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入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代的诗 人更是灿若繁星。同学们,
你们能说出一两位唐代的诗人及他们的作品吗?有谁能背诵几首唐诗呢?(学 生自由背诵)大
家知道的还真是不少啊,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两首唐诗,进一步领略唐诗之美。(板书课 题)
导入二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
伟大 的诗人生前一定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并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
的传世之作,恰 恰是诗人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如此。他一生
中,几乎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
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 个栖身之所。谁知到了第二年八月,一阵秋风掀去
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 平定,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
来的种种,长夜难眠,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板
书课题)
来^%&源#:中@教网
素材一 内容精华素材1.“秋风破屋”的情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写风势之大 ,声响宏大,
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
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卷”“三重”写茅屋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
思。 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定居下来,秋风却像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
层层茅草,怎能不 使诗人焦急万分呢?茅草飞了,也许可以收回来,重新再盖,可是,“茅
飞渡江洒江郊”,这里的“飞” 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而是
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 “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
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 ”“飞”“渡”“洒”“挂罥”“飘
转”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紧紧 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
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抽象地抒情表意,而是寓情 意于客观
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地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起来,吹过江去,纷纷扬扬地
洒在江郊 的各处;而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从他的眼神和脸色中分明地表现出来,这
怎能不激起我们心灵的 共鸣呢?
2.“群童抱茅”的感叹
来源:#zzst*ep.%co@^m]
前面写有 些茅草无法收回,那么落在平地上的茅草是不是可以收回呢?结果却被“南村
群童”抱走了。如果诗人不 是“老无力”,而是年轻力壮,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茅草对诗人来 说关乎生计,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
群童“为盗贼”,是激愤之词,并不是说他们真的是“盗贼”, 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
是“自叹息”而已。试想一下:如果诗人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面对大风刮 走的茅草而心急
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 对
结尾的铺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在“四海困穷”
的 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3.“长夜沾湿”的苦痛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狂 风刚停,大雨骤至,屋漏床湿,夜不成眠,真是祸不单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
漠漠向昏黑”两句, 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
心境。“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 卧踏里裂”两句,诗人如果没有穷困生活体验是写不出来
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 ,更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正由于“床
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更感到寒冷。这两句 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既为下文作铺垫,也是“长夜沾湿何由彻”的伏笔。“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 摇中
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
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
又盼天亮的 迫切心情。“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一语双关的深层含义,诗人由眼前景想到过
去事,推想到未来,自己 、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
4.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 七字句,中间九字句,
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俱欢
颜”“安如山”等,声音洪亮,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贴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里诗人抛却个人的
得失,表 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这几句写得深沉、激昂,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几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
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 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素材二 技法精华素材
1.蓄势与陡转
在艺术构思上, 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
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 的愿望。全诗逐层推进,图示如下:
秋风破屋:深秋风号 → 破屋卷茅 → 茅高者低者不复可得
↓
群童抱茅:可得者为群童所得 → 公然抱茅 → 呼不得
↓
长夜沾湿: 傍晚变天 → 布衾不暖 → 床头屋漏 → 雨脚如麻
这样逐层推进 地铺叙,展现了诗人凄楚的处境,表现了其悲凉的心境。但诗人终究没有
为自己的哀苦而彻夜悲吟,而是 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两句诗感人至深,不 只是因为诗人说了什么,更是因为他是在什么情况
下说的:身居破屋,困顿不堪,更显出他心忧天下的精 神的可贵。
2.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来&~源^:zzstep.c#o%m]
[www .*z@z&step.~c^om]
全诗以叙事为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秋风破屋的苦状,字里行间流 露出诗人生活上和精
神上的悲苦。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风破屋的情状,表达了诗人的痛苦和焦灼。其次 ,写群
童抱茅,“唇焦口燥呼不得”,表达了他的无可奈何;“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自”,写得很沉痛。然后,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楚,“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叙写,
从深 度和广度上,表达了诗人在国破家亡时局中的忧国忧民之情。最后,在前面叙事的基础
上直接抒情,表达 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画龙点睛,水到渠
成。
素材三 主题精华 素材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素材四 文体精华素材
歌行体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15: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32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