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不仅仅是例子
——
(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例子,通过高中现代文的选编可以看出 。通过较长时
间的实践,我大致将课本及读本中的文章整理成四种类型:第一类
“
传统文化的源
流及嬗变
”
、第二 类
“
诗意的存在
”
、第三类
“
窥测人类意识的暗箱
”
、
第四类
“
生命
的感悟
”
。由此可见, 例子系统其实是为目标系统服务的。同时,语文除了学习知
识点的内涵以外,还要通过理
解文章来形成认识、表达、审美等语文能力。
关键词:教材
例子
目标
正文:
“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
,这是反映叶圣陶先生教学思想的至理名言 之一。这
一论断的提出,旨在纠正教学烦琐讲解的倾向,提倡教学重在引导,凭这个例子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 /p>
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冲破了自科举取士以来长期视教材为经典的樊篱。但是,
先生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有一个特定的对象、时间和场合,倘若现在到处引
用,就容
易产生误解,或至少忽略了教材系统的整体导向。
我同意于漪『注』的看法,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例子。应该说,任何教科书,
都应是目标系统与例子系统的统一。我想从高中现代文的选编来证明这一观点。
高中现
代文的选编,有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结构,文章的选择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安
排。正如于漪所
说,语文课文应是由一篇篇例文组成的
“
例子系统
”
。所谓
“
例子系
统
”
, 是说这些例子不是孤零零的,有一定的量;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有一定的格;
更不是无目
的的,它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设置的。例子系统是为目标系统服务
的,入选教材的文章
是有严格标准的。
同时,语文除了学习知识点 的内涵、学习方法以外,还要通过理解文章的内容、
思想、情感去感悟自然、感悟社会、
感悟人生,并通过这些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
认识,产生情感和审美意趣,进而形成认识、
表达、审美等语文能力。
现在,我 就从高中现代文教学这一板块略做分析,以期实现教材例子向教学
目标的靠拢。
高中三年,学生是将课本和读本作为独立的 篇章来学习的,很少去留意这些
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也甚少站在文化思想史的高度
去分析讲解这类文章。
其实,高中现代文就是一个例子系统与目标系统的统一。利用我们
手头有限的资
源就可以达到对思维的系统训练,把独立的篇章整合于统一的知识框架下进
行学
习。
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我大致将课本及读本中的文章整理成四种类型:
第一类
“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嬗变
”
高中语文课本及读本涉及到了先秦诸子思想文化(含 文言课文),如儒家、
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其中,高一读本就选编了《非攻》《庖
丁解牛》《五
蠹》《谋攻》等文章,以此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形
成基本的传统文化思维体系。
本专题重点谈谈我对编者就儒、道两家文章选编的认识。这一类型的文章主
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儒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学术观点、政治主张和
两家学说对中国人文化个性的影响。例如,高中五册一单元课文《孔孟
?
》《庄
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生的境界》,再例如高中读本第三册《庄子见
鲁候》、《蝴蝶梦》,以及第五册二单元的文章,以此做到对儒家、道家思想的
浅近了解。
同时, 在我看来,编者为了让学生构建整体性的知识框架,专门设置了有关
知识短文以及单元综
合性学习专题。比如高中第五册
“
感受儒家思想文化
”
< p>,引导
学生查找资料,分小组讨论,就现代社会儒学的价值进行调查采访。通过这些
形
式,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走进传统文化,全面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思维训练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用掌 握的儒、道观点去评述较为浅显的
历史文化现象。在经过三年的接触后,学生自然有观念
上的提高。由此,可以做
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好似一把
双刃剑,有积极
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传统文化有失落的地方,也有发生了嬗变的地
方。这
些复杂的问题反映到收集的文章中就出现了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态度的有之,<
/p>
持赞美发扬态度的也有之。我认为作为一名正在接受高中教育的中国人,绝对不
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管你喜欢与否,你都要能辩证地分析它。当学生从
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及嬗变有了认识以后,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就不再是
简单
的零散的例子了,而是系统的、高质量的、实用的语文教材体系了。
第二类
“
诗意的存在
”
如果说上一个专题偏向于抽象理论的话,那这个专题 就比较感性细腻。这个
专题下的文章都是谈诗人、诗歌鉴赏、诗与心灵、诗与生活的,知
识来源是高中
第一册现当代诗歌以及第三册唐诗宋词,很多阅读文章便由此延伸出来。例
如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谈中国诗》《说
“
木叶
”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
术》,以及阅读文章中陶渊明的
人生抉择,苏轼的亦隐亦仕的洒脱,李白与杜甫
的不同,王维融身于山水的闲情等内容。
要理解这类文章需要一颗灵慧的悟心,
因为它们触及的是人类心灵中最感性、最美好的东
西。通过阅读这类文章能让学
生了解那种活得不那么
“
现 实
”
的人。什么东西不用半毛钱买,一样能充实我们的
心
灵,愉悦我们的精神?那就是诗意。有一种人,在诗歌的世界里徜徉远比在物
质的世界里
流连要满足得多,那这种人的生命就是
“
诗意的存在
”
< p>。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这一 类文章能将
“
诗意
”
留在心底,无论读诗歌、散文 、
小说、戏剧,都要从中看到
“
诗意的存在
”
,而不仅仅是故事情节,否则,就真的
是只看到花架,而看不到花架
上盛开的鲜花。通过诗意的存在,让我们永葆对真、
善、美的感动。
这就是于漪所提倡的文学的人文性,而并非是简单的 例子,没有大量具有丰
富思想、情感的语文读物的熏陶,没有社会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
活、社会和人
生的思考,只靠几篇样板文章的学习,靠几个知识例子的讲述和训练,是培
养不
出语文能力的。
当然,此专题还必须有前一个专题作为基础,因为中国文人大多都是在儒道
思
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选编文章、确定主题时,也是有意地让两个专题
之间有一定
的联系。
第三类
“
窥测人类意识的暗箱
”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总体特征是
“
内向化
”
,如果说传统文学作品将大量
笔墨用于表现外在世界的真实,那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则喜欢省略具体的外在世
界(时间
、地点等社会背景),简化情节和人物外在特征,而将笔触深入人的意
-
-
-
-
-
-
-
-
-
上一篇::写作小专题 学写故事
下一篇:mba毕业论文致谢样本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