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小学作文 >

人际交往技巧中国古今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20 20:52
tags:

夜的回忆-教师学习制度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饭岛三智)
中国古今
26
位着名数学家的故事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 同
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
200
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 家提出了‘任
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1

l
。他 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
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 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
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 ,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
题。
200
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 ,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
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 ,“哥德巴赫猜想”则是
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 猜想”像磁石一
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

1953
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 ,除整理图书资
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 懈地钻
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着名数< br>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着。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
的 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
数学家来说 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 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
6
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
能眠 ,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1957
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
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
10
多年的推算,在
1965< br>年
5
月,发表了他的论文
《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
2
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着名
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 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
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 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
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br>

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 重起来。我
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 不
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
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
250
年来全世界 智力
极限的总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12.
苏步青
是中国现代数学家,中 国数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担任过中国数学会学报的主编,参与筹建中国
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又创办复旦 大学数学研究所,创办《数学年刊》杂志并任主编。

1902

9
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
学。他在 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
的道 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 师。第一堂课
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 都想蚕食瓜分中
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 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
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 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
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 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
救中 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
侧 ,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
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
4

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 习薄,用毛笔书写,
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
90
分以上。

17
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 地学习着。为
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
30
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
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1927
年毕业于日本 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随后进入该校研究院,并于
1931
年获得
理学博士学位。获得 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
优厚的副教授时 ,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
面对困境, 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
光明之 路啊!”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微分几何学。

早期对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 微分几何学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建立了独到的方法,用几何构图来表现曲
线和曲面的不变量和协变图形,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仿射曲面论中的锥面、射影曲线的一般的协变理论、射
影曲面论中的
Q1
伴随曲面、主切曲线属于一个线性丛的曲面、射影极小曲面和闭拉普拉斯序列等方面的研
究,得 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四、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特别是一般面积度量的二次变分的计算和
K
展空间。

60
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获得系统而深入的成果。

70
年代以来,苏步青又注意把微分几何运用于工程中的几何外型设计,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
计 算几何。

苏步青历任浙江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教务长、数学研究所所 长、研究生部主
任、副校长、校长和名誉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该校教务长。他和陈建功教授共同 把浙江大学和复旦大
学的数学系建成一个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地,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优 秀的数学人才。在他的领
导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微分几何研究集体。

苏步青一共发表论文
168
篇,出版了《苏步青论文选集》、《射影曲线概论》、《 射影曲面论》、《一般
空间微分几何学》、《计算几何》等专着,有的已在国外翻译出版。
< br>苏老是我国近代数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微分几何学派的开山鼻祖。归国执教70年来,他带出的弟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数不清”,其中包括8位两院院士。

华罗庚的故事
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着名的数学
家华 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
18
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
一心 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
纸做杂务。华 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
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华罗庚被 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
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 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
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还是老本勤杂工。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 br>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的遨游中,把疼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
的 阿拉伯数字就象一组奇妙无比的音符,草稿纸的运算符号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
的乐趣。他 坚信,只要顽强地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王冠。由于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
终于有一天,他的一 篇数学论文发表了。机遇垂青这位下苦工夫的热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
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 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就是为他成为数学
家提供了广阔舞台。这就是至今成为人 们美谈的熊庆来睿智识英才的故事。



1985
年,
7 5
岁的华罗庚爷爷带着一丝微笑和欣慰离开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数学事业。他曾叮嘱
人们不要忘记 他曾是一位勤杂工。

华罗庚
2

华罗庚

191 0
——
1982

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 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 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 歪
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 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 ,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
子。一次王维克老师 给学生讲
[
孙子算经
]
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 ,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
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 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
少?
23.
他 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 力,他的《苏家驹
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 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
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
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 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
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 学讲课。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
大批卓越数 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十 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 物。




小学时成绩平平的华罗庚,进入中学时,成绩还是起色 不大,但惟独对数学情有独钟,与众
不同的是,他的作业不是按部就班的模仿老师的做法,而是喜欢在练 习本上"涂鸦",就是我们
主张的让孩子自己自主探索做法的过程.可见让现如今的主张让孩子自主探索 对孩子思维的发展
的好处.在独具慧眼的王维克老师的鼓励下,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刻苦 学习和研
究,成了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
样.文凭在一定的范围内和能力是成正比的,可是,有些时候,我们错过了一个代表自己能力的
机会时,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刻苦来弥补的,虽然,这样的刻苦需要付出的太多,让我们记住他激

夜的回忆-教师学习制度


夜的回忆-教师学习制度


夜的回忆-教师学习制度


夜的回忆-教师学习制度


夜的回忆-教师学习制度


夜的回忆-教师学习制度


夜的回忆-教师学习制度


夜的回忆-教师学习制度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20:5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75157.html

中国古今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