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篇一:
2014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
2014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
【作文题目】
<
/p>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 ,所以你是
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
2014
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
“
海派
”< /p>
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
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
。题目与前年
“
心
灵的微光
”
< p>、去年的“
重要的、不重要的
”
一致,都注重 对学生结合关
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
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 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
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
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
从审题角度来 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
词。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
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
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
择道路的
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通读材料不难
提取出关键词
“
自由
”
,材料也很容易 想到
“
自由
”
和
“
不自由
”
的关系。
“
沙漠
”
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
不快等等。
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
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
“
选择 p>
”
,矛盾在于
“
选择
”
和
“
不能选择
”
。我们可以
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
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
“
自 由
”
在于自己能否作出
“
选择
”< /p>
。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 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只是,
“
自由
”
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
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
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
从写作内容分 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学生考
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
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
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
己,而
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
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
一篇大气之作
、深刻之作。
比较容易联想到卢梭的
“
人生而 自由,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可以联想到法律。自由和民主不是百无禁忌,必须在规则下有序进 p>
行。
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度过人生的道路和方式,但我们 也必须经
历生老病死。
【趋势分析】
【
2011
年上海高考】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
“
一切都会过去。
”
契诃夫小 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
“
一切都不会过
去。
”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 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
【
2012
年上海高考】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 p>
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
2013
年上海高考】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 p>
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
2014
年上海高考】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 p>
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p>
综合前几年的题目来看,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均为思辨类作文。
且在思想上
有一定的深度。考生们不仅要联系自身反观当下,似乎
还需要对一些哲理有一定的体会和
思考。
上海作文以
09
年为一个标
志性转折。那年是说郑板桥的事例,结果造成一定审题的障碍,考
生感觉困难
重重。因此
10
年作文是一个反弹,是这几年来最简单的
一个材料。材料中的两个事例的指向性是同一的,考生无需考察两
个事例的区别,所谓两
个事例,就是一个事例,不过,命题者是把
发展观放到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而已。
11
年的作文,就有了一定变
化,他的思辨性变强了,给出了两
个意思相反的句子,要求学生深
入思考。
而
12
年的作文题,可以说是真正成熟 的上海作文,其地域特色、思
辨特色、清新风格就此形成。微光,需要进行思辨考虑,需
要考生
由自己及别人、由内而外的进行思考,不仅要考虑到自己,还要考
虑到别人。材料中隐含的条件也比较多,比如放弃自己身上微光的
原因是
“
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
,这个是我们写作时要必须考 虑进
去的。也就是说,材料在开放之外,内含的限定性条件增多。那么
< br>13
年的作文是这个延续,体现的就是这个思路,重要的事情以及更
重要的事情,进行思辨思考,结合自身以及社会。所以,上海作文
的稳定就在这两年体
现的特别明显:自我与社会联系,思辨性突出,
观察自我以及思考社会,我对自己的关注
就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注,
我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还是社会的一员。
题材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是上海高考作文坚持的命题思想。所以 学
生要善于由
“
内
”
而< /p>
“
外
”
,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 /p>
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出
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因此,明年作文,我们可以预计上海依然会
延续这个成熟的作文命
题风格,这也是新一届高三作文备考的重点
所在。
绝对的沙漠,相对的自由(
1
)
掬一捧灼人的黄沙,踏一方炙热的天地,生命中的瀚海阑干,便如 p>
此清晰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无路可退,唯有穿越过去。
而
此时,一切便如卡夫卡在
“
自由意志三点式
”
中所 写的,我们因为
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却也因为必须穿越这片沙
漠而不自由。
卢梭有言< /p>
: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我们面对的,是绝
对的边城荒漠、苦难挫折,我们拥有的,是相对的自由幸福、平等
宁和。从这个意义上看
,对渺小的人类而言,似乎一切的努力,终
将尽付东流;一切的美好,也会难以为继,只
剩下永恒的苦难在短
暂的人世中穿透着摄人心魄的回音。
不可否认,
“
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 道路和方式而自由
”
听上去是
在自欺欺人。早已因大漠风
沙而口干舌燥,焦头烂额的人生旅行者
怎么会因为可以在未知中探寻前程、享受不同
p>
程度的沙石侵袭而欣然坦然?但事实正是如此。当苦难与磨砺已成
为人生的必修课,直面甚至是笑面它们往往比一味地逃避来得更有
气度与力量,也就更有可能指引我们达到因心灵的释然洒脱而自由
的境界。大漠之中,
或许我们会同鸠摩罗什一样,凉州观日,竟成
晨昏莫辨,望朱成紫,可我们亦能坦然于世
:我们的目光,是向上
的;态度,是昂扬的;心境,是高人一等的,如此,夫复何求?<
/p>
人,活着,总不可能一路走在安逸之中,没有 瀚海阑干作伴,没有
堂皇凋零作叹,总会遇见的,是绝对的沙漠;我们,走着,终究是<
/p>
要寻求心灵的自由,扫除飞沙走石连天,涤荡浓云薄雾在胸,定会
拥抱的,是相对的自由。
尽情舞蹈,纵使身着镣铐(
2
)
我们生下来就是要穿越沙漠的,作为所谓的
“
命运之注定
”
,我们足
踝上那层抹不去的黄沙便是
这一生注定要担负的镣铐,没有一个人
可以永远站在绿洲的浓荫中逃避,因为这黄沙之旅
便是人之一生。
或是烫人砂砾磨坏了足踵, 或是水袋空瘪,食粮断尽,或是漫漫沙
漠中无处可寻觅绿洲踪迹
…… p>
这千百种生之苦难,我们没有选择的
自由。正如罗蒙诺索夫无法拒绝在污泥中
摸打滚爬的童年,正如曼
德拉无法拒绝锌皮房里二十七年的逼仄,正如史铁生无法拒绝在
“
最
狂妄的年纪
”
遭遇病 魔,不幸也罢,不公也罢,这副镣铐是每个人都
无法拒绝的
“
< p>礼物”
。于是有的人因这被剥夺的自由而垂下了头颅:
海子把年轻的生命了却成了铁轨上一个潦草的惊叹号,王尔德把满
腹的才华埋葬在了无
望的牢狱之中,文森特淌血的残耳与绝望的枪
声让世人叹惋
……
他们把死亡与放弃当作了与命运决裂的方式,却
不知这等与镣铐拼个鱼死网破是何
等愚蠢软弱的选择
——
他们投身
的并非超脱沙漠的自由,
而是黑暗无边的束缚。于是又有人选择错
了
“
穿越沙漠< /p>
”
的方式:强权的压迫是高尔基痛恨又畏惧的
“
沙漠
”
,
古拉格集中营赤裸的现实如此残酷,却被蒙上纱幕涂
上粉脂
——
这
等求全自保的方式只会让
“
沙漠
”
吞噬心田,再无逃生的可能。诚然,
方式和道路的选择是我们的权力,但违背正义和心灵的步履又是何
等沉重?这样的人生
,又怎能舞出人生的风采,灵魂的高度?
“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卢梭的这句话的确铿锵,但
这并不妨碍我们
“
带着镣铐跳舞
”
,尽情舞出生命的绿洲。看啊!那
些负轭之人舞起来了!罗蒙诺索夫的全俄首所
大学,曼德拉的崭新
南非,史铁生的地坛
……
命运的把戏 化作了坚忍、勇敢以及乐观者
足下的泥丸,生活的限制囚禁不住茫茫大漠蓬勃生长的绿意
。这世
上总有什么是可以被选择的,既然生与死,顺与逆的自由被无常所
剥夺,那就踏着沉重的镣铐起舞,这是你的自由,更是你对生命的
不辜负与义务
!
尽情舞蹈吧!纵使身着镣铐。就算你没有 了拒绝沙漠的自由,没有
了回避灾祸的权利,没有了鲜花,绿荫与清风供以选择,你也照
样
可以用不停歇的舞姿征服黄沙,用不知苦的足板踏平荆棘。至少,
你还可以选择面带微笑,心怀感激。
唯有此,你才能打破生命的限制,舞出不凡的天地!
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
3
)
“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
,卢梭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发
人深省的哲理。是的,我们拥有许多自由的
权利,但是却又注定逃
脱不了命运的枷锁。正如我们可以选择穿过沙漠的方式,却无法逃
避穿越沙漠的宿命。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既然我们无法对抗不可抗力,无法避
免死亡这一终究会到
来的归宿,我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在人生
的沙漠奔波?
是的,尽管我们知道自己的归途,尽管我们要戴着镣铐去不断地穿 p>
越人生的困境,我们
还是会在有限的自由
中享受生命,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舞出最动
人的精彩!
是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脆弱
——
我们 无法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
我们也无法像鱼儿一样横绝江河。可是,就是拖着这充满着种
种限
制的血肉之躯,我们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在生命的镣铐里,化
< br>不可能为可能,我们造出了飞机潜艇,我们上天入海
……
命运可以
禁锢我们的躯体,却禁锢不了我们灵魂和梦想的自由!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坦然,一种智慧。难以忘记史铁生在地坛对 p>
生命的感悟:
“
上天看似无情地夺去了我的双腿,实际上他给 了我更
多的机会来体味生活。
”
史铁生的双腿被禁锢了, 但是他的心灵是自
由的,他还拥有生命,还可以享受生命的一分一秒,他还可以用笔
p>
和纸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去填充自己学识和灵魂的高度。看起来,他
无
法再去跋山涉水,可是他的灵魂却比我们常人走得更远,他用最
完美的方式穿越了这人生
中最干涸的沙漠
——
尽管这沙漠他不愿意
遇到。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超脱,一种境界。难以忘记曼 德拉在走出罗
本岛的时候发出的感慨:
“
当我走出囚室, 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的大
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
实
我仍在狱中。
”
曼德拉应该是一个能够打开自己心灵枷 锁的人,他用
自己的隐忍和悲悯情怀,在穿越人生的沙漠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那么,即使 我们走到生命
的尽头,我们也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拥有最珍贵的自由与
价值。
所以,不要埋怨上帝 禁锢了你什么,要全心全意地生活,做最精彩
的自己,过无悔的人生!
< br>
在束缚中寻找自由(
4
)
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
——
卢梭
人 生如沙漠之旅,旅程和目的地已被设定,这是所有人都拥有的束
缚;但旅程的道路与方式
因人而异,这是每个人不同的自由。束缚
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但之所以感到自由的
多寡不同,则源于
对束缚挣脱的程度差异
——
自由是挣脱 束缚中努力而来的结果。
“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
自由的光辉
,安迪正像是那只自由的鸟,即使身陷囹圄之苦,但内
心却从未放
弃对自由的憧憬与向往。肖申克监狱的围墙高大如山,
却挡不住一个清白之人向往自由的
心。一个几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
在安迪十四年的不懈努力下超额完成。自由属于安迪,属
于每一个
在束缚中挣扎拼搏的勇敢之人。他们都是自由之鸟,生来属于无边
无际的苍穹。
【篇二:
2015< /p>
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指导
(
考前必看
)
】
上海高考语文,自
年起,摒弃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开始着重
考查材料作文。
纵观近
2009
—
2014 p>
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题也不难
发现,近几年上海高考都是清一色的材料作文,
命题材料本身的思
辨性一直很明显。因此,考生本身对材料深度分析的能力与行文的
p>
思辨性,还是今后作文的重头戏;近年高考作文均为材料作文,但
命
题形式与内容也在存在
一些明显的变化,体现了上海高考
p>
“
稳中求变
”
的传统。
2009
年至
2014
年作文命题材料呈现由
“
典籍格言
”
逐步转向
“
生活常理
< p>”。这一
定程度上降低的审题难度,更贴近生活、社会。同时要求考
生眼光
还是要由
“
内
”
而
“
外
”
,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 口,
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得出一
< br>个属于自己的结论。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在
“
写作文
”
,而是要求学生
“
写生活
”
!一 切高级精神层面的东西都会在日常
“
生活
”
中体现 。对
生活的关照思考就是对社会的思考。
从作文内容层 面去把握,关注
社会时代、感受生活体验、观照人生价值、重视道德修养、探究哲
理思辨、注重生命质量,一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主旨内涵。就时
事热
点来说,如
2012
年山东卷引用孙中山名言
“
以 中国改革发展为
己任
”
的材料作文、
20 13
年山东卷关于
“
《咬文嚼字》为莫言等作家
< br>挑错
”
的材料作文等,都是紧扣时代脉搏,直击社会热点现象的试题。 p>
就感受生活来说,如
2012
年全国大纲卷
“
田头挑秧
”
、安徽卷
“
梯子
横放
”
,
2013
年湖南卷 p>
“
我愿意
”
、四川卷
“
平衡的生活
”
、天津卷
“
而
知之
”
等,都体现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人生感悟来说,
2012
年
广东卷关于
“
人生价值与时代 环境
”
、江西卷
“
拥有与没有
”< /p>
、辽宁卷
“
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
,
2013
年浙江卷
“
三句话说童真
”
、广东卷的
“
捐助与受助
”< /p>
、湖北卷
“
上善若水任方圆
”
、辽宁 卷
“
沙子与珍珠
”
等,
都
是探究人生真谛,追寻人生价值的材料作文。就道德修养来说,
2012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
漆工补船漏洞
”
、重庆卷< /p>
“
职工每天向门卫
问好
”
、 北京卷
“
老计巡视铁路,向列车致敬
”
,
2013
年大纲卷
“
捡手
机与还手
机
”
、广东卷
“
捐助与受助
” p>
等,都有明显的道德修养指向。
就哲理思辨来说,
2012< /p>
年福建卷的
“
时间与路程
”
、四川卷 的
“
手握一
滴水
”
、浙江 卷的
“
站在路边鼓掌
”
、江西卷的
“
没有与拥有
”
等材料作
文,既蕴含着深
刻的哲理意味,又充满强烈的思辨色彩;
2013
年安
徽
卷的
“
为什么会这样
/
为什么不能这样
< p>”、重庆卷
“
大豆与豆腐
”
、 福
建卷的
“
仰望夜空
”
等 材料作文都有浓郁的哲理意味,充满思辨色彩。
题材和立意看,高
考作文会坚定不移地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
生活、关注人生、关注自我,而那些蕴含
着丰富思想的社会和生活
现象,又是近年来高考没有考的,更应该成为尤其关注的重点。
知识讲解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 p>
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形式:材料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
考点一:选材立意的能力
【考点概要】
文章的选材立 意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古人云
“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谓
之乌合
”
(王夫之《姜斋诗话》)。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高考
作文的第一关,谨慎审题,准确立意,是高考作文成功的关键。它
需要正确把握
试题所涵盖的审题立意的角度、主要内容、对作文题
面的每个关键词、重要符号、附加图
表等仔细品读,潜心揣摩,全
面审视和理解其含义,正确地把握命题意图,不偏不倚地按
要求确
立主旨。
所 谓
“
立意
”
,就是确立写作意向,表达作者的意愿 、爱憎和追求,
向读者展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中心论点。立意的要求,简言之即
“
守
正出新,深刻感人
”
,也就是 说贵在
“
准
”
、
“
深
”
、
“
新
”
。立 意的高下,
正是作者认识生活的深浅和写作能力的高低的反映,也是考试时文
章优劣的重要区分。
高考《考 试说明》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高考作文如何选材
立意,也提出了明确的提示,强
调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同时注重对创新思维的考查
,提高考生
的思维品质。
围绕中心,
选择合适的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考生应从平时
大量丰富的现实生活和阅读积累中
筛选、提取出相关材料,有层次
地把它们绘成一个个画面,或组织成一段段精辟的议论,
从而使
“
内
容充实
”
、< /p>
“
中心突出
”
。
【方法指要】
一、准确把握题意
所谓审题 ,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正确,
写出的作文才切题,反之就不
对题。偏题、离题,是高考作文中最
忌讳的,因此,审题慎之又慎,千万不可粗枝大叶,
主观臆想。
审题的过程,不仅是理解题目含 义的过程,还是确定文章体裁、题
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审题与构思密不可分,审题时
构思的前提
和基础,构思时审题的拓展和细化。审题立意这一关过好了,文章
的布局谋篇也就有底了。
近几 年作文命题有
“
命题作文
”“
话题作文
< p>”“材料作文
”
等几种类型,
不同类
型的命题有不同的审题方法。
审准材料作文的题意
材料作 文,所给材料一般包括题干、基本素材和要求(包括注意事
项)三部分。审题必须对这三
方面做深入、仔细、全面的分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