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 p>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
(现大多和清明
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来源:
春秋
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
重耳
回国即位
[
即
晋文公
]
,
封赏随其逃亡的
臣子,唯独漏掉了
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
绵山
[
今
山西省介休市
东南
]
。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
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
为“
介山
”,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 国
禁动
烟火,
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
的风俗。
清明
清明
时间:
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
后
[3]
释义:
清明节
是中国最重要的 祭祀
节日
,
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
上坟
,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习俗:
按照旧的
习俗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
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再将纸钱焚化,
为坟墓培上新土,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
上,然后叩头行礼
祭拜
,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清明》
:“
清
明时节雨纷纷
,< /p>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
”写出了
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
踏青节
,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正是春< /p>
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正是人们春游
[
古代叫踏青
]
的好时候,
所以古人有
清
< p>明踏青
,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
始于周代,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
最开始是一个
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
春种
的大好时节, 故有“
清明前
后
,种瓜种豆”。“
植树造 林
,莫过清明”的
农谚
。后来,由于
清明与寒食< /p>
的日
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
禁火
扫墓的日子 ,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
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也变成 为
清明时节
的一个习俗,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
只< /p>
吃凉的食品。
《
途中寒食
》(唐)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
江浦
望,不见洛桥
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
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
韩翃
春 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
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
郡郭
,
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 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
读书灯
。
《苏堤清明即事》
(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
收拾去,万株杨柳属
流莺
。
《寒食上冢》
(宋)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
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
破屋麦边孤 。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
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
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
乱红
穿
柳巷
,
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
红;况是清明
好天气
,不妨游
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
高启
满衣 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
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
王磐
问
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
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
《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
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清明节作为
中国传统节日
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
其所体现的
根祖文化
,
对于凝聚炎黄
子孙的
民族意识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谋求共同发展,实现
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
具有深远
的现实意义。
相关故事
编辑
寒食清明节是纪念晋国大夫
介之推
的节日。
还如
央视《
东周列国
·春秋篇》所播映的:子推随晋公子
< p>重耳流亡十九年备受艰辛,
有
割股啖君
之功,
但重耳返国主政后,
子推拒不以功邀赏,
而偕其母隐于< /p>
介休绵
山
。
晋文公
求贤不得 ,知他是孝子,于是三面放火焚山,逼其出山,子推母子守
志被焚。文公封
绵山
为介推田,敕令子推忌日焚火寒食,是为
寒食节
。第二年寒
食节次日,
晋文公素服登绵山至子推被焚的那棵柳树下置祭,
< p>发现此柳竟复活了。
睹物思人,
念及子推一生追求
政 治清明
的远大抱负,
封此柳为清明柳,
将此日定
< br>为清明节。后因两节相邻,渐合二为一。
《
唐会要
》载
唐代宗李豫
于大历十二年
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
。宋·
周密
《
癸辛杂识
》:冬至后百六日为
寒食,
即以清明为寒食矣。
这就是寒食清明节久远的历史渊源和 深刻的文化内涵。
[1]
2
美食文化
编辑
清明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 而
2011
年是
4
月
5
< p>日,
农历是
3
月
3
日 。
清明节是
二十四节气
之一也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在古时候
也叫
三月节
,距今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清明吃什么,
其各地食俗也非常的有
趣。
清明节饮食习俗:
青团子
清明时节
,
江南一
带有
吃
青团子
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
是用一种名叫“浆麦 草”的
野生植物
捣烂后挤
压出汁,
接着取 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
糯米粉
拌匀揉和,
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
在包馅时,
另放入一 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
后,
将它们入笼蒸熟,
< p>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
告成了。<
/p>
青团子
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青团子
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
正因为如此,
青团子
在江南一带
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清明节饮食习俗:
清明果
清明果也有叫清
明稞的。
< p>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里的
棉菜
(又称
鼠曲草
)
,
中草药书上称“
佛
耳草
”,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捣柔,馅以糖豆沙或白萝卜丝与春笋,
制成清明果
蒸熟,其色青碧,吃起来格外有味。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 做
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
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
在 我印象中,
清明节的到来
就意味着能品偿那青绿飘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
但味却截
< br>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
多年生草本植物
,开 黄色
小花,叶小形如
菊科植物
,生得一篷篷,
< p>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
蓝,
三五成群 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
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
里,煞
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
又像摩术师,青
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年年
< p>艾叶绿,
年年果泛香。
乡亲们总也忘不了在城里的亲 朋好友,
总在清明时节给我们送来自
己做的清明果,那亲情,那美味至今
都
难以忘怀
。时过境迁,清明果已不再是单
纯的
清明祭祖
的意义了,他含着浓浓的亲情,带着纯纯的乡情。如今,远离故土
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绿绿的清明果,便会从心底里涌起淡淡的乡愁和
甜甜的
回忆。
又是一年清明至,
由于工作原 因我没能回到家乡给外公、
外婆扫墓,
但父母却捎
回了家
乡的清明果。
见果如见人,
我又想起了
乡里乡亲
亲 亲热热在一起制作清明
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亲昵是那么温馨和美,但这
些在都市里,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已很难找到了。
只有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 依然充满诱惑,
依然
耐人寻味。
清明时节雨
绵绵,
艾果
柔柔乡情牵,
春风伴梦回家去,
又见
村头起炊烟。
清明节饮食习俗:
馓子
我国南 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
俗。“馓子”为一
油炸食品
, 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
禁火
寒食的风
俗在我
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
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现
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
< br>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
少数民族地区
,馓子的品种繁多, 风味
各异,
尤以
维吾尔族
、
东乡族
和
纳西族
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清明
节饮食习俗:
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
炒米
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 小,各
色点染,
名曰“欢喜团”。
旧时,
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
清人
《绵
城竹枝词
》
有诗云:
“‘欢喜庵’前欢喜团,
春郊买食百忧宽。
< p>村醪戏比金生丽,
偏有多人醉
脚盆
。
”
清明节饮食习俗:
画卵
在一些地方,
于清明头一夜,
把鸡鸭卵
煎熟,染成蓝黄杂色,在卵壳上加以雕镂成画,作为冷食礼品赠送。据
说吃画卵,
在隋唐时盛行全国。
清明节饮食习俗:
枣糕
枣糕又 叫“子
推
饼
”,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 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
飞燕
形,用
柳条串起挂在门上,
可以冷食,
以纪念
介子推
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清明节
饮食习俗:
清明螺
清明时节,
正是采食
螺蛳
的最佳 时令,
因这个时节螺蛳还
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
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
葱、
姜、
酱油、
料酒、
白糖同炒;
也可煮熟挑出螺肉,
可拌、
可醉、
可糟、
可炝,
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
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此外,
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
馍糍
、
清明粑
、
干粥
等多种多样富有
营养 食品
的习俗。
-
-
-
-
-
-
-
-
-
上一篇:小学语文古诗词大全—寒食
下一篇:【教学设计】《寒食》(语文S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