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名著导读
《艺术中的精神》——读后感
书名
:艺术中的精神
作者
:俄罗斯
康定斯基
著
李政文
魏大海
译
版次
:
2003
年
10
月第一次版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
康定 斯基
1866
年
12
月
4
日生于莫斯科,
1944
年
12
月
13
日于法国的纳伊逝世。早年从
事法律工作,后 移居德国的慕尼黑致力于绘画艺术。曾组织思想前卫的“黑骑士”社团,出
版
《青骑士年鉴》< br>。
他先后发表了
《艺术中的精神》
、
《形式问题》
、
《具体艺术》
、
《点·
线·
面》
等著作,宣扬抽象艺术思想理论。因 此他被视为抽象艺术的开山鼻祖。
内容简介
:
《艺术中的精神》
是康定斯基第一本系统阐发他的抽象艺术主张的理论著作。
在这本书里,
他采取身心二元论的观点,
沿用通神学者的说法,
认为精神
(
灵魂< br>)
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只是
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
人们只能透 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
康定斯基认为艺术
家具备这种才能,
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 活动,
是绝少有人觉察的“心灵震荡”,
“是一种包
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
结构
总序
开始对康定斯基的生平进 行了一番简介。
由此引出
《艺术中的精神》
的问世。
在这本书中,
他 采取身心二元论的态度,沿用通神学者的说法,认为精神(灵魂)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只
是蒙在真实世界 之上的一层面纱,
人们只有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
康定斯基认为艺
术家具备这 种才能,
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觉察的
“心灵震荡”
,
“是一 种包
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而那些长于表现技巧的艺术家则不能称作真正的艺术
家、写实的艺术统称做“无目的的艺术”
。这类艺术“是一种遭到阉割的艺术,不可能有未来”
。真正能唤醒现在、遇见未来的是艺术中的精神。就好比一座金字塔的三角形,自然主
义和写实主义的艺术只能是在三角形的底层,
永远得不到升华。
而抛开了物质重负、
纯 粹高
贵的艺术精神则一步步向三角形的尖顶攀登,
最终登临绝顶的是艺术中的先知和贤哲,他们
就像摩西,
站在山顶俯瞰那围着金牛跳舞的芸芸众生。
他特别推崇的英国画家 罗塞蒂、
德国
画家勃克林和意大利画家赛冈提尼,
是
19
世纪下半叶 神秘主义色彩极浓的画家,
“他们都是
在外部世界中探索内在精神的艺术家。
”康定斯 基认为绘画有两种,一种为物质的,一为精
神的。
物质的绘画是通过视觉的神经刺激来感动观者 ,
这是外在的;
精神的绘画是通过心灵
的激荡所产生的内心共鸣。他把写实归于前者, 把后者看做抽象艺术的核心。在《艺术中的
精神》一书中,他写道:
“凡是内在需要的,发源于 心灵的,就是美的。
”
色彩是琴键
,
眼睛
是键锤
,
精神是多位钢琴
,
画家是手
,
一只以某种琴键为中介相应地使人的 精神发生震颤的手
.
可以说这两句话从根本上点到了康氏艺术的实质
,
他开拓 了
20
世纪新的审美和创作思维
.
对
绘画与音乐构建了一座奇特的桥 梁。
色彩的和谐只能以有目的地激荡人类灵魂这一原则为基
础。康定斯基由绘画语言分析入手, 又提出了“内在声音”这一概念。他的“内在声音”有
三重含义:其一,指人的感官联觉或通感,主要是 视觉与听觉;其二,用于纯绘画的专门术
语,特指“运动”
、
“张力”以及类似的状态 ;其三,专指与宇宙精神同一的特征。他“内在
声音”
说主要关系的是抽象绘画元素的张力、< br>方向与联觉作用所唤起的主观精神,
它是
“内
在需要原则”运用于抽象艺术的理 论基础。
“新艺术的和谐要求一个更微妙的结构,它对心
灵对比眼睛更有感染力。
”这 个“更微妙的结构”
,康定斯基称之为“隐性结构”
。他解释遮
蔽即是用与对象非本质 的部分,
将对象简单化为单纯的基本形,
或截取最有特征的部分形体。
他的抽象艺术的 构成方式可表述为:
简化对象
-
部分形体截取
-
符号转换。
康定斯基的一生经
历了世纪转折期的精神危机与两次世界大战的社会动荡,
他是带着明显的危机 意识与改造现
实的雄心从是艺术活动、
创立抽象艺术理论体系的。
他的抽象化理论,< br>集中体现了与他同时
代的抽象画家的艺术追求与审美理想。
他对绘画元素的分析,
主张绘画借鉴音乐的构成手段,
追求画面的音乐感受力等,
正是当时抽象画家们集中探讨的问 题。
更重要的是,
康定斯基提
出的“内在需要”
、
“内在声音”、
“综合艺术”
、
“隐性结构”等概念曾对
20
世纪视觉艺术观
念的变革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因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艺术家,
无论在绘画实践还是绘 画理
论上,
对于丰富艺术的表现手段,
扩宽艺术的审美领域以及改善视觉形象的构成方 式,
都具
有建设性的贡献。
序言
一版前言
二版前言
第一部分:概论
李政文
译
第一章
引
言
这一章写到任何艺术作品都是 自己时代的孩子,
它常常还是我们孩子的母亲。
每一个文明
时期也是这样创造其独特的 不可能重复的艺术。
那些纯粹的艺术家像我们一样,
力图在自己
的作品中只传导内在的 和本质的东西,
同时,
自然而然地绝弃了外在的偶然。
他希望观者找
到精神上 与他们产生的共鸣。而这种共鸣不是空泛的肤浅的,
而是作品的“情绪”
会加深和
升华 观者的情绪。
这样的作品精神上保持者一定的高度。
培养观者具有画家的观点。
它是最
具有能量的精神生活,其运动是向前和向上的。这种运动是复杂的,但却是有确定性的,可
以转 化为朴素的东西。
它是认知的运动。
它能够接受不同的形式,
但基本上保留着那种内在
的含义和目的。
第二章
运动
他 形象的用三角形来比喻不同层次的艺术家。他认为在上部的最顶端,有时只有一个人。
他欢乐的眼光是内 心无比忧伤的不露痕迹的标记。
那些离他最近的人也不理解他。
贝多芬就
是这样的一个 受同时代人辱骂,
又孤独地站在顶端的人。
如果调动起画家的心灵激情,
假如
它能够显示出他更细腻的感受,
那么艺术已经站到那条出路的门槛上,
它将是现在精神初步觉醒的精神食粮。
第三章
朝向精神的转折
< br>他举出了文学家和音乐家的例子。
如梅特林克,
他把人们带进超感觉的世界。
他 的文学人
物精神气氛阴郁、
可怕同时又无所不能的手、
为这手而感到的绝望和恐惧、< br>方向失迷而又没
有指点迷津者,他运用纯艺术的手段营造了这种氛围,同时物质条件
-< br>阴郁的城堡、月夜、
风、猫头鹰等等
-
都主要起着象征作用,更经常的用来传导 内在的情感。他认为他或许就是
最早的一位预言家,
就是一位高瞻远瞩地描写上述沦落的艺术目 睿者。
同时他认为,
艺术的
使用词,即内在必须重复两次,三次,一连数次,不仅可以 导致内心鸣响的声音升高,还可
以表现出这个词语其他为之的精神实质。
最终,
经常的 重复词语
--
这个词语就会丧失其表面
的意义。特定对象已经变抽象的意义也会被遗忘 ,而只剩下语词的鸣响。这种“纯粹的”声
音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听到
--
是在现实的或 是事后成为抽象的对象发生共鸣时。
语汇有两个意
义,第一是直接意义;第二是内在意义,是诗歌和文学的纯粹物质,这时只有艺术才能运用
的材料,它以其为中介对精神说话。
现代 音乐家,
如德彪西,
传导的是一些他们常常得于自
然界,
又以纯音乐的形式再 现成一幅幅精神画面的精神印象。
人们说道他时断言,
他与他们
一样运用了伟大的、有 个性的色彩,在自己的作品中为自然现象所感奋。勋伯格感觉到是,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25 06: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83279.html
-
上一篇:20131130艺术让生活更美好
下一篇:《Xxx_我想对你说》作文范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