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
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
“
仁
”
的思想,都讲求
“
仁者爱人
”
,但是
二者却有
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
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
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
/p>
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
这与
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
孔子早年家贫,
作过吹鼓手,
也放过牛羊,
他是自 学成才,
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
/p>
他
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
“
有教无类
”
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
弯路,对年轻人
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
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
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
人形容为
“
丧家之犬
”
,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 /p>
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
“
是可忍,孰不可忍
”
。
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
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
交相攻伐,
仁义早被抛诸脑后,
“
兴灭继绝
”
的传统也 烟消云散,
然而,
神仙打仗,
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
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
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
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
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
孔子也愤世疾俗,
只不过他最大
的愤怒也就是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孟子则不同,他是
“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
。
孔子的愤怒
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
越要入世,正如孟子
所说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 所以,从对
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
“
仁
”
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
完善者。
孔子针对
“
春秋无义战
”
提出了
“
仁
”
思想,
他并没有将
“
仁
”
的思想形象化具
体化,
仁
”
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孟子则在
“
仁
”
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
“
不忍之心
”
,
并建立
“
< p>性善论”
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
“
仁政< /p>
”
的概念。由
“
仁
”
到
“
仁政
”
是一种
从社会
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
“
仁
”
的观念,并能
更好地施行
“
仁政
”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
孟子的
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
“
礼乐
”
二端,他的礼就是
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
“
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
”
,
简单说
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
“
微管仲,
吾其披发左衽矣
”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 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认为可诛杀
“
独夫
”
,虽多了
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
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
“
古之乐犹今
之乐<
/p>
”
,为君者当
“
与民同乐
”
,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
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
“
网民
”
,
他倒赞同教化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
”
。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
家可以无饥矣
”
。孟子的经济就是
“
教 养
”
二大端,毕竟
“
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 p>”。总的
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
要是时代使然。
1 / 13
孔子“文武双全”不是虚言
孔子通于射箭、驾车,尤其擅长驾车。孔子父亲曾经 手拖下落的城墙悬门,
当时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诗句夸赞他。孔子与他父亲一样勇力
过人。
说到孔子、儒家,人们往往与拱手、作揖、行礼之类联系起来,以往的学人
也都这样解
说,如《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本来是指
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
的一种人。由此,人们往往将“儒”与“柔弱”相联系,好
像孔子也应该是一位文弱的人
。
孔 子以前乃至孔子时代,“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人人必
修的“小学”,
按照《大戴礼记·保傅》的说法,那时,孩童至“八岁而出就外
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春秋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特殊的社会
历史环境,决定了战争与祭祀一样
为人人关心、关注,人人必须懂得射、御,学
会射箭、驾车。
孔子教授学生的“六艺” 乃是“大学”的主要内容,指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种科目,是所谓“大艺”、“
大节”。孩子到十五岁左右,就应当学习做
人与社会管理,
这便是
《大戴礼记·
保傅》
所说的
“束发而就大学”
< p>,“学大艺”
、
“履大节”。“六经”与“六艺”不
同,被称为“六经”的《诗》《书》《礼》
《乐》
《易》
《春秋》
应当是孔子为这六种科目所编定的教科书。孔子以
“六艺”
教人,是为了教化社会人心,显然,这与学习射、御没有任何矛盾。
孔子是一位博通的人。有 人评论孔子,说他“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听后
对弟子们说
:
“吾何执
?
执御乎
?
执射乎
?
吾执御矣。”说明孔子通于射箭、驾车,
尤其擅长驾车。《淮南了·主
术训》则说
:
“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
贲,足
摄郊菟,
力招城关,能亦多矣。
”
孟贲是
“水行不 避蛟龙,
陆行不避兕虎”
的著名勇士,传说他力大至“生拔牛角”,而孔
子之勇“服于孟贲”,不难察见
孔子之勇。
“足摄郊菟”
是说孔子奔跑能追上郊外的野兔。
应当就是
《吕氏春秋》
说的“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他“力招城关”应有根据。孔子父亲曾经手拖
下落的城
墙悬门,当时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诗句夸赞他。孔子与他父亲一样
勇力过人。
2 / 13
孔子希望向往天下大同,
要求人们仁爱礼让。但现实中的孔子头 脑清醒,绝
不迂腐。他也懂得“文事”与“武备”之间的关系,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
孔
子力主带兵前往,才使得齐国的阴谋未能得逞。孔子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反对
专注于兵战问题。卫灵公向他请教这方面的问题,他就很不耐烦,说:
“俎豆之
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在治理邦国上,孔子主张“足食”、
“足兵”、
“民信”。如果实在要放弃其一,孔子认为应当“去兵”。只留一者,
也应当是“民信”,因为“民无信不立”。
孔门师徒希望“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 器,放牛马于原薮,室
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但是战争毕竟不可避免,所以
他指出,如果
不对百姓进行训练,不懂得战争之术,
就让他们上战场参加 战斗,
无异于抛弃他
们。据《孔子家语·正论》的记载,孔子弟子冉有为
季氏带兵打仗,取得胜利。
季氏问他军旅的知识从哪里来时,他说“学之于孔子”。冉有
认为孔子乃是“大
圣”,其学无所不包,
“文武并用兼通”。
< p>《吕氏春秋》说孔子“不肯以力闻”,
但他文武双全却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并没有“轻视妇女”
对于“女子”与“小人” ,都要注意“政均”,不能“近”,也不可“远”,
从而让他们恭敬、不怨。要取得他们
的拥护、理解与支持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过于亲近,他们就难免简慢而不驯顺;如果疏
远了他们,就会产生怨愤。
传统社会中妇女地位一直不高,
人们往往认为是“孔子轻视妇女 ”所带来的
恶果,
而孔子
“轻视妇女”
的 直接证据就是
《论语·
阳货》
中孔子的那句话:
“ 唯
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
远之则怨。
”
这被视为孔子歧视妇女的铁证,
谁要说孔子没有轻视妇女,首
先必须越过这道坎儿。
孔子这句话人人皆知。
孔子处在父权家长制时代,女性地位较低,似乎被歧
视也很正常。但他的思想具有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他说“仁者爱人”,难道不
包括女性在内?蔡尚思写过一篇文章《我爱孔子,我更爱真理》,说:“孔子大
谈忠恕之道,
但却不能付诸实践,
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诸如推父母,
推夫及妻,
推男及女等。”又说:
“ 男女性别是优劣品质的大问题。孔子站在男子的立场歧
视女子的表现有多种。”蔡先生的
基本论据不过就是孔子那句话。看来,正确理
解这句话还影响到对孔子思想的整体认知。
3 / 13
事实上,
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仅从情理上判断,孔子也不会就那 样将占人口
半数的女性给一口否定,
而且他说的还不只有
“女子”
。
《论语》
出于孔门后学,
可能
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主持选编而成,难道他们也“轻视妇女”?然而,直到
有一天,
当读到
《逸周书·和寤解》
中的
“小人难保”一语时,
我们才恍然大悟,
从而彻底消除了疑问。
孔子那句话既说“女子难 养”,也说“小人难养”。《逸周书》中的“小人
难养”正是“小人难保”,因为《说文
解字》明确说:“保,养也。”
那么,
“小人难保”又是什么意思?《逸周书·和寤解》是周武 王灭商前在
商郊“明德于众”之作。周武王要收服民心,希望取得广大民众的支持,所以
他
说:“呜呼,敬之哉!无竞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难保。”这里的“小
人”乃是“平民”、“普通百姓”,而不是指人们惯常意识中的那些“道德低下
的人”。依《周书序》,该篇乃是武王要求众人重视小民,不能与小民争利。他
认为“小人难保”,
故应“惟事惟敬”。
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就要事事施之以敬,
这正是周人传统“敬德保民”思想的体现。
除了《逸周书》,《尚书·康诰》也有“小人难保” 一语。其中记周公告诫
康叔之语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
大可见,小人
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当时,周公刚刚平定管叔、蔡
叔与
殷人勾结的叛乱,周公嘱告康叔小民不易安,应当在治理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欲安其民,就应当重视他们,就要尽心尽诚,而不能苟安逸乐。
啊,原来如此!原来“小人难保”本是周人的政治观念!
孔子学说的突出特点就是 “从周”。他“十分推崇”文武之政“,常常”梦
见周公“。由此,孔子的一些”拿捏不
准“的言论与争议,正可以结合周代典籍
中的言说进行理解。所谓”小人难养“竟然是要
重视”小人“,应当心存一份敬
畏和戒惧,不要忽略这一群体。
同样,
“ 女子难养”
也不会是轻视妇女。
孔子特别强调要了解
“民性”
、
“民
情”,《孔子家语·入官》记孔子说:“君子莅民,不
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
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故世举则民亲
之,政均则民无
4 / 13
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
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这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对于“女
子”与“小人”,都要注意“政均”,
不能“近”,也不可“远”,从而让他们恭敬、不
怨。朱熹也是这样理解的,他
认为应当
“庄以莅之,
慈以 畜之”。
对于为政者,更是必须慎思慎为。对
“女子”
和
“小民”,需要注意如何与他们相处或役使他们。要取得他们的拥护、理解与
支持不是轻
而易举的事情,过于亲近,
他们就难免简慢而不驯顺;
如果疏远了他
们,就会产生怨愤。孔子此语,也可能包含有对女子和小人的重视、关注与深切
体察。
《论语》开篇值得回味
《论语》首章的意思大体 是:如果我的主张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
令人喜悦了吗?如果在社会上行不通,
可是,
忽然发现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
不
也很快乐吗?也
发现不了理解自己的人,
自己却坚守认定的思想观念,
不也是一
< br>位了不起的君子吗?
孔子的巨大影响,使人们总是希望了解到“真实的孔子”,但孔子已经去世
两千多年,
由于材料的匮乏以及认识上的不同,
使得每一个人 都有自己心目中的
孔子形象,而这些孔子形象也会各不相同。
那么,
怎 样才能消弭人们认识之间的差异,
最大限度地接近
“历史的实际”
?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去翻看与孔子相关的历史资料。
《史记》中的《孔子世家 》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孔子传记”。读《孔子
世家》,
司马迁为我们 记录的孔子生平的最后一个场景让人过目难忘。
临终前七
日的那天早晨,
孔子怅然而又逍遥,
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便对匆匆赶来的
< br>弟子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孔子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司马迁的记载与《孔子家语 》一致,这可以说是孔
子留下来的最后的话,映照出了孔子人生的基本格调。孔子一直追
求用世,
希望
人们讲信修睦,期盼政治理想的实现,他为此不停地思考、
探索、宣传。
就研究孔子而言,《论语》的价值不言而喻。我研究《孔子家语》,发现此
书的
价值应在《论语》等书之上,认为可以称为“孔子研究第一书”。有朋友正
面相告,认为
“第一书”还应当是《论语》。
5 / 13
《论语》的影响当然是《 孔子家语》无法比拟的,但关于《论语》章句的理
解也存在众多分歧。我们认为,《论语
》开篇第一章就十分耐人寻味。
《论语》
首篇首章人人耳熟能详:
“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传统上认为这里所说分别是学习、
交
友、胸怀方面的问题
。可是,这又不免让人疑惑:《论语》中不论哪篇哪章,不
论其字数多少,
似乎都在集中论说一个主题,
为什么偏偏首篇首章显得主题散乱
而不集
中?
经过思考,
我们发现
《论语》
开篇这一章传统的理解存在问题。< /p>
这里的
“学”
应该与“道”相近,它不是动词,而是名词,
指的是孔子的“学说”。“时”不
应解作“时常”或“按时”,而应解作“时代”,也可
引申为社会。“习”不应
作“温习”讲,而应作演习、
采用讲。
下面的两句与之相应,第二句中的
“友朋”
其实就是朋友,指的是
志趣相同的人。
这样,
《论语》首章的意思大体是:如果我的主张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
< p>不就太令人喜悦了吗?如果在社会上行不通,
可是,
忽然发现有赞同 我的学说的
人,
与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自 己的主张在社会难
以施行,
而且也发现不了理解自己的人,
自己却坚守认定的思想观念,
不也是一
位了不起的君子吗?
这样的理解并不 是什么新发现。程树德《论语集释》已经指出:“‘学’字
系名辞。”清人毛奇龄《四书
改错》也早就说:“学者,道术之总名。”今还有
学者专门撰文,认真进行研究,遗憾的
是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实际上,
《论语》开篇第一章也是“夫子自道”,反映了孔子本 人对于自身
境遇和个人思想学说的认识,也包含了《论语》编者对孔子人生的概括。
6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