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余光中
个人简介:余光中(
1928< /p>
年
9
月
9
日-
-20 17
年
12
月
14
日
),中国当代
作家、诗人,现居台湾高雄市。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
母亲为
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
/p>
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因生日正好是农历
9
月
9
日
,
所以自称
[
茱萸的孩子
]
。
在两岸
三地游走居住教学
的余光中老师,
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
曾形容两岸三地
是: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1]
现为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
译
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
的大学、中
学的教科书。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
析。中文造诣深为人
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
“香江
第一才子”<
/p>
陶杰许之为
“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
,
且其精通 英语及多种外文,
包括德语、
西班牙语等。
曾任台湾国立 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
书院中文系系主任,
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
师之名。
余光中的生活
事例一:初试啼声
廿岁那年,
国共内战正炽,
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
又辗转到了厦门。
「时局非常动荡!」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
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
向何方。
余光中对这些运动并不热中,
「因为我心中 存有疑问。」他直觉,共党政体
不适合自己。
在一个连思想都要箝制的政 党生活,
文人如何能坦率从文?对一个
已下定决心要成为作家的年轻人而
言,他只有摆脱,才能畅言。
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在
向着
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廿岁的
年轻诗人,想
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
不论外界
如何纷扰,
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
在厦门
「星光」 p>
、
「江
声」两报,陆续发表新诗和短评。
< /p>
一甲子后,八十岁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中国女诗人李清照:
「莲
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藕断千年,有丝纤纤,袅袅不绝,仍一缕相牵。」
是独锺女诗人吗?从小接触古诗词的余光中说,
也爱李白、
杜甫,
少年时拜
读英国诗人济慈、爱尔兰作家王尔德作品,受到许
多启发。他尤爱兼擅诗词、古
文、绘画、书法的苏轼,可为文人典范。
话题:理想,心境,在乱世中创作,可引用“陶渊明”
事例二:一次记者问在现实中您是如何用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
余光中回答: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要有 诗,
不过诗也只是一个象征,
一个人要
过诗意的富有灵感的生活也不一定要做诗人。生活里面光有真理、有美德还
不够,好像还缺少什么。生活里面还应该有艺术,不管是诗,绘画,音乐或
者有雕塑,总而言之,生活里面应该有美。有一位美国的亿万富翁,他很喜
< p>
欢他的小女儿。有一天他看到小女儿带笑地走过来,心花怒放,那一刻他就
想做个诗人,可是他想不起如何形容他的女儿多么可爱,他想了半天说,啊
< /p>
,你美丽得像一张百万圆的大钞。那就是说一个人虽然很富有,可是在诗意
生活上可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因为没有想象,连赞美女儿也想不出一句
诗来,有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所以美是不能量化的,它是一种质,不是一
种量。所以王尔德说,现在人的毛病就是什么东西都知道它的价格,可是没
p>
有东西你能知道它的价值。
话题:生活的艺术,美,诗意生活,价格与价值
事例三:
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
他不烟不酒,
一杯茶足矣,
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
机械 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
他是
当年办
《文学杂志》
的朋友中惟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
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
因为他既不求官,
也不竞选。
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
< p>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
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他确
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
提携有才情的朋友。
余光中文章 写得好,
人品又高尚,
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
学,校长
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在他退休
后仍热情留,
p>
作为学校的
“门脸”
,
每遇事不遂,
一 打余光中牌,
便无往而不胜。
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
,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一
片净土。
余光中的谐趣:
事例一:他说他生就一副“不
列颠的脸”,西装、领带,洋气十足,外表一
本正经;
他的锦心绣口是有 名的。
他把谐趣作为社交场合一件漂亮的服饰。
他刚
到中
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
祝寿,他对“
村姑们”说:“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写介绍信啦,作
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
字啦,
‘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学生们都说,把
听他的课当作一种享受。
事例二:余光中在幽默散文《书斋·书灾》中
云:
“有的人看书必借,借书
必不还。有的人看书必买,买了必不看完。
”
< p>余光中的一些文友均属借书不还的
“雅贼”
。
他很想写篇杂文 声讨这类借而
不还,甚至久催不理的“孔乙己”式人物,可正当动笔时,发现自己也做过
“孔
乙己”。他自述道:瞧,书架上有一本《美国文学的传统》下卷,便是从同事朱
p>
立民教授那里借来的,
“侨居”已多年矣。眼看自己无完璧归赵之意,朱立民 索
性声明是赠他的,
并附送了上卷。
还有十多本台湾大学 外文系的图书,
在自己的
书架上也有十多年的“侨龄”,以至久借而“归
化”。听说借书处仍是当年那位
漂亮的女士管理,吓得余光中十来年再不敢进她的辖区。
事例三:
1994
年 ,余光中赴厦门大学出席一次会议时,有二百学生之众找
他签名的是山东某一家出版社出
版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使他吃惊的是,他
是头一次看到此书。编者虽然给他写过信
,但还来不及回复表示同意就出版了。
对这种不尊重原作者的盗版行为,余光中非常生气
,他对笔者说:
“山东是出圣
人的地方,
怎么可以出 p>
‘强盗’
!
当然,
自己的孩子流落到江湖,
< p>如果白胖胖的,
那我也高兴。可此书编得错漏甚多,这会给以后的研究者带来版本上
考证的麻
烦。”
余光中的婚姻家庭
事例一:小袋鼠妈妈
1956
年,余光中终于和表妹范我存结婚。
结婚为女人一生 的分界线,
对于范我存来说,
应该更是清晰。
婚前的娇柔羞
赧,
在婚后不久就磨练成自信坚强。
她住进厦门街一一三巷八号 那栋占地一百多
坪的日式房子,协助婆婆一同持家。身体瘦弱的她,在生下长女珊珊后,
竟然渐
渐强壮起来。从
1958
年到
19 65
年,七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
(
其中惟一的男婴
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
)
,
正如余光中早年形容的
:
小袋鼠的妈妈,
然后是两个三个,
以至于一窝
雌白鼠的妈妈??她已经向雷诺阿画中的女人看齐了。
范我存回忆当年,经常是门铃、电话铃齐响 ,她一手挟着孩子,一边先抢接
电话,要对方等一下,再奔下玄关去开大门;要不就是在
厨房,把孩子放在推车
里,忙着做饭。婚后两年婆婆去世,她开始主掌家务,最重大的一
件事就是伺候
一家人吃饭。余家全盛时期,大小共有八口,食指浩繁,食量惊人,还得兼
顾营
养可口。
这对范我存是一大考验,
但渐渐她也从中学 到了讲求实际,
而婚前的浪
漫幻想也得暂放一边。
不过丈夫的文学 活动,她始终坚持参与。蓝星诗社的成员把余宅当作总部,
众诗人经常进出。后来余光中
在师大教书,交游更广,家里又经常有学生来往,
再加上公公余超英好客成癖,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厦门街余宅,简直人文荟萃。
事例二:
为他腾出片写作空间
余光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几乎都是女性。
婚前 他有母亲,
婚后有妻子,
然后
是四个女儿,八条小辫飞舞
。母亲去世后,岳母又搬来和他们同住。他身边的女
人都爱他,宠他,敬他,让他,一切
以他为中心。
外表娇柔的范我存,
也许是深受母亲的影响,
其实内心是极有主张 的。
她兼
具传统与现代女性的优点和特质,
虽然自己也很 有才干,
但是婚后完全奉献自我,
不但是贤内助,更是贤外助。从内务大
臣到外交部长,全由范我存一手担纲。
“她帮我摒挡出一片天地,让我在后方从容写作,我真的很感 谢她。”余光
中不止一次这样说。
“他忙起来
,
可以几天关在书房中,
对你不理不睬,
好像天塌下来都要由我自 己
去挡。
当然刚开始我也不能适应,
后来觉得他的创作的 确很重要,
我们都以他为
荣,为他牺牲也就值得了。”范我存就这样从新
婚的娇妻,一下子变成了四个女
儿和一个丈夫的保姆,最后又成为他们的支柱。
话题:支持,牺牲,爱的力量
事例二:
余光中和 四个女儿的关系,也是云淡风轻。看着她们逐渐成长,童
话变成了现实,余光中似乎不知
所措,不知道该拿这几个大女孩怎么办。早年,
他以诙谐的笔调写了《我的四个假想敌》
,写自己长期住在“女生宿舍”,看来
似乎轻松,其实有点惊怅于女儿的成长。
“小时 候,爸爸喜欢捏我的下巴,”佩珊说,
“有一天突然发觉爸爸很久没
有这
动作了,才意识到父女疏离了。”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很敬畏爸爸,几乎把他神化了,”佩珊是四个女 p>
儿当中比较顽皮的一个,
“现在我比较不怕他了,有时候还敢去撩拨撩拨他, 譬
如生日时在他脸上抹奶油,开开他的玩笑。”
其实余光中对女 儿的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多少也承袭了他和父亲的关系。
在《日不落家》一文中,他说
对女儿的关爱与思念,往往靠电话线来传递。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如果是爸爸接的,他总是问‘你们那里 天气怎样’?
要不就是‘你们校长如何如何’。奇怪了,他为什么不问问我的一些私事呢
?”
佩珊不解。
“他没办法跟人靠得太近,”
珊珊说,
“他所有的感情都放在文章里,神游
想像的天地,很少跟我们闲
话家常。家人在一起,他也总喜欢谈文论艺。”
长女珊珊在堪萨斯大学修完艺术史后,久住纽约,已是一对儿女的妈妈;次 p>
女幼珊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拿到博士学位,
返回中山大学,
留 在父母身边;
三女
佩珊是营销学博士,
返台后应聘在东海 大学授课;
幺女季珊留法五年,
学广告设
计,常住温哥华
。
四个女儿没有一个继承父亲创作的衣钵。
对余家的女 儿来说,
有一位文豪爸
爸,压力自然十分沉重。潜意识里避开文学之途,
该是很自然的发展。
“我们再
怎么写也写不过爸爸了,所以干脆不写。”
这是幼珊的理由。
话题:亲情,教育,父母的影响
余光中逝世: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12<
/p>
月
14
日,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逝世,享年
8 9
岁。就在一个月前,他
还在台湾中山大学提前庆祝
90
大寿,看起来精神还不错。
余光中: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回望他的一生,平淡中闪耀着深沉的光。
绕不过的乡愁
1928
年,余 光中出生在南京,因母亲为江苏人,故常以江南人自称。战时在四
川上学,感情上亦自觉
为蜀人。又因生在重阳节,自称是“茱萸的孩子”。
漂泊,是余光中一生的关键词。
小时候在南京
,也跟着父母回过福建、江苏,经常往来于杭州。
1938
年,因为
抗日战争,妈妈把他用扁担挑在肩上,一路逃亡到常州、重庆。
“童年的天空啊,看不见风筝,看到的是轰炸机。”数次逃亡,后来他称那是一
段“
蒲公英的岁月”。
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
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
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
——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20
岁发表了第一部诗集。
1
971
年,多年没回大陆,一首《乡愁》,
20
分钟,便一挥而就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节选
别人都说他才思敏捷
,他却说倒也不是。“虽然花了
20
分钟就写好,可是这个
感情在我心中已经酝酿
20
年了。根很深,长出叶子来很快。”
余光中: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2011<
/p>
年,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的
CEO
才华烨在活动中与先生偶遇,他亲 笔题写
“天涯海角,莫非地理”,为杂志的
60
周年祝贺 。
他在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亦写道,“‘大陆是母亲,台湾
是妻子,香
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与文共存的一生
他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
分别对应祖国、异国、台湾。
从思念台湾到思
念祖国,到思念整个中国文化,归根结底还是对汉字的热爱。
酒入豪肠
听风者-
遐想-
manhua-
教育实习总结-
破茧成蝶-
沟通的重要性-
发现-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阅读与训练附答案{作文类}
下一篇:短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