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
下册《古诗三首
-
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
一首来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
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
景和皇自宫
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
马传烛图,使人如知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
写实,刻
画皇室的气派,道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
的歌咏。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学习古诗词的
经历和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建立一
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当然还
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
统文化。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掌握本
课的
写作背景,是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 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
识
记字形。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br>3.
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br>2.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
置情境,
师生共同披文入境,
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 p>师生对话、
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
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
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
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
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
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
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 吧。
(板书:
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
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
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
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
后绵延两千余年,
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 祭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
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
子推,而是沿袭了远
古的改火旧习。
【设计意
图:通过介绍寒食节的起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
用组词法:“王侯”“
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 p>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
做饭,
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
(
晋公子重耳
)
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
一次,
他挨饿 难熬,
百般无奈时,
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
深山
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
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
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
便规定每年此时不
得生火,一切
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
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
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
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
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
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
之后,就
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
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
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
节。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 br>1.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
机
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
诗歌内容。
2.
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 看那里的景象
吧:
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 景象?
(板书:
飞花
御
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
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
生姿。
-
-
-
-
-
-
-
-
-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设计
下一篇:介子推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