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红作文高中
【篇
一:萧红
(
高考素材
)
】
才女萧红魏微
(
著名作家
)
(一)
“
女文青
”
的悲哀
萧红是典型的
“
女文青
”
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
离家出走,这一走
便再没回头
———
中间辗转回去过一次,和未婚
夫住在哈
尔滨的东兴顺旅馆,后来怀孕,未婚夫出逃,引出著名的
“
萧军救美 p>
”
一段。
这一段 堪比小说情节,然而萧红自己断不肯这样写,也写不出,因
为她是散文化的笔法,她最好
的文字几乎都是非虚构的,是那些关
于她童年的记述。
很多年后,也就是
1940
年,她离家 出走已经有十年了,这十年,
她几乎是马不停蹄的,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大半个中
国她都
走过了
———
这大概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离开家 乡,到外面看看
去!萧红的出走是为逃婚,然而即便不为逃婚,她大概也会找其他
的理由逃出去的,小小的呼兰县城藏不下她,不是因为她要写作,
立志
当个作家,而是她身上有太多活泛的、不安定的因素。
p>
萧红是典型的
“
女文青
”
的性格,历朝 历代的
“
女文青
”
大多如此:爱
< br>折腾,不愿守本分。这是一般文艺女性的通病
———
或许是所有人
的通病,
———
那些有才华的去折腾文艺,没才华的去折腾异性,
世间人莫不如此吧?也有一些人,是连带文艺、异性一块折腾的,
并且都弄出了很大动静的,大概算得上是人间极品了:非有巨大生
命能量的人不能为,
譬如毕加索,譬如拜伦。也有不折腾的,像张
爱玲,我想,这是因为她有自知,太过冷静
;就生命力而言,张爱
玲是弱了些,远不及她的才华,幸好她那时还很年轻,是能够凝神
、
聚气写几篇漂亮文章的,再晚一些,恐怕就真来不及了。我能够想
象,她住在上海的那间公寓里,不拘是书桌旁,还是阳台上,整个
身心都打开了,每
个毛孔都在呼吸,感觉、听觉、味觉、嗅觉、自
己、世界全连成一片了
… …
即便没有胡兰成,这样的写作怕也不会
持续太久,她是整个把自己搭进
去写了,两年已是极限了。
我曾经比较过张 爱玲和萧红
———
很多人都愿意把她们作比较
——
—
其实这两人毫无共同点,除了都姓张,都写得好,都活得惨。
—
——
可是写到末一句,我突然有点怀疑,什么叫惨呢?也许是,并
不是因为她们写得好才活得惨,而是因为写得好,读者
“
发现
”
了她
们的惨。就譬如萧红,倘若有幸如冰心,去过那样一种安逸
人生
—
——
究竟冰心是否安逸,外人又怎知道?不过是猜 测罢了
———
她
还能写出那样的文字吗?即便写出来了,
好是好的,读者还会那样
念记吗?
想来这是一切文艺女性的悲哀,
“
人文不分
” p>
是她们普遍的归宿,但
凡以才华显世的,经历立刻被翻出来,翻尸倒骨尽挑恼
人的部分来
说,像费雯丽疯了,克洛岱尔也疯了,伍尔芙投河自尽,普拉斯开
煤气自尽,邓肯风流且死于非命,奥斯丁终生未嫁,嘉宝隐居又是
同性恋<
/p>
……
总之,一个个都很传奇,而且下场很惨。究竟未知是才
华带来了噩运,还是噩运使才华得以名世?也许才华之于女性,本
身就是一个传奇、一个
魔咒吧?也许中国古话里的
“
女子无才便是
德
,竟是有些道理的吧?
(二)
“
两萧
”
的幸福时光
萧军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扮演了他最喜欢、也最合适的 角
色
———
英雄救美
我曾经作过一个设想,就是,萧红能否活得稍稍像样一点?答案恐 p>
怕是否定的,原因并不在于那几个男人,而是她身上有一团火,她
是
自己把自己烧死了。一般说来,萧红的生命力是很旺盛的,远胜
于张爱玲,她若不是早逝
,恐怕会一场恋爱接着一场恋爱谈下去的,
每一场恋爱都很失望,消停一阵,欢天喜地又
谈下一场去了,差不
多她是靠直觉和本能行事的人,而不是靠头脑和理智。
她是十几岁的时候,家里给定的娃娃亲,后来祖父一死, 父亲逼她
成亲;逃,当然是要逃的,她是五四背景下的新女性,逃婚、叛逆、
追求个性,几乎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主流。先逃到北京,后来钱不
凑手,又
回去了;再逃,这一次未婚夫追出来了,萧红与他来到哈
尔滨,竟然同居了。为什么要同
居呢?不是白逃了吗?
未婚夫的兄长气不过 ,也许是面子上挂不住,一怒之下解除了他们
的婚约,萧红的反应如何呢?她把夫家的哥
哥告了!这一年,萧红
差不多二十岁。
萧红的未婚夫叫汪恩甲,世人多指责他的负心和不担责任,我想实 p>
际情形也许并不是这样,汪只是个普通的青年,小县城里的富家子
弟
,大约也知书达理,汪虽软弱,却也仁厚,萧红再次逃婚的时候,
他追出来接济;同居期
间,萧红告了他的哥哥,汪会站在哪一边呢?
我想恁是谁都会选择哥哥。及至萧红怀孕,
他逃走了,他纵有万般不是,前提是,两人的感情坏了。
好了,现在萧军出现了,他就如天神一般,在松花江决堤的那个夏 p>
天,满城的汪洋啊,萧红被困于东兴顺旅馆,饿,挺着大肚皮,交
不
起旅馆费,老板急吼吼想把她卖去当妓女
……
这时萧军现身了,
< br>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扮演了他最喜欢、也最合适的角色
—
——
英雄救美;可是萧军也没钱,因此,他像变戏法似的,也不知
从哪儿
弄来一叶小舟,搁于她的窗前,再系一根绳子把她从窗口吊
下来
…… p>
这一幕,简直像电影里的桥段。
萧红的一生,实际上比她的文字要丰富多彩,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戏
剧性,跟假的似的;也
许那是乱世,人生人性的广阔翻飞,都不是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能设想的。
萧红漂泊的一生就这样开始了,她再没想到,她这一漂就 是十年,
好像漂成了习惯,再也不能停止,一直到她的死。可是,我们也不
能因此就认定,她这十年一味总是凄风苦雨,恰恰相反,她这十年,
生命真正
在放光彩。
起先,她跟在萧军身后,我能想 象她那双不大的单眼皮的眼睛,鼓
鼓的小圆脸,一路走着,跳着,看着,指点着,叽叽喳
喳像个小麻
雀似的。这是两萧的好时光,以至他们到了青岛,穷得去变卖家具
的时候,我仍认为这是他们的好时光。此时,两萧开始真正意义上
的写作了
,在青岛,写《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萧红最有意
思的一点是,她很容易就受了别
人的影响,却又能把自己的天性保
持得很完好。现在,萧军是个青年作家,比较
“
左倾
”
,身边的朋友
也多是些进
步青年
……
于是萧红便写了《生死场》,
———
可 能是
一群人聊出来的主题,跟萧红说:
“
这个合适你,你 来写吧。
”
于是
萧红琢磨一下,便开始写了。这并不是她
擅长的题材,她这时候,
也没找到自己的题材,不过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什么都试着写
写,
写的时候,脑子里可能还想着时代、战争、革命什么的,这样一些
< br>大词汇,一时弄得她很茫然
……
可是她一旦想到自己的小城,小街,
街坊邻居,她就又活了。
写得不错,因为鲁迅的推介一炮打响,成名了。然而我以为,《生
死场》并不能算作萧红
的代表作,只是她在通向代表作的路途中必
经的一座桥。
(三)与鲁迅
“
什么都没发生
”
的爱
三个人,静静 地站了一两秒,许广平很窘,萧红安静下来了,鲁迅
呢,他把眼皮子往下一放
1934
的冬天,萧红二十三岁了。两萧启程去上海正 式拜见鲁迅,这
是。在上海,萧红焕发了更大的活力,遗憾的是,和萧军的关系变
冷了,很多人都认为是和鲁迅有关,我也这么认为,
———
几乎 一
定是的!未必真的发生什么;也许是什么都发生了,
“
只是在心里
”
。
问:
“
为什么笑呢?
”
她说:
“
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
我想萧红最可贵的一点是,她至死都保持了她少女的天性,她的淳
朴和自然,她投向万物时如初生儿一般新鲜而好奇的那一瞥
……
两萧在上海待了不到两年,这也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两 年。对于两萧
来说,鲁迅差不多是半人半神式的、父亲一样的存在,所不同的是,
萧红还是个女人,况且又那么年轻
……
起先,他们住在法租界, 离
鲁迅家很远,为了方便见面,他们就把房子换到鲁迅家附近了。
两萧常结伴来看鲁迅,每天都来
……
后来,就是萧红一个人来了。
萧红来到鲁 迅的书房里,鲁迅也只是平常地问一句:
“
来啦?
”
萧红
说:
“
来啦!
”
< br>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萧红便和许先生一起做饭,包饺子,包韭 菜合
子
……
两个女人一起闲话,许广平告诉她她从前的往 事,她在女师
大念书,怎么做家庭教师
……
两个女人之间 ,大概是什么都知道了,
但什么都不能说。
萧军开始打萧红,
———
当然了,这并 不是第一次了,他是从青岛
一路打过来的,越打越顺手,一直打到他们分手。萧军打她总
有太
多的理由,其中一个理由据说是他外面有了女人,却又不跟萧红分
< br>手,大概他以为,他对她负有救世主一般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从哈
尔滨的汪洋里的
一条船开始的,从此这个责任就深种在他们心里,
一直到萧红将死,她还在念叨她的早已
娶妻生子的萧三郎,几乎是,
在她生命的每一个困苦关头,她都会想起他,想起自己被解
救者的
角色。
———
萧军在上海的打她,也许另添了一个 理由,但是这个
理由他是绝不会说的,也许他心里就不愿意承认。我想象这一幕,
真是难受得很,后来鲁迅逝世,萧军参与了丧事的全过程,行弟子
礼,
他是走在第一个的。
情况就是这样吧,每天萧红都要去鲁迅家
,常常一待就是一天;萧
军知道她去哪儿,又不能阻止的,实在是,他已经阻止不了她了
。
她心情好的时候,比如穿了一件新的红上衣,一家人都没注意到,
她忍不住了,咚咚咚跑上二楼,问鲁迅:
“
我这衣裳好不好看?
”
鲁迅就会放下工作,打量她一眼,老实 地作出评价:
“
不大好看。
”
隔了一会儿,他又告诉她不好看的理由,比如红的不能配紫的,也 p>
不能配咖啡色的;绿的也不能配紫的;又说到她的靴子
……
这 是我
们目前所能知道的两人独处的唯一的场景,然而也只是说说衣服,
< br>鞋子,搭配。
———
是啊,还能说什么呢?什么都在这里了。说了
一会,萧红看时间差不多了,大概又咚咚咚地跑下楼去了,第一,
她不能
耽搁先生的工作,第二,她得顾忌许广平的感受
———
如果
这个家她还想每天出入的话。
站在萧红的角度,以她那自由奔放的天性,这段时间她是很压抑的。
又有一次,她要出门赴约,许广平替她打扮,找来各种颜色的绸条 p>
用来装饰她的头发,其中一根红绸条,扮得萧红似乎不是很好看,
鲁
迅生气了,大声地对许广平说:
“
不要那样装她
……”
< p>这一幕真是
意味深长,在那不知是春天还是冬天的房间里,三个人,静静地站
了一两秒,有什么东西似乎昭然若揭了,许广平很窘,萧红安静下
来了
,鲁迅呢,他把眼皮子往下一放
……
然而也就这一两秒,这艰
难、隐涩、沉重的一两秒过去就好了,过去了,又是什么都没发生
了。
后来,萧红便离开了,她去了日本,这是
1936
年夏天的事。她为
什么要离开呢?据说是
“ p>
养病
”
,又有说是
“
精神上的苦闷 p>
”
,她走的
时候,鲁迅正在生病,她走了三个月以后,鲁迅就
去世了。
这三个月中间,她跟鲁迅没有任何 联系;萧军也觉得蹊跷,很多年
后,他跟牛汉说,
“
他们 没有任何联系
……”
他似乎是欲言又止的。
这之前发生什么了吗?
然而这些不说了,再不会有人知道了。
鲁迅死了两个月以后,萧红回到了上海,先去万国公墓祭拜;这是 p>
1937
年
1
月,半年以后,中日战争爆发。
(四)
“
两 萧
”
分手
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和端木蕻良举行了婚礼
这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两萧都曾做过努力,从上海到武汉,到山
西,到
西安
……
然而终不行了,他们是在西安正式分手的。这时,
萧红已有孕在身。可这时,她和端木已互通情款了,我猜想。他们
刚认识半年,这半年
来,端木一直陪伴身边,
———
当然不只他们
两个,还有
萧军,还有一群人,俗称
“
东北作家群
”
的,他们 是从武
汉一路辗转来到西安的。
<
/p>
在西安稍作停留,萧红就又回到了武汉,不久,她怀着萧军的孩子,
和端木
举行了婚礼,这已是
1938
年
5
月了。据载,萧 红对这次结婚
是很平静的,在婚礼上,主持人让她发表感想,她说,她没有别的
希求,只想过安定的生活。
———
然而对萧红来说,安定是何其艰
难的一件事,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先不说那个乱世,兵荒马乱的,
一颗炸弹没准就家破人亡了;单说她的性格,即便在和平年代,她
是难能有一颗安定的
心的。
她是走在路上想家的、一俟回了家又 想上路的那种人,一句话,她
是
“
生活在别处
< p>”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安定、幸福都是一些抽
象的词汇,是他
们赴汤蹈火、飞蛾扑火、怎么求都求不来的词汇,
慢慢的,它就变成了哲学的词汇。
p>
两萧的分手,朋友圈里多有替他们惋惜的,然而 对于萧红来说,我
想这也是她性格的一个必然。第一,她跟萧军已经坏了,是再怎么
p>
强求也不行了。第二,她在生活上总有点稀里糊涂的,随意性很大,
或有偶尔列个计划什么的,一二三四贴在墙上,执行不了几天就忘
了的;就像一盆水泼出
去,任由它自己流,她不过是遇上谁就是谁,
遇上萧军是萧军,遇上端木是端木了。
p>
———
后来她又遇上了骆宾
基,生命的最后一截,就是这个年
轻人陪她度过的。
(五)
端木蕻良的祭奠
萧红死了以 后,端木蕻良做到了二十年不娶,每年清明都去她的坟
头祭奠;后来有了妻子,便跟妻子
一块祭奠;香港去不得了,他来
广州祭奠
世人对端木蕻良多有指责
———
自然了 ,两次生死关头他都丢下萧
红,一个人独自逃命去了。一次是武汉大轰炸,萧红一个人腆
着大
肚子,混迹于逃难的人群里,从武汉到汉口,到重庆,到江津
……< /p>
惨是很惨的。另一次是在香港,她快要死了,身边是日本人
p>
的炸弹、飞机轰鸣、满城人都在逃难
……
她亲爱的丈夫又不知 哪儿
去了。
然而我 想情形也许并不那么简单(后来白朗等人也证实了这一点),
端木就性情而言,是更能懂
得女性,与她们的内心发生共鸣的,他
对于萧红的懂得和体谅,自始至终都没有一点改变
。他是萧红在世
的时候,少数几个看出她才华的人之一,
———
另一个据听说是胡
风。这一点对萧红来说太重要了,我猜她在写作上可能没那么自
信,
尤其跟萧军一起的时候。
-
-
-
-
-
-
-
-
-
上一篇:高中生我的母亲作文
下一篇:高中人物描写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