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
学科
邮件
单位
数学
市实验中学
电话
年级
初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一、教材分析
p>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垂直关系进行研究,明确概念,探讨性质,
画图操作。
学习本节
课会为今后学习三角形、
四边形等数学知识提供 条件和依据,
因此
《垂直》在数学学习中是
重要的基础内
容。
本节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
深入认识垂直这一特殊相交关系的本 p>
质特征
,
还涉及到垂直的两条性质,这些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 后续学习的情况,是进一步学
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三角形的高、
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以及空间里的垂直关系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
节课垂直的教学极其重要。
本节课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
垂线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垂线的概念、
画法和性质是重要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一样,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探索和理解垂线的性质。
虽然学生在小学接触 过垂直
,
但是内容比较
直观浅显
,
垂线的性质部分学生接受起来还有些难度
.
此外,
本课的 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
理论基础,
并为接下来的向量知识和三角恒等变 换的学习做铺垫,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
此,
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
其不仅为学生打下牢固知识基础,
而且能够建立学生 学习其它内
容的信心。
二、学生分析
1.
智力因素方面
知识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了解过垂直的概念及画法,学生对两条直线相交
已有认识,
p>
在直观,
表象的层面已有认知。以前的内容,
和上节课的相交线也为本 节课的学
习做好铺垫。
认知能力:
1
)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接受几何知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并不能< /p>
真正理解垂直概念中所蕴含的识别与性质,而垂线的两条性质的获得只是通过画图以及测<
/p>
量、比较等方法获得的,由于两条性质的文字表达极其精炼并且准确,例如“有且只有”<
/p>
,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归纳、
表述和理解都 有难度。
所以,
本节课难点,
垂线的性质探索。
(
2
)
经过之前的学习,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 了垂直的概念,
有一定的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
但学生
对
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有困难,
再加上本节内容思维量较大,
对思维的严谨性和分 类讨论、
归纳推理等能力有较高要求。
另外,
学生在探究 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
衡,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2.
非智力因素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习者文化背景
:
学生通过对垂直的概念的学习,
对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能力,
< p>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体会,
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生基本上能
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的辩证关系,能用全
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
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习风格分析:
(
1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喜欢积极 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
现象。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
增强。
(
2
)喜欢和别人比
较,有强烈的
争强好胜心和进取心,富有激情。
(
3
)学生想要利用网络资源进 行学习,去了
解更多的新知识,这是我们信息化教学的后盾。
三、教学目标
1.
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垂直的概念,并学会符号表示。
2.
掌握垂线的画法和垂线的性质。
< br>3.
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通过画、折等活动,
进一步丰富 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
掌握
有关的符号表示;并且会借助三角板、
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通过操作活动,探索有关垂
线的一些性质。
四、教学环境
?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
移动学习
□
其他
五、
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突出三个方面:
使用哪些技术?在哪 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
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
200< /p>
字
1. QQ
群,网络视频资源,
ppt
课件,几何画板,实物展台,电子白板。
2.
利用
群,为学生课前预习和后续复习提高提供帮助;垂 线的画法是个难点,有困难的
学生,
可以利用教师自己录制的或网络微课 后续学习掌握;
在垂直的定义,
垂线的性质探究,
利用几
何画板。
垂线的画法,
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成果;
利用电子白板板 书生成性重点知识,
在课后保存发在
群。
< p>
3.
预期效果:利用教师自己录制的或网络微课,有助于学生突 破难点,和拓展提高;几何
画板长度、角度数据显示,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变化过程中
的规律。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
复习、训练、实验、
研讨、探究、评价、
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
持(资源、方
法、手段等)
一、创境导入,初识
垂
线
< p>预习
成
果
展
示
(
课
前
预
习
作
< p>业附
后)
1.
创设情境
如图,小明欲穿
过马
路,那么,从点
A
到
马
p>
路
对
面
最
短
的
路
线是怎样的?
教师课前利用
群
发布预习作业
1.
斑马线处穿过马
路
最 p>
短
路
线
是
怎
样
的?拍摄或搜集图片
说明。
2
.
这条路线与一条斑
马线两条线之间的关
系是怎
样的?在生活
中还有这种关系的图
片吗?(展示学生课
前搜集的图片)
3.
看教科书或网络搜
索什么是垂直?
4.
学生操 作几何画
板
,
如
右
图 p>
,
直
线
AB,CD
交于点 p>
B,
学生
拖动点
A,
观察由图
1
变化到图
2
过程中,
< br>∠
ABC
的度数改变,
从而得到必有唯一一
种情况如图
3
所示∠
ABC
1.
学生课上展示说明最短路
线。
2.
课堂展示生活中垂直的图
< br>片。
3.
垂直的定义,在电子白板
上画图说明。
4.
学
生
作
几
何
画
板
(
如
左
边
所< /p>
述
学
生
拖
动
点
A
)
。
图
3
进
而
师生互动在电子白板上板书
垂直和垂足的概念和符号表
示。
1.
学生画图、折纸,展示 画
法,可能采用的方法如下:
(
1
)
.
用三角尺在白纸上画
两条互相垂
直的直线。
(
2
)
.< /p>
用量角器在白纸上画
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
3
)
.
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图
2
图
1
1.
预习作业、
学
生
图
片
发
在
群,便
于学生共享。
出示情
境,展示学生
的图片。<
/p>
3.
几
何
画
板
演
示
两
直
线
相
交
成
的
角
度改变,帮助
理
解
垂
直
是
相
交
的
特
殊
< p>情况。
2.
检
查
预
习
垂
直
的
概念<
/p>
垂直定义。
1.
用直尺、三角尺、
量角器在白纸或方格
垂直定义
纸折、画垂线,共能
找到多少种方法?
课堂新授
让学生展示画法。
1.
根据定义画垂线
p>
用三角尺、量角器画
二、自主探究,理解
垂
线。
出示问
题。
< br>2.
实
物
展
台
展示
画法。
3.
动
画
演 p>
示
折纸过程。
4.
电
子
白
板
板
书
< p>两条
直
线
垂
直
的
文
字
语
言
及< /p>
符
号语言描述。
2.
深入理解垂直的
定义
两个层面,定义既是
判定又是性质。
2.
结合画出的图形,
说明如何判定两条直
线垂直呢?
教师做总结
,提
醒学生注意:两条线
段垂直、两条射线垂
< br>直、
射线与直线垂直、
线段与射线垂直、线
段与直线垂直,都是
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垂
直。
电子白板板书并
画图:
“直线
AB
垂直于直
线
CD
,
垂足为
O”,
则记为
AB⊥CD,垂足
为
O
,并在 图中画上
记号。
三、合作交流,探究
垂线唯一性
1.
已
知
一
条
直
线
画
它的垂线。
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
一共有几条?
< p>
2
.
问题:
如右图
(
1
)
,过
P
点可以作
几条直线与直线
L
垂
直?
画图小组交流
1
.
< p>问题:与一条
(
4
)
.
折出互相垂直的线
2.
学生积极踊跃发言
学生
回答,根据垂直的定义
必须当两条直线相交时所形
成的
4
个角中,有一个角为
90
°,就得出这两条直线 垂
直。
学生用文字语言描述直
线的垂直关系,并学会用符
号语言表示,培养学生几何
图形的表达能力。
1.
学生尝试动手作图,根据
作图情况回答:无数条。
p>
2.
学生尝试动手作图,根据
作图情况回答:只有一
条
.
出示问
题。
2.
flash
动画
演
示
画
图
的
过程。
3.
电
子
白
板
< p>板书画法。
4.
课
后 p>
利
用
网络或
群
< p>
中
微
课
帮
助
2.<
/p>
探
究
垂
线
存
在
性
和唯一性。
3
.
问题:
如右图
(
2
)
, 过
P
点可以作
几条直线与直线
L
垂
直?
为加深学生印象
帮助学生理解过一点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
3.
学生根据作图的实际情况
作答:只有一条
.
学
习
困 p>
难
的
学
生
掌
握
过
一
点
画
已
知
直
线
的
垂
线
的方法。
方法,课堂上电子白
板上板书,
flash
动< /p>
画演示画法,接受困
难的学生课后观看网
络微课视频。
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垂
线的第一个性质,重
点关注
学生对“有且
只有”一词的理解,
体会数学语言的丰富
与精练。
垂线的第一
个性质是垂线的存
在
性和唯一性。
学生交流讨论后,
学生动手画图,还可让学生
通过折纸作垂线等操作,体
会垂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归纳出“在同一平面内,过
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
< br>知直线垂直”
这一的性质。
<
/p>
出示开始的情
四、问题探究,发现
境问题:小明欲
穿过
马路,那么,从点
A
垂线段最短
思考问题,再探性质
到马路对面最短的
路
1.
回馈情境问题,得
线是怎样的?为什么<
/p>
它是最短的?
到垂线段。
2.
你能将这个实际
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吗?
3.
几何画板演示,已
2.
动手操作,发现垂
知直线
l
,和直 线外
一点
P
,
PA
⊥ p>
l
于点
A
,
线段最短。
点
A
在直线
l
上,从
垂
直
开
始
向
两
方
运
学生自己画图
完成下面的问
题。
(
1
)直线上有无数个点,任
意取几个点与直线外一点相
连
,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关
系.你有什么发现?
⑵你能猜想一下最短的位置
会在哪儿?它唯一吗?为什
么?
p>
⑶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观察
得出的结论吗?
< /p>
学生作图、观察、猜想,教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垂线
的第二个性质。如有学生说
出示问
题。
2.
几
何
画
板
演
示
垂
线
段< /p>
最短,用标签
展示
PA
长度、 p>
PA
与直线
l
所
成<
/p>
角
度
的
变
化。
-
-
-
-
-
-
-
-
-
上一篇: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下一篇: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