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
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
写成诗歌)<
/p>
。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
你必须穿越这片沙
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
2014
上海高 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
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
空间,灵活、开放。题目与前年“心灵的微光”、
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
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
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当下
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
相近,让学生有
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
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
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这
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
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
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
现的,自由与不自
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
很容易
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
p>
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不快等等。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
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
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我们可以
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
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只是,“自由”这
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
比较容易写
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
从
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学生考察这个
材料的思路应该是
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
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
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包括
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
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
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
比较容易联想到卢梭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可以联想到法律。自由和民主不是百无禁忌,必须在规则下有序进行。
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度过人生的道路和方式,但我们也必须经历 生老
病死。
【趋势分析】
【
2011
年上海高考】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
“一切都不会过去。
”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
目,写
一篇文章。
【
2012
年上海高考】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
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
2013
年上海高考】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
的事
。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
2014
年上海高考】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
漠,
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综合前几年的题目来看 ,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均为思辨类作文。且
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考生们不仅要联系
自身反观当下,似乎还需要对一些
哲理有一定的体会和思考。
上海作文以
09
年为一个标志性转折。那年是说郑板桥的事例,结 果造成一
定审题的障碍,考生感觉困难重重。因此
10
年 作文是一个反弹,是这几年来最
简单的一个材料。材料中的两个事例的指向性是同一的,
考生无需考察两个事
例的区别,所谓两个事例,就是一个事例,不过,命题者是把发展观
放到全球
视野下进行考察而已。
11
年的作文,就有了一 定变化,他的思辨性变强了,给
出了两个意思相反的句子,要求学生深入思考。
而
12
年的作文题,可 以说是真正成熟的上海作文,其地域特色、思辨
特色、清新风格就此形成。微光,需要进
行思辨考虑,需要考生由自己及别人、
由内而外的进行思考,不仅要考虑到自己,还要考
虑到别人。材料中隐含的条
件也比较多,比如放弃自己身上微光的原因是“只因为这是自
己的东西”,这
个是我们写作时要必须考虑进去的。也就是说,材料在开放之外,内含的
限定
性条件增多。那么
13
年的作文是这个延续,体现的 就是这个思路,重要的事情
以及更重要的事情,进行思辨思考,结合自身以及社会。所以
,上海作文的稳
定就在这两年体现的特别明显:自我与社会联系,思辨性突出,观察自我
以及
思考社会,我对自己的关注就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注,我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
还是社会的一员。
题材贴近生 活,关注社会是上海高考作文坚持的命题思想。所以学生要
善于由“内”而“外”,以自
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口,以对身
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
维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因此,明年作文,我们可以预计上海依然会延续这个
成熟的作文命题风格,这
也是新一届高三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
绝对的沙漠,相对的自由(
1
)
掬一捧灼人的黄沙,踏一方炙热的天地,生命中的瀚 海阑干,便如此清晰
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无路可退,唯有穿越过去。而此时,
一切便如
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式”中所写的,我们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
/p>
方式而自由,却也因为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而不自由。
卢梭有言
:
人生而自 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我们面对的,是绝对的边
城荒漠、苦难挫折,我们拥有的,
是相对的自由幸福、平等宁和。从这个意义
上看,对渺小的人类而言,似乎一切的努力,
终将尽付东流;一切的美好,也
会难以为继,只剩下永恒的苦难在短暂的人世中穿透着摄
人心魄的回音。
然而,作为一株< /p>
会思考的苇草
,作为一个至少还享有选择如何穿越沙 漠
的自由与权力的个体,我不相信,不相信沙海面前的我们终将会在对自己”不
敢从心所欲”的不信任中停下脚步,拒绝抗争;不相信巴尔扎克那“我粉碎一
切障碍”的决心不足以令所谓“绝对”的沙漠有所动摇,更不相信小小的考验
与劫难
便会让所有人都成了经历牢狱之灾后的王尔德,让曾经“除了才华,我
一无所有”的豪迈
在颓废中消失殆尽。诚然,我们不能使绝对存在的人生沙漠
凭空消失或易位,但至少,我
们可以将相对的自由紧握在手,将真正的责任担
负在肩,戴镣铐而舞,最困难,却也最美
妙;履沙漠而行,最艰辛,却也最自
由。
不可否认,“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听上去是在自
欺欺人。早已因大漠风沙而口干舌燥,焦头烂额的人生旅行者怎么会因为可以
< br>在未知中探寻前程、享受不同程度的沙石侵袭而欣然坦然?但事实正是如此。
当苦
难与磨砺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直面甚至是笑面它们往往比一味地逃避来
得更有气度与力
量,也就更有可能指引我们达到因心灵的释然洒脱而自由的境
界。大漠之中,或许我们会
同鸠摩罗什一样,凉州观日,竟成晨昏莫辨,望朱
成紫,可我们亦能坦然于世:我们的目
光,是向上的;态度,是昂扬的;心境,
是高人一等的,如此,夫复何求?
人,活着,总不可能一路走在安逸之中,没有瀚 海阑干作伴,没有堂皇凋
零作叹,总会遇见的,是绝对的沙漠;我们,走着,终究是要寻
求心灵的自由,
扫除飞沙走石连天,涤荡浓云薄雾在胸,定会拥抱的,是相对的自由。<
/p>
尽情舞蹈,纵使身着镣铐(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