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
花
荡
——白洋淀纪事之一
一、导学定向
同学们,在我
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
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我们有没有学过这个流派的作品呢?是的,白洋淀,一
个美丽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深深的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大家一定还记得那里清香四溢的荷
花和水生
嫂们手中跳跃着的席子吧!作为河北人民的后代,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两句话
为白洋淀作一个旅游广告
词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幻灯片显示)
1
.您想踏着 抗日英雄的足迹,体会抗日英雄的艰苦吗?请到白洋淀来!
2
.上有天堂,下有白杨,朋友,请到白洋淀来吧!
< /p>
3
.炎炎夏夜,不用买空调,白洋淀的席子让您睡觉不用愁,来白洋淀吧, 买张席子,一张十元。
4
.上联:白洋淀的荷花,值得一赏
下联:白洋淀的席子,值得一躺
横批:欢迎光临
5
.日观荷花千朵艳,唯有河北白洋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另一篇作品——《芦花荡》。这篇课文
的
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二、研读讨论:
1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
、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 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
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
、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 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1
、这则故事 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
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2
、
2
.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
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
学生齐读开头部分。
`
(
1
).“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因而只能万
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
2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
一女同学朗读。
借女孩子的
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
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
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
学生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
P73
。
??
提问:这一段写的是老头子护送女孩的过
程中的一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的什么感情?
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
提问:在老
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麽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
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提问: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麽性格特征?
p>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
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
垂头丧气,自责,内疚。
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提问:两个孩子并没有
答言,老头子觉得受到轻视,他又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
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
学生朗读,揣摩。
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不可以,去掉
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
-
-
-
-
-
-
-
-
-
上一篇:(新)孙犁《芦花荡》课文全文阅读(DOC)
下一篇:《芦花荡》阅读练习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