳言,试题的难度过大必将直接导致测试的效度降低,这不能不说是此次作文命
题的一大缺憾。

(摘自2010年第9期《新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

我家的春夏秋冬全集-有关街舞的电影


游记的写法-求助信


朱自清散文精选-诚信考试网


坠落凡间的精灵-原谅我


5年级语文-佛教三宝


新学期新打算200字-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军训报告-丝瓜藤和肉豆须


相信希望-碘缺乏病防治日



本文更新与2021-01-12 01: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66515.html

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