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中外名人故事有关孔子作文素材整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0-12-25 22:10
tags:初中作文, 初中教育

-

2020年12月25日发(作者:屈子敬)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 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

的思想,都讲求

仁者爱人

,但是


二者却有 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 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


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 /p>

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

这与


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

孔子早年家贫,

作过吹鼓手,

也放过牛羊,

他是自 学成才,


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 /p>


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

有教无类

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


弯路,对年轻人 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


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 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


人形容为

丧家之犬

,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 /p>


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

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 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


交相攻伐,

仁义早被抛诸脑后,

兴灭继绝

的传统也 烟消云散,

然而,

神仙打仗,


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 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


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 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


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

孔子也愤世疾俗,

只不过他最大


的愤怒也就是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孟子则不同,他是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孔子的愤怒 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


越要入世,正如孟子 所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所以,从对


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

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


完善者。

孔子针对

春秋无义战

提出了

思想,

他并没有将

的思想形象化具


体化,

< p>“

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孟子则在

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

不忍之心


并建立

< p>性善论

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

仁政< /p>

的概念。由

仁政

是一种


从社会 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

的观念,并能


更好地施行

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


孟子的 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

礼乐

二端,他的礼就是


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

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


简单说 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

微管仲,


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 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可诛杀

独夫

,虽多了


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 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

古之乐犹今


之乐< /p>

,为君者当

与民同乐

,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


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

网民

他倒赞同教化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


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的经济就是

教 养

二大端,毕竟

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 p>”

。总的


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 要是时代使然。



1 / 13


孔子“文武双全”不是虚言



孔子通于射箭、驾车,尤其擅长驾车。孔子父亲曾经 手拖下落的城墙悬门,


当时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诗句夸赞他。孔子与他父亲一样勇力 过人。



说到孔子、儒家,人们往往与拱手、作揖、行礼之类联系起来,以往的学人


也都这样解 说,如《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本来是指


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 的一种人。由此,人们往往将“儒”与“柔弱”相联系,好


像孔子也应该是一位文弱的人 。



孔 子以前乃至孔子时代,“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人人必


修的“小学”, 按照《大戴礼记·保傅》的说法,那时,孩童至“八岁而出就外


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春秋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特殊的社会


历史环境,决定了战争与祭祀一样 为人人关心、关注,人人必须懂得射、御,学


会射箭、驾车。



孔子教授学生的“六艺” 乃是“大学”的主要内容,指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种科目,是所谓“大艺”、“ 大节”。孩子到十五岁左右,就应当学习做


人与社会管理,

这便是

《大戴礼记·

保傅》

所说的

“束发而就大学”

< p>,

“学大艺”


“履大节”。“六经”与“六艺”不 同,被称为“六经”的《诗》《书》《礼》


《乐》

《易》

《春秋》

应当是孔子为这六种科目所编定的教科书。孔子以

“六艺”


教人,是为了教化社会人心,显然,这与学习射、御没有任何矛盾。



孔子是一位博通的人。有 人评论孔子,说他“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听后


对弟子们说

:

“吾何执

?

执御乎

?

执射乎

?

吾执御矣。”说明孔子通于射箭、驾车,


尤其擅长驾车。《淮南了·主 术训》则说

:

“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


贲,足 摄郊菟,

力招城关,能亦多矣。

孟贲是

“水行不 避蛟龙,

陆行不避兕虎”


的著名勇士,传说他力大至“生拔牛角”,而孔 子之勇“服于孟贲”,不难察见


孔子之勇。

“足摄郊菟”

是说孔子奔跑能追上郊外的野兔。

应当就是

《吕氏春秋》


说的“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他“力招城关”应有根据。孔子父亲曾经手拖


下落的城 墙悬门,当时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诗句夸赞他。孔子与他父亲一样


勇力过人。



2 / 13


孔子希望向往天下大同,

要求人们仁爱礼让。但现实中的孔子头 脑清醒,绝


不迂腐。他也懂得“文事”与“武备”之间的关系,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 孔


子力主带兵前往,才使得齐国的阴谋未能得逞。孔子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反对


专注于兵战问题。卫灵公向他请教这方面的问题,他就很不耐烦,说:

“俎豆之


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在治理邦国上,孔子主张“足食”、


“足兵”、

“民信”。如果实在要放弃其一,孔子认为应当“去兵”。只留一者,


也应当是“民信”,因为“民无信不立”。



孔门师徒希望“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 器,放牛马于原薮,室


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但是战争毕竟不可避免,所以 他指出,如果


不对百姓进行训练,不懂得战争之术,

就让他们上战场参加 战斗,

无异于抛弃他


们。据《孔子家语·正论》的记载,孔子弟子冉有为 季氏带兵打仗,取得胜利。


季氏问他军旅的知识从哪里来时,他说“学之于孔子”。冉有 认为孔子乃是“大


圣”,其学无所不包,

“文武并用兼通”。

< p>《吕氏春秋》说孔子“不肯以力闻”,


但他文武双全却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并没有“轻视妇女”



对于“女子”与“小人” ,都要注意“政均”,不能“近”,也不可“远”,


从而让他们恭敬、不怨。要取得他们 的拥护、理解与支持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过于亲近,他们就难免简慢而不驯顺;如果疏 远了他们,就会产生怨愤。



传统社会中妇女地位一直不高,

人们往往认为是“孔子轻视妇女 ”所带来的


恶果,

而孔子

“轻视妇女”

的 直接证据就是

《论语·

阳货》

中孔子的那句话:

“ 唯


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

远之则怨。

这被视为孔子歧视妇女的铁证,


谁要说孔子没有轻视妇女,首 先必须越过这道坎儿。



孔子这句话人人皆知。

孔子处在父权家长制时代,女性地位较低,似乎被歧


视也很正常。但他的思想具有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他说“仁者爱人”,难道不


包括女性在内?蔡尚思写过一篇文章《我爱孔子,我更爱真理》,说:“孔子大


谈忠恕之道,

但却不能付诸实践,

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诸如推父母,

推夫及妻,


推男及女等。”又说:

“ 男女性别是优劣品质的大问题。孔子站在男子的立场歧


视女子的表现有多种。”蔡先生的 基本论据不过就是孔子那句话。看来,正确理


解这句话还影响到对孔子思想的整体认知。


3 / 13



事实上,

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仅从情理上判断,孔子也不会就那 样将占人口


半数的女性给一口否定,

而且他说的还不只有

“女子”

《论语》

出于孔门后学,


可能 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主持选编而成,难道他们也“轻视妇女”?然而,直到


有一天,

当读到

《逸周书·和寤解》

中的

“小人难保”一语时,

我们才恍然大悟,


从而彻底消除了疑问。



孔子那句话既说“女子难 养”,也说“小人难养”。《逸周书》中的“小人


难养”正是“小人难保”,因为《说文 解字》明确说:“保,养也。”



那么,

“小人难保”又是什么意思?《逸周书·和寤解》是周武 王灭商前在


商郊“明德于众”之作。周武王要收服民心,希望取得广大民众的支持,所以 他


说:“呜呼,敬之哉!无竞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难保。”这里的“小


人”乃是“平民”、“普通百姓”,而不是指人们惯常意识中的那些“道德低下


的人”。依《周书序》,该篇乃是武王要求众人重视小民,不能与小民争利。他


认为“小人难保”,

故应“惟事惟敬”。

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就要事事施之以敬,


这正是周人传统“敬德保民”思想的体现。



除了《逸周书》,《尚书·康诰》也有“小人难保” 一语。其中记周公告诫


康叔之语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 大可见,小人


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当时,周公刚刚平定管叔、蔡 叔与


殷人勾结的叛乱,周公嘱告康叔小民不易安,应当在治理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欲安其民,就应当重视他们,就要尽心尽诚,而不能苟安逸乐。



啊,原来如此!原来“小人难保”本是周人的政治观念!



孔子学说的突出特点就是 “从周”。他“十分推崇”文武之政“,常常”梦


见周公“。由此,孔子的一些”拿捏不 准“的言论与争议,正可以结合周代典籍


中的言说进行理解。所谓”小人难养“竟然是要 重视”小人“,应当心存一份敬


畏和戒惧,不要忽略这一群体。



同样,

“ 女子难养”

也不会是轻视妇女。

孔子特别强调要了解

“民性”

“民


情”,《孔子家语·入官》记孔子说:“君子莅民,不 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


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故世举则民亲 之,政均则民无


4 / 13


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 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这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对于“女 子”与“小人”,都要注意“政均”,


不能“近”,也不可“远”,从而让他们恭敬、不 怨。朱熹也是这样理解的,他


认为应当

“庄以莅之,

慈以 畜之”。

对于为政者,更是必须慎思慎为。对

“女子”


和 “小民”,需要注意如何与他们相处或役使他们。要取得他们的拥护、理解与


支持不是轻 而易举的事情,过于亲近,

他们就难免简慢而不驯顺;

如果疏远了他


们,就会产生怨愤。孔子此语,也可能包含有对女子和小人的重视、关注与深切


体察。


《论语》开篇值得回味



《论语》首章的意思大体 是:如果我的主张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


令人喜悦了吗?如果在社会上行不通, 可是,

忽然发现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


也很快乐吗?也 发现不了理解自己的人,

自己却坚守认定的思想观念,

不也是一

< br>位了不起的君子吗?



孔子的巨大影响,使人们总是希望了解到“真实的孔子”,但孔子已经去世


两千多年,

由于材料的匮乏以及认识上的不同,

使得每一个人 都有自己心目中的


孔子形象,而这些孔子形象也会各不相同。



那么,

怎 样才能消弭人们认识之间的差异,

最大限度地接近

“历史的实际”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去翻看与孔子相关的历史资料。



《史记》中的《孔子世家 》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孔子传记”。读《孔子


世家》,

司马迁为我们 记录的孔子生平的最后一个场景让人过目难忘。

临终前七


日的那天早晨, 孔子怅然而又逍遥,

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便对匆匆赶来的

< br>弟子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孔子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司马迁的记载与《孔子家语 》一致,这可以说是孔


子留下来的最后的话,映照出了孔子人生的基本格调。孔子一直追 求用世,

希望


人们讲信修睦,期盼政治理想的实现,他为此不停地思考、 探索、宣传。



就研究孔子而言,《论语》的价值不言而喻。我研究《孔子家语》,发现此


书的 价值应在《论语》等书之上,认为可以称为“孔子研究第一书”。有朋友正


面相告,认为 “第一书”还应当是《论语》。


5 / 13



《论语》的影响当然是《 孔子家语》无法比拟的,但关于《论语》章句的理


解也存在众多分歧。我们认为,《论语 》开篇第一章就十分耐人寻味。



《论语》

首篇首章人人耳熟能详:

“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传统上认为这里所说分别是学习、


友、胸怀方面的问题 。可是,这又不免让人疑惑:《论语》中不论哪篇哪章,不


论其字数多少,

似乎都在集中论说一个主题,

为什么偏偏首篇首章显得主题散乱


而不集 中?



经过思考,

我们发现

《论语》

开篇这一章传统的理解存在问题。< /p>

这里的

“学”


应该与“道”相近,它不是动词,而是名词, 指的是孔子的“学说”。“时”不


应解作“时常”或“按时”,而应解作“时代”,也可 引申为社会。“习”不应


作“温习”讲,而应作演习、

采用讲。

下面的两句与之相应,第二句中的

“友朋”


其实就是朋友,指的是 志趣相同的人。



这样,

《论语》首章的意思大体是:如果我的主张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

< p>
不就太令人喜悦了吗?如果在社会上行不通,

可是,

忽然发现有赞同 我的学说的


人,

与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自 己的主张在社会难


以施行,

而且也发现不了理解自己的人,

自己却坚守认定的思想观念,

不也是一


位了不起的君子吗?

< p>



这样的理解并不 是什么新发现。程树德《论语集释》已经指出:“‘学’字


系名辞。”清人毛奇龄《四书 改错》也早就说:“学者,道术之总名。”今还有


学者专门撰文,认真进行研究,遗憾的 是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实际上,

《论语》开篇第一章也是“夫子自道”,反映了孔子本 人对于自身


境遇和个人思想学说的认识,也包含了《论语》编者对孔子人生的概括。





6 / 13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25 22:1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81370.html

有关孔子作文素材整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