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作文“有用与无用”写作指导与示例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的人自认
为在做有用的事,事实证明价值却不大;有的人喜欢做些无用的事,但留
下的东西却让后
人受用无穷。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联系
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 00
字。
【写作指导】
1.
关于审题
有的人自认为在
做有用的事,事实证明却价值不大;有的人喜欢做些无用的事,但留
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
用无穷。这是一则有思辨色彩、富有哲理的材料。材料中“有用的
事”和“无用的事”是
两个重要的概念,“有用的事”前面有“自认为”,后面有“价值
不大”词语,可见“有
用的事”并非真的有用,或者只能说是暂时有用,短期有效,从长
远来看真是无用,或者
是害人不浅的。“无用的事”前面有“喜欢”一词,后面有“留下
的东西让人受用无穷”
一句,可见“无用的事”并非无用,只是短时看不出来,或者暂时
效果不太明显,但从长
远来看,对人生发展非常有利,是真正有用的东西。作者或命题者
意在批评“做有用的事
”的人,因为事实证明做有用的事,价值不大。同时肯定“做些无
用的事”的人,因为能
够“让后人受用无穷”。
这种现象生活中普遍存在,联系生活,“有用
的事”所指可以很多,追求看得见、摸
得着的物质或利益;跟升官、发财、成名有关的事
;追求急功近利、名利至上的实用主
义;过分看重早教、购买学区房进名校、参加奥数培
训班等短期教育行为;选择将来能够
找到好工作、发财的专业,选择能考取公务员、有房
有权有钱的职业;跟
GDP
有关的政府
官员热衷的形象工
程、政绩工程;跟政绩有关的房地产开发、土地拍卖、仿古街区。与此
相反的“无用的事
”所指同样很多,崇尚心中的事业理想、精神生活;跟升官、发财、成
名没关系的、能丰
富情感、滋养精神的事;选择为民谋福利的民生工程以及尊重大自然的
生态建设;淡泊名
利、不求功利、本真地享受生活;选择不能发财的冷门专业甘之如饴,
并且留下了值得称
道的东西;注重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养成文明礼貌、品德高尚风
气的学校教育;倡
导学生读书、在读书中提升阅读素养、培养能力的做法;淡化物欲和名
利的思想、亲近大
自然、用文学净化心灵的举动;亲近文化名人、走进经典名著的读书活
动;坚守民族气节
、弘扬民族道德的行为;坚持理想的信念;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
2.
关于立意
立意应该从材料
出发,是对材料的发掘和提炼。考生应该准确诠释什么是所谓“有用
的事”,什么是在有
些人看来“无用的事”,然后要揭示“有用的事”只是暂时有用,短
时有效,长远看实则
无用,而且对人生或社会发展还有害的真相或本质,与此同时,还要
分析“无用的事”实
则包含着有用的道理,只是暂时看不出来,不明显罢了,从长远来
看,从发展来看,从科
学性看,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因为它是心灵世界的东西、精神层
面的事情,事关人的思
想性格品德的养成,事关人生发展的基本素质、能力要求、幸福追
求。考生可以侧重一个
方面,而兼顾另一方面,但要把道理说清楚,把“有用”与“无
用”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
,这是审题的关键,也是评判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因素。
3.
思路指导
“有用”和“无
用”是本则材料的核心词,相反相成,不可分割。而从材料的倾向看,着意
于强调看似无
用的东西实际是有用的,所以写作的着力点主要在表现实际“有用”的“无用”。
具体写
作角度有:
①剖析认识实质。
频频出现“无用论”的实质是什么?是功利化的认识,是狭隘的思想,是肤浅的认知水
平,是目标主义。
无目的的旅游最美,无目的的观影最美,无目的的交
友最美,无目的的艺术创造最
美……
②分析二者关系。
首先,“有用”和“无用”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用”的完满。
其次,“有用”和“无用”会相互转化,“有用”会转化为“无用”,“无用”也会转化
为“有用”。
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
③列举现实病例。
在这个成功,金钱,权力,
名位充斥的时代,“无用论”自然在很多人的心里勃勃生
长,并表现为现实的行动。
p>
个人层面,功利化认识,功利化做人,结果成为扁平人,甚或空心人;信
誉不佳,美
誉不足,交不到真朋友,不会有大格局。
< br>政府层面,功利化发展,为了眼前的税收和产值,破环环境,高耗资源,不顾子孙后
代。
教育方面,功利化教育,对就业无用的不学,结果就是创新能力
不足,人文素养欠
缺,人格发育不健全,很多成为问题孩子。
【作文例文】
有用与无用(
70
分)
风萧萧处,多少莘莘学子星夜兼程赴考场;温柔乡里,多少贪官污吏机关算尽赴名
利;平凡城市,多少工作家庭拼命工作求生存;一国一家,多少人物大笔一挥便是发展图
强。
倘将上述均归为“有用”之行列,试问岂不是过于草率?“急之
国”的人们,可以为
的是名利,但大多只为了生存。
< br>当然,这绝不曾与“无用”相违背,因为“无用”并非简单的时间挥霍,更多只是精
神诉求、心态平和。可以想见,提“贫家子弟”的人只是在混淆概
然
而放眼大千世界,“有用”、“无用”已成为一对互不共生的矛盾,原因很简单,
“有用
”看不清“无用”的价值,“无用”也不明白“有用”的意义。于是一边高举儒家
大旗,
一路高歌猛进;一边却心浸老庄思想,躺在室外桃源。不过倒也奇怪,儒家华丽外
衣里包
裹的只是名利,而非急躁,与速度毫无关系。子曰:“欲速则不达。”心急气躁如
何能求
得名利?倒是黄老学说彻底无为,无为成为避世,自然无法成为主流价值观。
< br>只能说,提出“无用”之人同样在混淆概念,心急与名利并无必然联系,甚至恰好相
反,心急做的只能是无用功。
追本溯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速度之风
,进而世界风行,传至中国亦不能例外。回想
马克思﹒韦伯对工业革命的结论:生命本是
一张由意义构成的丰富之网,而当下人们早就
把这张网给撕破了。
p>
换而言之,“有用”被撕成了“无用”,“无用”进化成为“有用”,甚至成为财
富、声誉、地位的代名词。由是,二则本末倒置、南辕北辙、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
拾。
试举一例,一件艺术品究竟有用没用?对艺术家而言,
“有用”因为这是自己的生存
之道。于是急于求成、粗制滥造、推向市场,遇到一个心求
“无用”的买家为粉饰自己本
无知的修养,成为“有用”的门脸道具,于是在市场经济体
系下恶性循环,艺术家生产出
越看似“有用”的“无用”产品,消费者越买进装饰“无用
”的“有用”之作,可谓一拍
即合。
坚持“无
用”的艺术家就算作品真成了无用,大概也会用心将其成为“有用”。灵感
孕育激情、汇
聚洒脱,泼墨写意,正如品茗一般,三月不知肉味,倘若遇一知己子期,纵
是一生潦倒也
无复何求。
见高更情愿放弃城市生活与野人同吃同住,梭罗身由心往,
居瓦尔登湖畔。
伴随实用主义的大厦将倾,恐怕人们才会明白“有用”
引人前行,而“无用”才是生
命的归宿啊。
有用与无用
(
66
)
生于“急之国
”的我们从甚至未出生起就被功名所困,忙碌的生活更是使我们的情感
与精神世界额色彩
单调而乏味。我想说,“缓缓你不停奔跑的脚步吧,让蜗牛牵引你去花
园走走。”
现代人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于是我们只成
了一个
个匆匆过客,而不知道生活终究为了什么。这样的社会风气不仅应追究于个人,更
应整个
社会反省。在学术界,清华大学为了校庆而特意将“著名校友”的照片拼制成“二
校门”
的形状,至顶的都是政界名流,依照级别逐个而下,而更多的学者、专家则不见其
影。这
便是现今高校的缩影。如同一个小小官场,有言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
乃大师
之谓也。”作为中国学术界的先锋都如此弃大师于不顾,以功名定义成就,那又如
何指望
社会有个积极的风气。因此,大学们应更重视学术为“有用”,给正在下坠的灵魂
们一个
有力的托举。
无用与有用并非绝对的。
所谓厚积薄发正是这个道理。乔布斯读大学时几乎花光了养
父母的积蓄,但是贫穷并未阻
挡他作出正确的选择:放弃父母期许的大学学位,选择退
学。事实证明他是对的。退学后
他学习的他所喜爱的美术字体看似无用,但他运用到了之
后电脑开发的过程,微软也借鉴
与此。乔布斯当初的选择也只是出于精神需求,但日后这
成为了他成功路上的一把钥匙。
智者的才能就体现在他们目光远大,而不是一时求成。
有人说,贫穷的
人只有靠夜以继日的苦读才能与富人喝上一杯咖啡,鼓励他们做无用
之事是站着说话不腰
疼。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秤界定什么是成功。“喝咖啡”在我
看来并非人生的终极
目标。我们努力、奋斗,不只是为了获得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充实
内心,修身养性。而
真正能填补人精神空虚的正是看似无用的精神食粮。想起钱钟书的
《围城》:城里的人想
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多少人在垂涎于富人们的财富,而富人们
更容易领悟精神生活的
重要性。只有灵魂跟上脚步,生活才有意义。
上蹿下跳,四处叫嚣的那
是内心空虚的人,升官成名又有何用?智者的人生如同喝
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他们
懂得真正有用的不是如那氤氲般缱绻般飘散的名利,而是
留在杯中的甘甜。
有用与无用(65分)
记忆中,“有用”与“无用”的
论述应该是道家学说的一个亮点。那般的朴素辩证法
与后来所谓的一些玄学上的释义其实
大多共通。之于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以“有用”为始
态,以“无用”为终态。生发于“有
用”,回归于“无用”。
有些人说得不错,那些贫困出身的子弟,正式
夜以继日地努力做了“有用”之事,才
能获得与不同出身的人同等的地位。这也许过于现
实,但也正是现实应该教会我们的——
奋斗拼搏追求“有用”之道。
< /p>
人的一生姑且不谈出生与死亡,单是过程就足以精彩,点缀其中的“繁星”便是无数
的理想与目标,这样的目标无论是大是小,使得其所安贫乐道,抑或是孙文所道“天下为
公”,周恩来所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将其付诸实现。于是,我
们可以看到王选院士、陈景润教授为了看似“无用”的
1+1
做 大量时间的研究;可以想象
海明威用铅笔写作时的样子,一遍遍擦去重复修改的身影;能
够体会到钱钟书专心致志做
学问完全不为外界所干扰的静心。这便是“有用”。褪去追名
逐利、升官发财的俗套本质
是对理想目标至高无上的信仰和追求,值得喝彩。
既然如此,何为“无用”,它的意义又是什么,也许就是抽象的“让脚步暂停等灵
魂
跟上,以平和的心境迎接新境界”,或者说,回归生命的本真色彩,掷弃浮华与喧嚣,
叶
落归根。
也许有人会疑惑不解,为什么像巴
菲特、比尔·盖茨一样的名人会选择早早地推出那
个给自己带来无限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圈
子。道理其实很简单,他们经历过了,享受过了
“有用”,最终悟出了“无用”的真谛。
正如乔布斯所言:“过程就是奖励”。是时候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