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示
14
:
发议论,精警非凡
【满分解密】
相对于其他文体,议论文
的一个致命弱点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枯燥有余,文采不足,这是很多人
不喜欢议论文
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我们只要在理据充分的前提下,注重论述形式的灵活性,讲究结构
的合理性,就能使枯燥的议论神采飞扬。
一、开头:以奇句夺目
清人李渔说:
“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
使之一见而惊,
不敢弃去。< /p>
”
文章开头一般要
“开门见山”
,
< br>“开宗明义”。最好的办法是采用排比句式、设问句式。或引用经典诗文,或采用含蓄隽永的语句。如《知
人与自知》的作者开头写道:
“人在仰视时易低估自 己,俯视时易低估别人;得意时易自狂,失意时易
自卑。这些对人对己的认识显然都是错
误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贵有知人之明;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
轻视别人。”
二、段落:用中心句开头
一般来说,
议论文的本论部分的结构要么是并列式,要么是递进式,要么是正反对照式。每个段落最
好用中心句开头,
这样一目了然,
层次也很清楚。
如
《杂,
也是一种美》
的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杂,
意味着变化;杂,意味着进步;杂,也是一种美。”同是论“杂”,另一位同学在讲怎样成为“
杂家”时,
也是从三个角度论述的:
“要‘杂’,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勇气 和胸襟;要‘杂’,就要有贯通古今的眼光;
要‘杂’,就要有思考,有选择,有提炼,
有发展。”
三、行文:化用诗文名句
要使文章有文采,并有文化底蕴,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借用和化用诗文名句,
“拿来”
为我所用。这些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可唤起
读者的联想与思考。如《幸福是什么》文
中有这样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
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
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这些句子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还展示了作者的阅读广度,
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在引用古诗文名句时,有的不是“明引”,而是“暗引”,即巧妙地化
用。
四、叙议:插用整齐句式
在叙事说理抒情时,穿插一些整句,会使叙事简明,说理充分,情感充沛,有强烈的气势,从而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尤其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重点处,会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如《选择》中有一段: “用
心灵选择,给人一片绿荫;用意志选择,撑出一道晴空。对生命的膜拜,信心的追求
,需要我们选择永恒。
滚滚洪水中,勇士选择自身的离去却给了别人重生;浩瀚的沙漠里
,勇士选择自身的辛苦却给了别人的幸
福”等。
五、论据:活用生动材料
在议论文论述中,要
做到有理有据,层层深入,必须要有充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叙事时宁简勿
繁。旧材
料可“以旧翻新”,可“新瓶装旧酒”,可变换角度。如一位同学在《选择永恒》中,这样论述
< br>永恒:“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 /p>
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
流扬其波,这
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
的选择;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
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
六、分析:抓住关键紧扣论点
对
于用作论据的文言名句,最好能稍加解释,但不必字字落实,意译为主。同时,联系观点,作出阐
发。如中考满分作文《交友之道》,谈及“人贵在相知”:“李白说过:‘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人与人的友情是最珍贵的,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前一句话引用李白的诗句,其中“人生
贵相知”极好地
契合了观点。后一句话既解释了诗句的大意,也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友情
贵于金钱。
对于用作论据的通俗语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碍,就
要抓住其关键字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
内容来加以分析,
把它的内容更 明确地揭示出来。
如果其中用到比喻、
象征等修辞手法,
更要作一 些刚述,
使论据含义清楚地显现。如同样写《交友之道》的“人贵在相知”,另一考生引
用了下面一些名言,并作
了进一步的阐释:“罗曼·罗兰说过:‘智慧,友爱,这是照亮
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友情在我们生
活中,就像黑暗中的火光,在失意灰心的‘黑夜
’,格外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才
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前一句
话是原文引用,后一句话则抓住了“照亮”、“黑夜”、“光亮’’等字
眼,揭示了它们
的含义,点明了友情的珍贵。
七、论证:运用铺排彰显气势
所谓铺排,就是
铺陈、排比,它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
为,
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这种手法运用到议论文中,可以一气
贯注,加强语势,形成句式整齐、韵律和谐的雄辩美,从而达到深化论述的效果。如:“面对歹徒的偷
袭,
金晶用残弱的身躯誓死护卫奥运火炬,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向强暴屈服的精神;面对地
震的暴虐,小郎铮艰
难地举起右手,向救护自己的人行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这一场
景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感恩之心”,
感动了无数的观众;陈飞,一个普通的农民,怀抱美
化家乡、美化地球的宏愿,带头捡拾塑料袋,使他的
家乡——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珠岸村
成为“中国无塑料袋污染第一村”。这段文字,作者选用金晶、小郎
铮、陈飞三人的事例
从不同的层面、角度来展开论述。作者巧妙地把事例排比铺叙,给人以雄辩有力、不
容置
疑之感,气势丰足,大大增强了“例证”的作用。
八、结尾
:
妙用意蕴深刻之语
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
、
意蕴深刻的语言。有文采的结尾,耐人寻味,会让读者爱不释手。如“听,那是波涛里
的胜利之歌;看,
那是人性之美的画卷。翱翔吧,那是整个宇宙的书卷。面对大海,聆听
、欣赏、品味……”。再如“扬起
生命之帆,劈波涛为伴奏,扯缆绳做琴弦,掬劲风当号
角,奏一曲超越时空的乐声,礁石间,狂风里,我
张开双臂,用沸腾的流着我热血的心,
拥抱博爱——紧紧地——一生无悔”等。
【满分标杆】
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福州一考生
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它以无
形之力,引领着人们乐此不疲,一步步走向成功。①
兴趣的甜蜜牵引,
让人钟情最爱。我国现代杰出新闻出版工作者邹韬奋小时候聪颖好学,父亲很是器
重,希
望他学好理科,长大后成为一名工程师。而邹韬奋对数学物理根本没有兴趣,而不被父亲看好的文
史学科,却成了他的最爱。中学毕业之后,他该学文史专业,凭着他对文史学科浓厚的兴趣,他很快成了
文史专业的佼佼者,以至后来成为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假如当初他没根据兴趣改学文史
,而是遵照父亲
的意愿攻读理科,做一名工程师,虽然也不会差劲到哪里,但绝不可能取
得如他在新闻出版领域里那样的
卓越成就,因为这才是他的最爱。爱能生趣,趣可让人乐
此不疲,追求卓越。②
兴趣的甜蜜牵引,使人坚信自我。莫里哀之所以
能够成为法国着名的剧作家,是因为他不仅对戏曲特
别有兴趣,而且非常自信,他相信自
已能够在戏剧界崭露才华。尽管他的父亲一边老泪纵横求着他,一边
请老师出面劝说,让
其放弃戏剧,从事商业,但无论如何,莫里哀都不为所动。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他只
认定
自己感兴趣的戏剧。假如莫里哀当初听从父亲和老师的劝告,放弃戏剧创作,从事经商,即使有所作
为,但绝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因成为人民喜爱的剧作家而享誉中外,彪炳千秋。③
兴趣的甜蜜牵引,教人忠贞不二。化学家戴维能够成为英国科学界的泰斗,不仅在于他对科学
实验有
着极其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他的执著与勤奋。因此,他才发现了钾、钠、钙等
新元素。可后来由于他
又产生了新的兴趣,以致精力分散,再无建树。④
作为一种甜蜜的牵引,兴趣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让人们如着了魔似的执着于梦想的追逐
,不达目的
绝不罢休。
正是因为有了兴趣,人
们才会对生活充满激情;也正是因为有了兴趣,人们才会执着某一点或某一方
面,深入钻
研、反复实践;也还是因为有了兴趣,人们才会跌倒了再爬起来,越挫越勇,最终走向成功。
⑤
归根结底,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⑥
[
满分启示
]
1
.论点要明确——用肯定的句式表述论点,可使其更加明确。
本文将中心论点 “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
引”分解为“兴趣的甜蜜牵引,让人钟情最爱”
“ 兴趣的甜蜜牵引,使人坚信自我”
“兴趣的甜蜜牵引,教
人忠贞不二”等
三个分论点,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作者采用的都是肯定的句式,
使得论点更加明确。
2
.论据要典型——典型的论据才 更有说服力。
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无论是邹韬奋、莫里哀,亦
或是
大科学家戴维,都是非常典型,极有说服力的经典事例。
3
文章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和分层论 述的方
式,使得论证十分严谨而有力。
【佳作亮招】
好
奇
北京考生
好奇是对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向往、关注、接近、探索的心理,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
探索发现的源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其中一个“好”字就能看出好奇对求知的重要;达尔文对
生
物充满了好奇,才有了《生物进化论》的发表;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体现人类对月宫
的向往,才成就了
人类飞天的梦想。可以说好奇是人类进步的车轮,是科学前进的发动机
。
著名科学家都可以说具有好奇心的。当一颗苹果落到了牛顿的头上,
牛顿对此事产生好奇,他细研究
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火炉上的水壶冒出的白汽把壶盖顶
开,瓦特十分好奇,在无数个日夜之后,于是一
艘奇怪的船在河上飞驰,
蒸汽机的出现不仅仅是节省了时间,
它的出现更是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顶点;
伽利略也是看吊灯摇晃而好奇发现了单摆;爱迪生小时候看母鸡孵鸡蛋自己也尝试孵了一天,发明大王就
是从这看似可笑的行为中成长。由此可见好奇不仅推动科学进步,更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那没有了好奇心那又会如何呢?
没有了好奇就会自己禁锢在僵死的蚕茧里,思维萎缩,头脑僵化,不敢说不敢想,更不要说什么新发
现了。大哲学家罗素问另一位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他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告诉罗素维特根斯
坦,因
为只有他在听我讲课时总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人
们问维特根期坦原因,
他说因为罗素没有问题了。
没有了好奇就会面对契机而白白丧失机会。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发
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棕色的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断地认为这不过
是碘的
化合物,只在瓶上贴张标签了事。直到以后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是新元素溴,李比
希才恍然大悟。李比希
正是只“奇”而不“好”,才失去了发现新元素的契机。
可见,保持好奇才会让人类有所发现,有所进步,好奇是人类持续进步的源泉。
[
议论亮点
]
本文的 中心论点是
“要保持一颗好奇心”
。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
作文又设置了两个分论点,
一个是“拥有好奇心,可以推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进
步”,一个是“没有好奇心,难有新发现,易错失
机遇”。这两个分论点,一正一反,互
为补充,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笑对人生
黄冈考生
没有嫣然绽开的花蕾,便没有四季宜人的温馨;没有万里无云的晴空,便没有畅游四方的乐趣;没
有
潺潺流过心里的微笑,
便没有人生的洒脱无拘。
我们虽 然是哭着来到世上,
但我们要选择用微笑面对人生。
李
白,著名的“诗仙”
。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曾经被唐玄宗所赏识,邀请到宫廷做官。于是他便 有
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但他的思想却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还未做几天的宫廷
诗人,便又被放归了,于是他又有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的豪迈。在李白的一生中,我
们永远看不到忧愁悲伤(编者指瑕:
“ 永远”这样的字眼过于绝对,在议论文中要谨慎使用。稍有不慎,会
影响到文章的说服力
。须知李白诗歌中的忧愁同样不少,可用“很少”来代替)
,看到的只有他那坦然乐观
< p>地面对生活的微笑。正是他笑对人生的性格造就了他那横空出世的浪漫才华,所以才有了“天生我才 必有
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绝唱。
苏轼
,他是一位旷古奇才。诗句他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令人叹服;词句他有“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人感怀;他的书法自成一体;他的绘画流传 千古……他有着横溢的才华,他有
着济世的情怀,他有着远大的抱负。然而,
,他正在意
气风
发之时,却因为“乌台诗案”
,下罪入狱,以戴罪之身贬至黄冈。然后,他没有被生活的困顿所屈 服,
豁达地吟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超然情怀。哪
怕是被贬到岭南,他
也乐呵呵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哪怕是被贬到海南,他仍旧能“报道先生春睡美,道
人轻打五更钟”
。 面对贬谪,他是何等的从容!
他们的一生,有高潮时的笑傲风云,也有
低谷时的波澜不惊。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
帆风顺的,困难与挫折在所难
免。当我们遭遇生活中的不测风云的时候,当我们的梦想笼上了一层阴霾的
时候,我们不
能消沉,要像李白和苏轼那样,坦然面对,从容地、微笑地面对生活的考验,让人格魅力在
挑战中闪光,在微笑面对中闪烁。
其实笑对生活是一种胸怀,是一种
失意后的恬淡,是一种失败后的冷静。当一种事无法改变,只好选
择微笑面对,因为微笑
可以让我们忘却失意后的痛苦和不幸……所有难以忘却的污浊和痛苦,难以抹去的
伤痕与
愁思,让我们用一个微笑将它化作一缕清烟,随风飘散。
[
议论亮点
]
本文观点 鲜明,小作者开篇先以排比的句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开门见山地确立论点,
:我
< br>们要选择用微笑面对人生。正文部分充分运用事例论证,举出李白和苏轼的事例,并紧紧扣住题旨,对事< /p>
例进行评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结尾简短的议论,深化了全文的主旨,令人信服,给人
启迪。
书生亦行者
吉林考生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立德。
——题记
读书的意义在于使人开茅塞,除
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读书的意义在于使人较虚心,较通
达,不鄙陋,不偏执
;读书的意义还在于涵泳性情,修持道德;读书的意义更在于使人明晰地结合实践—
—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
成功者多读书
。郁达夫侨居日本期间,每月平均读书二十部。四年时间总共读了英、德、俄、日、法
等
国的小说达
1000
部左右。易卜生在小时候当童工,他白天干活,晚上读书,短 短三四年间他阅读了上千
卷小说。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是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每天给
自己规定的定额是三部书。众多名人都是
喜爱读书的,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书生。
成功者多行路。一代领袖毛泽东,博览群书,通今晓古,注重调查研究,思维
缜密,行事果决。他善
于将平生所学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毛泽东
率领共产党人从黑暗的低谷攀向可以放
眼万里的峰巅,从漫漫长夜走向旭日东升的黎明。
他带领着中国共产党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
横扫千军,彻底摧毁了蒋家王朝。
正是这一步步的行路,才使伟人毛泽东在世界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杜
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
人明智,多读书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藏克家说:“读书好似爬
山,爬的越高,望的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获更丰满。”冰
心说:“我读
书奉行九个字,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实践是成
功的另一要素。
读书助人前行,实践助人成就梦想,读书与实践结合就能成就多彩人生。
书生亦行者。
[
议论亮点
]
本文开篇 由“读书的意义”入题,自然引出文章的主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接着运
用举例论
证的方法,论证“成功者多读书”和“成功者多行路”的观点。接着又引用了杜甫、刘彝、臧克
< br>家、冰心的名言来进一步论述“读书”与“行路”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p>
结尾干脆利落,照应开篇。
改
变
龙岩考生
因为有了改变,
鸟儿有了凤凰与麻雀之分;
因为有了改变,
人类有 了伟人与平民之分;
因为有了改变……
传说,公鸡与大
鹏本是一家。他们聚集在一起,每天都等待着人类的喂养。虽说衣食无忧,但十分的
单调
、无聊。因为它们的活动地点,
只有那小小的一块圈养地。
< /p>
一天,几只公鸡耐不住寂寞,奋力的扑打翅膀。终于,在它们的辛勤努力下,飞出了篱笆(
圈养地)
。
它们望着外面的大千世界,对里面的同类们说:
“快飞出来吧,外面的景色可漂亮了。
”可不管外面的公鸡
怎么叫唤,
里面的就是不出来:
“我们才不出去了,
我们在里面丰衣足食,我 们干嘛要出去冒险啊。
”
最后,
那几只公鸡飞走了。许久
以后他们被人类称为“大鹏”
。因为那几只鸡的不安现状,奋力拼搏,最终改变了
自己,改变了生活环境,成为令人向往的“大鹏鸟。
”
动物可以有如此之变化,我们也人可以尝试着改变吗?
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众所周知,
卡耐基小时候是个大家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
让他发现自己可以改变的人是他的继母。
在他
9
岁的时候,他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 当他父亲向她介绍卡耐基时说:
“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
全郡最坏的男
孩,
他可让我头疼死了,
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
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
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 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
说:
“你错 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
”继母说得卡< /p>
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
此后,
继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卡耐基,因为继母的关爱、期待与认可,卡耐基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也彻底的改变了自己。最终,他从一位极其平凡的穷孩子、坏孩子,变成了一位影响世界的伟人。
< p>
因为改变,原本让人蔑视的动物,成了人们心中的圣物;因为改变,一个穷孩子、
坏孩子,变成了一
代伟人。
“改变”这个词,
虽然人们常说。但是又有几人真正做到了改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改变;只
要努力
,只要持之以恒,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改变。
[
议论亮点
]
本文是一 篇随笔性的议论文。文章的开头,看似漫不经心的几个句子,实则恰恰表现精心
的构思,
小作者不但以此巧妙地照应了文题,也引出了下文所要论述的话题。接着,小作者分别以公鸡与
< br>大棚的故事、卡耐基的成长故事论述了两个分论点。最后,水到渠成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其实,我们每个< /p>
人都需要改变;只要努力,只要持之以恒,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改变。
学而习之,不亦智乎?
武汉考生
翻开万千历史书卷,领略多少文人墨
客的壮志豪情;查阅无数学术书籍,体悟多少理论学家的汗水成
果……学习是如此丰富多
彩,又是如此地充满智慧,学而习之,不亦智乎?
学而习之,用心观察,用爱体验,成功才会在不远处守候。
< p>
被喻为中国“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本是一介农夫的他,面对
13
亿 人口的粮食问题,却用汗水与心血
一直学习研究杂交水稻的技术,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
的体验,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成就了富强的新中国。
显然,
学习是充满智慧 的。手握帆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骤雨搏击,
帆起桨落,
傲然航行于学习的海洋 。
但唯有学会观察,用心体验,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孤单劳苦,不会畏惧单调反
复,让自己在学习
中升华自我,提高能力,向成功迈进。
学而习之,在反复中思考,在酝酿中领悟,成功才不会与你失之交臂。
苹果落地,这个看似平常的事物却让青年时的牛顿开始思考,或许当今有多少青年对牛顿
的机遇满怀
羡慕,却对他发现的定律不屑一顾。无奈,可笑。正是因为牛顿会思考,并不
断在实验中领悟,才能因万
有引力定律而震惊全世界。
诚然,
< p>思考是学习的基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
“学而不思则罔,
死而 不学则殆”
,
倘若学习没有了思考,那就如没有前行的方向,摇摇摆摆,
不知归宿。守护好自己人生的航船,用学习的
智慧起航,成功的彼岸就在不远处。
学而习之,在质疑中坚守真理,勇于实践,成功才不会与你分道扬镳。
面对宗教的压迫,面对众人的不解与质疑,布鲁诺坚信自己的真理。熊熊烈火烧得尽他的
躯体,但永
远烧不死他捍卫真理勇于实践的心,
布鲁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 了知识是智慧的,
是不可能被打倒的。
可见,
“知识就是
力量”,而为了获取这股力量,学习是唯一渠道。在学习的旅程中,他人的质疑,道路上的一
路艰辛都会成为你的阻碍,但也会成为你向上的动力,不要犹豫,不要傍徨,勇于实践真理,不畏质疑与
艰辛,智慧学习,超越自己,深化自我,取得成功。
学习,常常平淡,又往往纷繁。正因为观察与体验,平淡才得以通过煅烧日趋鲜明;正因为思考与领
悟,纷繁才得以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更是因为质疑与实践,才赋予学习以多彩,赋予学习以智慧。< /p>
学而习之,不亦智乎?
[
议论亮点
]
本文开门 见山,
一句
“学习是如此丰富多彩,
又是如此地充满智慧,
学而习之,
不亦智乎”
点题,鲜明地亮出观点。随后,作者用“
学而习之,用心观察,用爱体验,成功才会在不远处守候”
“学
而习之,在反复中思考,在酝酿中领悟,成功才不会与你失之交臂”
“学而习之,在质疑 中坚守真理,勇于
实践,成功才不会与你分道扬镳”三个分论点阐明中心论点。结尾处重
磅出击,再次突现论点。全篇论证
思路有条不紊。
智慧学习
武汉考生
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憧憬与幻想;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缺一
双飞离困惑
的翅膀。别灰心,别气,智慧地去学习,破解人生的难题,如一道月光穿破迷
惘,陪你到天亮。
学习本应不是墨守陈规
而是去不断思考与领悟,闪耀人性地光辉,彰显人生大智慧。
一条幽径,一株古藤,为学之路上季羡林老先生能以一颗智慧的心去观 察注意到一个弱小的生命并为
之思考人生,反思自己,化为自己一份无法释怀的过错,这
也恰恰体现出季老人格、品性境界之高尚。
学习从来就不是刻舟求剑、
一成不变的,学习是一种智慧,真正懂得学习的人能将有限的生命拉长、
拓宽、积厚,甚
至一种超越时空的姿态永存于历史。学习有境界之高低,学习之大境界是智慧的,能自由
撷取生命中的丰美而不为其所累。在学习之路上懵懵懂懂寻不到正确的方向时,不妨问一问自己,我智慧
地学习了吗?
学习的征途上,细心观察,敢于质疑,勇
敢实践,不断地去升华人生成就。
钱伟长,一颗赤子之心,
在从事物理学的研究中从不马虎,
细心观察每个公式,
< p>智慧学习,
书写共和国科技事业光辉篇章;巴金,被誉为“中国良心”的他,在写作
生涯不断质疑,并亲身去实践,
于《随想录》一书中反思自己,社会与国家,人生得以升
华……
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中、丰富多彩的
学习内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选择。
凡是智慧学习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维、独特的见解
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囫囵吞枣、死
搬硬套,因而学习能事半功倍。
同样,智慧学习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加于整个社会、
-
-
-
-
-
-
-
-
-
上一篇:初二期末考试优秀议论文作文精选
下一篇:勤奋 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