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议论文四种基本结构写作指导及范文示例
议论文结构模式
(一)总分式
一、写作步骤:
“总——分——总”式,
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
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
先提出中心
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
点,一一进行论证,最
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即
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
点——做出结论”。
佳作展示
1
:
诗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行人每天匆匆而过,
我们都在看似乎静的生 活里奋力地
拼搏。
若说诗意地生活,
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 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
不
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
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
留一方净土种理想,
然后
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略”。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
是
理想洗去茫茫尘埃,
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
开始追寻之旅。
泰戈尔曾说:
“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
天
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
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
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
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
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
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世中,诗意
地生活,
便是拿起 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
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
昔秦始皇
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
便每一步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
南制百
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
中原的壮
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
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
生之路。
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
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
只要是收获,
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
一段经验几多教
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
诗,你
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
/p>
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
生得意须尽欢,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
但理
想让它明
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
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的收获!
1
/
11
【名师点评】
这篇佳作成功之处有三:
一是结构严谨,
论点新颖。
文章采用开头三句话提
出论点、
中间三段文论述观点的议论文结构模式,
巧妙地将“诗意地生活”与王
国维“人生三境界”联系起来,
精练地概括出“种下理想,
不懈奋斗”“收获诗
意人生”的新颖观点。
二是文采斐然,
< p>诗意盎然。作者对“诗意地生活”的理解,
用语精练、形象而新颖,
如“点燃”“洗去”“擎起”等动词,用得精练准确;
“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
/p>
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等比喻句用得新颖贴
切。三是材料新鲜,积累丰
厚。文章用到的材料,古今中外不下
10
处。有的直
接引
用,有的间接引用;有的描述较详,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出自课内所学,有
的来自课外阅
读;有事例,有诗句,但无不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彰显出作者平
时阅读涉猎之广、积累
之丰。
佳作展示
2
:
诗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
人安静地生活,
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美好。
——海德格
尔
诗意地生活,
自 可“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
诗意地生活,
自可“静赏古层
贮月松风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存世在百年之间,生命之路惟有用一份清
明与淡
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它可找等到自身真正的价值。
繁琐的俗世,人
总是难以舒展最初的念意。纷扰的世事,迷乱的红尘,人们
为俗务烦扰,
让快乐的心蒙了尘,
在成功的阶梯上摔了跤,
才记起先哲们所说的
“诗意”与淡定。
诗意地生活,世事烦扰不再。
泰戈尔说过,<
/p>
死之烙印将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币上,
使它去购买那些真正有
价值的东西。惟有诗意地生活,才能清明淡然的看待纷争的世界,让烦扰不再。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地清点倒影,浊浪便是一杯煮过的酒,李
白
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仗剑天涯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
便让历史留
下了青莲居土洒脱的身影,
一匹青驴,
一袭青衫,
让李白找寻到了 生
命本真的快乐。
诗意地生活,生之价值彰显。
康德说惟有心中
的道德律与头顶上的星空令他敬畏,
当我们选择诗意地去生
活时,方能探
寻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穿越庄周梦蝶的翩跹,
超脱老子 骑青牛而过的函谷险塞,
踏过孔子脚下不逝
的东流之水,诗意地生活,蓦
然回首,生命微笑。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
的生活,
于是便让汗青 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
纵然是“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的凄苦;
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悲凉:
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
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窘境;
少陵亦不改己志,
用一 支如椽巨笔,
还原了历
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
探实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现实的世界里一片狼籍,物欲横流,流尽
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
素琴吟风的高雅不再,
短笛赏月的古韵 难留,
现代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中心灵的安
宁难以寻求。
诗意地生活,
拂尽世俗尘埃,
清静红尘纷扰,
< p>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微笑中诗
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好。
【名师点评】
2
/
11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满分作文范文。
我佩服该生的记 忆与文采。
作者简评古今,
引经据典,
证明“诗意地生活 ”必须是清淡与安宁;
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心灵的从
容与淡定
(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微笑中诗意地生活)
。
一幅多么美妙的“和谐”
图!
议论文结构模式(二)并列式
一、并列式模式结构(一)
:分论点并列式
写作步骤:
1
、首先提出一个论证总题
2
、在本论部分围绕总题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从各个
方面阐释总题,做出结论。
具体要求:
1
、选择的分论点从数量上说,至少是三个方面或更多的方面。
2
、分论点
1+
分论点
2+< /p>
分论点
3+……=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
位,
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
3
、要 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
论据复沓单调,论证
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
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
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4
、
并列 式议论文特别要注意的是避免给人有泛泛而谈的感觉,
要注意点题。
佳作展示
3
:
选择诚信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
,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
择题前,
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 /p>
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
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
人,
< br>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
选择诚信。
因为 它比美貌来得可靠。
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
人生;
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
你可以不是潘安,
你
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
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
选择诚信。
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
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
< p>他每日只知弓
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
机敏则更 像一个电脑黑客,
他总是
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
却总是 不露真相叫人紧张。
在人生的剧本里,
一位老实
踏实的演
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
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
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
注定是
辛苦乏味的人生,
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
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
人的色泽
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
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
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
没有一成不变
的江山。
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
荣誉是短暂的,
它只是人生旅途
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
它再美丽,
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
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
风景的种子,你一
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
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之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
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
!
你
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
3
/
11
在人生与风
浪的洗礼中,
有了诚信,
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
若为人生< /p>
故,诚信不可抛
!
二、并列式模式结构(二)
:分论据并列式
写作基本要求:
主体部分是横向展开的,
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
在论证过程中,
为了充分
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阅读下面文字
,
按要求作文。
(60
分 )○
“细雨温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 名句。
有人说,
这是歌咏
春天的美好品格;
有人说,
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
有人说,
这是叹息“细
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
有人说,
“看不见” “听无声”并不等于无
所作为;
还有人说,
这里的情趣已 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
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
,
自定角度 。
②除诗歌外
,
文体不限。
③ 全文不少于
800
字
佳作展示
4
:
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人,活在世
上,不仅仅为了每天的三餐饭,也不仅仅为了铜臭,而是为了灵
魂的永存。
皑皑白雪,
你是否已迷失了归途的方向;
浓密的森林 ,
你是否已看不清灿烂
的天空。忘记自己的细微,忘掉自己的渺小,在雪
地中奔跑,拨开森林的迷雾,
你的身影将会变得高大,你的人生也定会精彩。
“仰天长啸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
不 畏贵妃研墨,
力士脱靴的
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
,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
他是长安的细雨,
他是朝庭的闲花,
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计可施,
但在这样的
情况下,
他仍高歌“高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把对朝庭的失
望,对自己的希望化作了人类不朽的诗篇,这滴春雨,这片闲花,化作无数的雨
滴,无数的鲜花,落进千家万户,洒遍中华大地。
胸纳幽兰
,神容主若。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
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
却博古通今,虽是奴才却不甘做奴才。他叫纳兰容若,与
康熙相伴了
31
年的臣子。在他的生命中,他的主子驱使了他的一切,雪藏了他
的才华。
他只能做康熙的陪衬,做君王身边的细雨闲花,但即使如此,仍然没有
人能漠视他的才华
,
他把幽怨化作了一支笔,
书写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凄婉
情怀。他忧郁而终,短短
31
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 这
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灵。
萧红,
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
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人逝世 ,
家
族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倒……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把
人间的悲苦
都化作了笔下灵动的文字,随着呼兰河水,汨汨流去。她是家庭的细雨,爱人
的
闲花。就是这滴细雨,这片闲花,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
他们曾是社会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
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高大的背影 。
他们
拥有不同的人生,
不同的经历,
却 共同昭示了一个道理——细雨未必看不见,
闲
花未必听无声。
相信自己在皑皑白雪中终会找到归途的方向,在森林中终会看到明媚的阳
光,虽然我们在宇宙中微小的如细雨闲花,但只要努力,不同命运低头,终有一
< br>天我们的灵魂会照亮未来。
4
/
11
细雨一定看得见,闲花定然听有声。
议论文结构模式(三)对照式
对照式的基本结构:
1
、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2<
/p>
、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去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
证
,
最后进行结论。
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
< p>或通过
正反对比明辨事非,
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 性。
这种结构方式
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正反对比○
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顺序相反)。
2007
年全国卷二:
阅读下
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
捐赠
< p>300多万,
资助了
178
名贫困学生。
当他自己
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
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 地工作的年轻人,
竟然没有
一个来看望他。
这件是被媒体 披露后,
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
这让他很没
面子。
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
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
不久,
小李
被
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
10
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
那句话
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
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
脱离
材料内容和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展示
5
: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
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
因为懂得感恩,
他们创下了人
世间温馨的传奇。
因为懂得感恩
,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如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
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
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
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
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出师末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后人为
< br>他写下的诗篇,
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
他用毕身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 真谛。
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
人,
且名扬四方,
为官作宰是多少读市人毕生的梦想,
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
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
李密却不 曾忘记自己的祖母。
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因
为他知道“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向世人彰
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
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
枝头灼灼其华。
5
/
11
-
-
-
-
-
-
-
-
-
上一篇:“弘一法师”李叔同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示例
下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