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
˙
多大点事儿
一、什么是作文
作文是我们通常说得写文章,
作文就是写文章,
也就是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
所看到的、
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也可以说用文字来画画。
一篇文章是由字、
词、句、标点、段、篇组成的。文章中字、词、句、标点、
段、
篇任何一 个部分出现毛病,
都不是好文章。
写好文章就是要正确地运用每一
个字、词、句、标点,并分好段,组成篇才是一篇好文章。
小
学生作文的基本文体通常分成六大类: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想象、
应用文。各类文
体写作基本要求:
1
、写人:要写“真实”
< p>,讲“真话”,育“真人”
。可以自由选材与立意,要
写出人物的个性与特点,写得人物要神气活现。
2
、 写事:写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与结果。写清楚社
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按事情发生过程写清楚。
3
、写景:写景文章要写清 对象的主要特征、形状、颜色、声音、动态、静
态等特征。写景一定要表达感情,要注意
描写对象顺序、层次、重点、景物间关
系。
4
、状物:状物分为动物、植物、静物三类。状物文章要注意观察,观察要
细致,状物文章必须按一定顺序、层次写清楚。
5
、……
二、
关
于
作
文
教
学
一、怎样上好作文课
按照数学课那样上课
数学课型常常是这样的
:
1
讲解例子。
2
课堂练习。
3< /p>
作业巩固。
4
知识复习。
这几个环节就是<
/p>
完成一个教学目标
。
作文课也可以(应该
)这样上,给每节课定一个教(学)目标:如怎样写通
顺?怎样写具体等,
甚至还可以细化一点,
如怎样描写人物外貌,
怎样描写人物
心情,
怎样描写人物动作等等。
也就是一节课设置一个能力训练点,
力争一课一
得,得得相连,最终形成能力体系。
为什么一节课只设置一个能力训练的点呢
?
因
为学生学习语言,
是通过学习分析他人的言语作品也就是课文,
发现语言
表达的规律,
继而运用这些语言规律,
使用积累的语言,
学会口语表达和书面表
达。也就是学习语言规则,使用语言规则。这是一个语文学
习的
全过程
。教师指
导学生语文学习,要有
过程意识
。凡是教得好的,一节课只教一个规则,一课一
得,得得相互
联系,最终形成一个能力体系。如果什么都想教,最终什么都教不
好。
当然,阅读课也可以这样上。
二、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提笔忘记,下笔无言。
2
、词不达意,跑冒偏题。
3
、死板僵硬,毫无活力。
4
、形散意乱,牵强立意。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1
、对称结构法。
2
、六根六尘法。
四、习作教学四点经验
1
、教 师对作文畏惧或喜爱,直接影响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2
、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其作文的积极性;
3
、作文课要关注学情、注重实效,探索写作的规律性;
4
、注意作文训练量与强度的合理性,以免挫伤学生积极性。
< p>
五、作文批改方法
:组内评改、小组商议、定评语等级并署名、写 评改总结、推
选范文、各组代表总结发言及作者本人朗读范文、讨论、老师总结发言。<
/p>
六、破解作文教学“三难”的五大利器。
1
、
关于群文阅读。
除了从社会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 素材外,
还可以从大量
阅读中获得写作素材和写作灵感。
为此,
大量阅读、
群文阅读能较好地解决学生
生活面狭窄
、素材困乏的窘境;
2
、
关于读写结合 。
读写结合能循序渐进地培训学生的习作习惯、
有效提升学
生的写作能力,
解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对课文、
课外读物 进行续写、
补写、
仿写、扩写、缩写等不失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发挥
学生创作性的好方法;
3
、关于教给学生方法。(
1
)让学生用眼、耳、鼻、舍、身体验生活、观察
世界、快乐
作文;
(
2
)让学生动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情写作;(
3
)让学生充
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夸张等一系列修辞
手法精美写作;(
4
)告诉
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首尾呼应、
抑扬交错等一系列写作手法
精致写作。
教给学生这样的方法,
可有效破解学生下笔无言、
< p>为作文头痛的问题;
4
、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作 文指导课,以遵循“数个美文片段(包括班上学
生优秀习作)引路,学生探寻写作规律,
当堂作文,教师点评”四个环节为宜,
体现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的教学思 想,
否则,
学生很难掌握空洞模糊的写作技巧,
导致作文
指导课的失败;
5
、关于系统评改。建立作文评分规则 。包括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错别字的
多少,句子、段落是否通顺、生动、有文采,运用
了哪些修辞手法,是否偏题等
等;
作文评改:
(
1
)
学生根据作文评分规则评分。
分为小组互评互改,
班委
(或
各小组长、班委成员)分组评改;(
2
)老师评改;(
3
)全班典型评改(老师和
全班学生一起参与),课上评最优、最差作文各一篇,略评中等作文一篇;
3
、
好作文各种层次、级别的展示,让优生体验成功;进步作文展示,让后进生体验
成功。
七、教学习作时,应当让学生明白以下几个问
题(也就是习作的方法问题)
:
1
、为什么写这个题目?(立意)
思考:其目的性、意义性。要求立意要高。
2
、怎样去写(完成)这个作文。
(安排结构)
段落层次,
对称结构最理想
3
、如何写好这个作文
细致观
察:
“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山川湖海整个大自然都
是活
书,值得认真读。
”
只有认真观察无穷的世界,
认识奇妙精彩的自然,
才能体味丰富多彩的生活:
建构起高尚的
品质,享受生命的快乐。
例如:高大的梧桐树
学校操场边有棵高大的梧桐树。
春天,发出了嫩绿枝芽……
夏天,枝繁叶茂,为同学们遮挡烈日。
秋天,枯叶飘零。
冬天,寒风呼啸,冰雪吹打其身,独自承担。
梧桐树你是孩子们的好伙伴,时刻陪伴我们。
梧桐树为了装点校园,你总是把美留给人间;总是把欢乐献给孩子们。
为了你的使命,你总是忍受着痛苦,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三、关
于
阅
读
与
写作
一、立足课文,读写共生
1
、什么是立足课文
读写共生?
立足课文,读写共生,指以阅读课文(包括
非连续性文本),从文章的内容
出发,使阅读、写作、思维三者融为一体,以读促写,以
写促读,达到读和写相
互激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和谐共生的目标。而读写结合,只
是读写共生的
初级阶段。
2
、怎样立足课文
读写共生?选好共生 原点,立足课文,读写共生的基础。
共生原点的设置
:
也 就是一节课设置一个能力训练的共生原点,一课一得,得得
相连,形成能力体系。
3
、为什么一节课只设置一个能力训练的共生原点
? < /p>
学生在学校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
是通过学习分析他人的言语作品也就是课
文,发现教材中语言表达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语言规律,使用积累的语言,学
会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
也就是学习语言规则,
使用语言规则。< /p>
这是一个语文学
习的全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语文学习,要有过程意识。凡是
教得好的,一节课只
教一个规则,一课一得,得得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一个能力体系。什
么都想教,
最终什么都教不好。
教材编写按照
“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
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每一课
。都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5
、选好共生原点,读写共生的基础
< br>共生原点是课文理解与课文表达形式、
课文主题思想的结合点,
也就是理解
和表达的结合点。
二、生动感人的故事性写作
一篇作文要有思想
性,
首先要有故事性。
从苹果到苹果的故事,
这是本质的
提升。写苹果写出苹果的故事,是思想性深入的一个方法。单纯地写苹果,虽然
< br>生动,而苹果的故事,却更加感人。没有故事,感人就不存在。
写苹果,
不是单纯地写苹果的样子,
还要写出苹果的故事,
这样的 苹果才有
内容。
作文的立意从哪里来?作文的思想性从哪里来?从故事中 来。
从某种意义
上讲,
立意是一个空的东西,
< p>思想性也是一个空的东西,唯有故事性才是一个真
实的东西。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背影》,没有单纯地从父亲的样 貌来写。如果这样写,
没有多少样貌可以描写,
但是因为有了故事性—— 从祖母去世到父亲犹豫是不是
要送“我”,
再到与车夫砍价,
< p>再到到了火车站为“我”买水果,这样一系列的
故事来写父亲。
因为有了这样的故事性,所以才有了思想性、情感性,以及立意。所以我们
就孩子们写作文而言,
不要抽象地要求思想性、
情感性与 立意,
要从故事性中去
挖掘。有了故事性,就有了思想性,也就有了立意
。
四、关
于
作
文
辅
导
许多老师在辅导学生作文
时,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文?而直接进入了怎样写作文?这样就自
然而然的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所以,
教
师要给学生讲明白
写作的目的是要表达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然后
再告诉他怎样写的方法。
习作总的归纳起来可能也就是“四大点”。
一、审清题意,自主命题。即要看懂题目的意思和要求。
第一,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对象。
第二,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范围。这其中包括:时间 范围,地点范围,内容
范围,数量范围。
第三,
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重点。
重点是指题目 中表示思想意义或思想感情
的关键词。
二、定好中心。
第一、中心要有意义的健康的。
第二、中心要集中。
第三、中心要新颖。
三、认真选材。
第 一、
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与中心有关的就选取,
与中心无关的就 不采用。
(准)
第二、要选择真实的熟悉的有意义的材料,使别人读了能受教育或有收获。
(真)
第三、
要力求新颖 ,
吸引人,
避免一个模式。
但也不能为
“奇巧
“凭空编造。
(新)
四、提纲撰写。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所选材料精心组织、
合理安排先写什么,
后写什 么?哪些
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结尾和过渡、照应?这些都要认真构思,进行整体
设计,这也就是布局谋篇。
然而,我们都知道,如果仅以此“四大点”进行作文复习指导,是绝不会有
可喜的收获的。
甚至可能会在无形中挫伤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以至造成
“事倍功
半”、
“劳而无获”的可怜后果。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 的时间里进行卓有成效
的作文复习呢?对此,我谈几点粗浅意见,敬请指正!
一、整体把握,增强计划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复习时,
以 下问题首先必须心中有数:
《课程标准》
是怎样要求的,教材是怎样安排
的,学生的水平怎样,哪些地方还有待解决,复
习时间如何分配等等。
教 师要在复习之前,
立足作文复习的总体要求,
制订一个
较
好的计划。
1
、整 体把握。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写作
目的:
“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它也指出:第三学段注重培养
创新精神,鼓
励自由表达,强调习作的个性化,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比
如“有意识地丰富自己
地见闻,珍视个人地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独特
感受”
即鼓励学生想人所未想,
言人所未言——培养学生地创新意识。
在过程和< /p>
方法方面,
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了重视修改地要求;
在知识 和能力方面,
课程标
准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在作文
条理性方面提出了“能根据
习作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的要求。
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落实“感情真实”的要求,要力 戒目前习作中普遍存在
的“假情”、“矫情”。“真情”表现的不仅是文品,更是人品;
要提倡学生自
主拟题,少写或不写命题作文。
作文训练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记叙文,包括写人、叙事、科学小实验;。
2
、突出重点。整体把握,但切忌平 均用力。首先,作文复习要突出重点。
如命题作文中的“审题、选材、构思”训练;材料
作文中的“围绕中心,重点发
散”训练;看图作文中的“观察”训练;应用文中的“格式
”训练等。抓住这些
重点复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对薄弱环节下功夫,
比如记叙文中的
叙事、状物,重在求“序”,
即按一定顺序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物体的形状、作
用叙述清楚;写人、写景,重在求“异
”,即抓住特点,写出该人物、景物与其
他人物、景物的不同之处。
3
、有计划性。一是作文复习的时间 安排要有计划性。作文复习的时间是有
限的,
必须根据复习总体目标及学 生作文能力的状况合理安排。
如记叙文与应用
文的复习时间安排,
前者要多一些,
后者可少一些;
再如作文复习的单项训练与
综合训练要具有恰当的时间比例。
二是作文复习的内容安排要有计划性。
可先安
排单项复习,
然后再相对集中地进行综合能力的复习训练。
三是每节课的作文复
习要有计划性。每节课复习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怎样
复习?
二、一题多变,训练多用文。
一题多变,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从一个基本作文题,变出多个相类似的题目。
下
面我们就一起来试试。
如《好
--------
》习作训练题,要求用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写一个人,写出
人物优秀品质。
试问,
你还能找出多少相类似的题目?细细回忆一 下,
你会发现
在五、
六年级的习作训练中有好几个题目都 是类似的。
比如
《我熟悉的人》
、
《我
< p>敬佩的人》、《我的好
-------
》等。
写事的可以吗?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题是
《暑假中的一件事》
,
要求
写清楚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注意语句通顺。在五、六年级的习作训练中有
好几个题目都是与其类似的
,如《这件事
-------
》、《一件难忘的事》、《童
年趣事》等。一起来看看往年毕业考的作文题。
91
年《一个
- -----
的晚上》,
92
年《我学会了
------
》,
93
年以《在老师家里》为题续写,
< p>94年给亲友写一
封信,告诉对方一件事,
95
年《
-------
进步了》,
97
年 《想起这件事,我真
-------
》,
98
< p>年写一篇体现情谊的作文,99
年《我给全家带来欢乐》,
0 0
年
《我长大了》……其中奥妙留待大家细细体会。当然新课标强调的是
语文素养,
实行的是更多元、更生活。
五、关
于
写
作
方
法
一、写作技巧揭秘
1
、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
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名子:
“
XX
可漂亮了,
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
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
有一个高高的鼻子,
还
有一张樱桃小嘴。”
如果你
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
多。写上段文字
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
XX
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
< br>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
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
乌黑乌黑葡萄一般。
高高的鼻子,
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
不是读起来舒
服多了?
2
、写说不出现“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
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
动作和神态,通
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
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
会仅干巴巴的地写“某某说”。
3
、写想不出现“想”
遇到描 写心理活动时,
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孩子们写滥:
“我脑子里跳出两个
小人,
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
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 用的就是
“我心想”。如某学生写:
“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 的。我心想:天
哪!这该怎么办呢?”
按照
“写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如何?“ 数学老师
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
“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 更简洁精练?别
忘了提醒孩子要给心理描写加上适当感叹词。
4
、就是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
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
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
时,
文章细节就没了,
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 。
什么
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
用滥的成语还
是少出现为妙。
如,写春天别用
“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
漾起了圈圈涟漪,
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
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
任风抚过我的
< p>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
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5
、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想一想。
看过无数学生习作,
蒋老师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
“很,< /p>
非常”
,
请家长提醒孩子,
遇到要写这几个 字时不要轻易下笔,
停下来想一想,
是不是非
要出现这个
字眼?
比如写热,
别出现
“很热”
两个字,
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
骄阳似 火,
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6
、环境里面有“真”“情”
五六年级孩子都要学习环境描写。如有的孩子会写:“早上天气 还挺好的,
放学回家时,
却哗哗下起雨来。
雨珠在下,< /p>
泪珠在滴,
老天也好像在为我哭泣。
”
能用
环境衬托自己的心情,
首先要表扬。
但是很多孩子只要一写环境,
肯定就是
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歌唱、小雨哭泣,成了套路,难道世界上只有小草、
小鸟、小花吗?为什么不能写身边更真实的东西呢?云、雾、桌子,哪怕是电线
杆都可以写,
这个技巧是提醒孩子不仅要让人活在环境里,
还要让 人活在真实的
-
-
-
-
-
-
-
-
-
上一篇:小学作文专题讲座
下一篇:2020年听教师讲座心得体会9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