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花荡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
)
疟子(
)
苇塘(
)
撒网(
)
寒噤(
)
仄歪(
)
泅水(
)
飒飒(
)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
)
②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
③老头子站起来
,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④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错,船却走不动。
(
)
3
、结合语言环境,试试解释下列词语。
①……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
编算
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 情。
编算:
②……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
挂花
了”。
< p>
挂花:
4
、选词填空。
①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 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
(
A
.撑
B
.划
C
.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
A
.奔
B
.走
C
.超)
着东南去了。
②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
(
A
.阴森恐怖
B
.阴森黑暗
C
.暗无天
日)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
(
A
.堕落
B
.掉
C
.滴落)下
来的样子。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
(
A
.挂
B
.镶
C
.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
(
A
.飒飒
B
.瑟瑟
C
.呼呼)的风响。
5
、下列句子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 热情,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B
、老头号子叫 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C<
/p>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 进去,
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D
、
小女孩子安慰她,
又好像是抱怨,
< p>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
谁知到了这里,
反倒…… p>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
6
、填空。
①《芦花荡》的作者是
,选自《
》,本文是他的“
”,他
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
②《芦花荡》的作者是
,他与
、
、
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
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他的小说被称为“
”。
课文是他的“白洋淀纪 事”之
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
》。
7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2
周 年的日子里,
“记住历史,珍惜
和平”
成了青少年的共识 。
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
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一
们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
你又将对他说些什么?请围绕
“ 记住历史,
珍惜和
平”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
/p>
①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
。
②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
。
二、阅读理解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
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
离苇塘远一些,
鬼 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
日本人的水式真不
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
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
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
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
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 哪
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
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 淀瞪眼。
他们冲着那
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 看了一眼,
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
剥着莲蓬 。
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 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
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
老头子
张皇失措
,
船却走不动
,鬼子紧紧
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
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
看就扒上了船。
老头子又 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
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
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 了一口,是一只锋利
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 散,
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
们挣扎着,想摆脱
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
有的三个。鬼子
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 袋,像敲打顽固的老
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 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
绒,正在迎风飘散。
⑨在那苇塘的边 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
这场英雄的行为。
p>
8
、 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答:
p>
9
、
老头子让二菱看他这场
“英雄的行为”
< p>原因何在?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10
、第④段加 粗的“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是表现老头子紧张、恐惧的心理吗?
为什么?
答:
11
、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12
、第⑧段画线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三、课外阅读
(一)彩蒲台的苇
①我到了白洋淀,
第一个印 象,是水养活了苇草,
人们依靠苇生活。
这里到处是苇,
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②我渐渐知道, 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
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
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
碱;白毛子只有漂亮
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③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 的泥里,看不见大苇
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p>
④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 动,远处的炮声还不
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
,它充满火药的气息,
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
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⑤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 炮
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⑥最好的 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
是冬天,人们被
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⑦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
偷地
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
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
搜查的时候,
干部又顺手把
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
是一个,智慧是一
个。
⑧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 敌
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
断他
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
的八路
大大的!”“没有!”
⑨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⑩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⑾“没有!没有!”
⑿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 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
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
13
、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品味其妙处。
答:
13
、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答:
14
、“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答:
15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
,
更隐含着
。
16
、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答:
17
、
全文采用
和
手法,
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
18
、整容,
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改变原来的容貌,以掩盖自 己的缺陷,使自己变得美丽或
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近年来,日本新历史教唐突书编撰会
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
(以下
简称《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再次成
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某著名电视主持人把日本篡改
历史教科书的行为斥之为“政治的整容
”。
材料一:关于卢沟桥事迹,日《教科书》中说是“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
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而事实上是日军
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以士兵失踪要求入城检查而遭到拒绝为借口,
向宛 平城开枪开
炮。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教科书》中仅在一张照片上用 小字提示了一句“东
京审判认为日本军队在
1937
年的 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
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
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这几乎否定了
这场疯狂杀害
30
万中国人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这一惨绝人寰的大
灾难。
< /p>
材料三: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公然违反《联合国海洋公约》,正式
< br>宣布接受日本民间企业在中日有争议的东海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的申请。
材料四:差不多 在《新历史教科书》出笼的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向联合国提出加入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
求。
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说说“政治整容”的含义。
“政治整容”:
-
-
-
-
-
-
-
-
-
上一篇: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作者简介【DOC范文整理】
下一篇: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