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企鹅历险记2019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文化自信写作素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0-12-28 07:09
tags:精品文档, 写作素材, 高考作文热点

-

2020年12月28日发(作者:何炅)


2019

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文化自信写作素材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


史文化的民族, 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坚定文化自信,


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 p>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引导学生自 觉继承、

转化优秀


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反复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

,道路自 信、理论自信、制


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华文 明

,

是全球唯一没有断裂、

消失的古文明。

它历经

5000

年历史的风雨

,

依然以鲜活


的样态呈现于世人面前

,

不仅缘于它博大精深

,

凝结了先贤的智慧

,

而且缘于海纳百川的包容


胸 襟、

仁爱而和乐天下的情怀、

通变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无为而 无不为的智慧。中华文


化的优质基因显现了强大的软实力

,

决定了我们应该保持文化的定力与自信

!


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 、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


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 、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


我”等不同层面。


中国历来不是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的国家。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

,

立德教民

,

是依


据思想家的教导 和智慧

,

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在中国

,

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的学


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

,

而无关 来世。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br>和张载的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

体现的都是这种世俗精 神、


人世情怀。


“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的爱国情操,

“天下大同”的人类情怀,

“修齐治平”的心


性修养,

“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

“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和


合”

的美好理想等等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人文精神、

教化思想和道德


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

,

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

,

即超越个


人的利益

,

心中有“大我”

而不是

“小我 ”

;

具有神圣性

,

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 /p>

,

杀身成


,

舍生取义

,

以身殉道、

以身殉国

,

而不是临难图 苟免

,

贪生怕死。

中华民族没有发生过宗教战

,

也没有宗教殉教者

,

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 者的赞美

,

有的则是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

屈原的


《九歌·国殇》就是对战死沙场的勇士们的歌颂

,

“旌蔽日兮敌若云

,

矢交坠兮士争先”

“带长


剑兮挟秦弓

,

首身离兮心不惩”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

,

中国人看待世界、

看待社会、

看待人生

,


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

,

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

,


培育了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

< p>苦

;

悔恨

)

中华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 文化

,


一部中华文化史

,

同时是一部中华 文化思想创造史。??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

,


华文化的生命力

,

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

,

历经

5000

年发展从未中断

,


全赖这种创造力。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

,

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


“和为贵”的初衷用意

,

“和而不同”的方 法途径、

“协和万邦”的目标追求。可以说

,


“天下为公 ”的价值理念

,

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公允性。这种文化发展到改革开放的< /p>


今天

,

就演变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

就成为中国“坚持主权平等、共同安全、共同


发展、合作共赢、包容 互鉴、公平正义”的外交政策。正是基于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

,

中国


才能够为自己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人民基于中国 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实践

,

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构建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创设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


种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

,

保证了我们能够一方面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

,

另一方面也能


够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规范我们的发展 。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

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或


缺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

: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

“ 消


灭贫穷”

,

是实现

“共同富裕”

。而共同富裕又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

,

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发


展才是硬道理”


京都最新的车站

,

你能感受到

21

世纪的“高速”

,< /p>

它结合了五大特点

:

交通

,

停车场< /p>

,

文化

,


饭店

,

< p>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

,

尤其是车站内高

11< /p>

层的手扶梯

,

可直通百货公司


商场及科技游 乐中心

,

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

,

是一座多元化的 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


顶楼眺望

,

看到高台寺周边 的庭院

,

低矮的两层楼木屋

,

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 都的魅力

,

绝不是


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

,

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会的成 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

,

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

< p>
作的《清明河上图》

;

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 的新天地》

;

日本馆内会


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 器人

,

等等

,

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 的展点。


京都的灿烂和世博的成功证明

: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矛盾

,

我们既不能以传统文化消


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

,

也不能无视现代科技的发展来保护传统文化。 我们唯有坚


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翼齐飞

,

整个人类的 发展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让我们坚定信念

,

共创美好未来

!

忆往 昔

,

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

,


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

,

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

,

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

;


若不是曹雪芹的五 次易稿

,

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

?

看今昔

,

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

,


使两星成

?

是谁奋斗十八年

,

终抱金牌归

?

是钱学森

!

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 /p>


文化经典中的坚定

,

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 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

,

才 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

,

这般执着。


什么是文化自信

?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

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


近代以来

,

中国这个

5000

年文明古国

,

遭遇了“走向世界的挫折”

,

深陷过文化自卑。今

日之中国站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新起点上

,

也使我们更有理由重新审视 我们的文化

,


加坚定我们的自信。

“周 虽旧邦

,

其命维新”

,

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经济富裕 的可望可攀、

国防强


大的可喜可期

,

而文 化的昌明进步、成果丰硕、可亲可敬、可感可泣、直达人心

,

更是令有识


之士壮心不已。


何谓文化

?

< p>马克思认为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中国传统的说


法是“以文化人”

,

强调圣人以其先知先觉所言所行教化百姓

< p>,

为民立极。


我们的文化富有此岸性、积极性、精 英性、美善性与亲民性

,

我们追求的是自强不息、


厚德载 物、经世致用。因此之故

,

在最危难的际遇下

,

我 们没有失陷于虚无主义、神秘主义、


消极颓废、悲观厌世。

< p>
中华文化的基本观念

,

恰恰就体现了“自信”二字

,

是对道德与礼法的自信

;

是对人性、人


心 、人文、人道的自信

;

也是饱经风雨雷电

,

虽乃旧 邦、其命维新的自信。


当前

,

面对影视 “中国梦”的时代诉求

,

面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


,

确立中国影视的文化自信是绕不开的话题。

因 此

,

只有坚定中国影视的文化自信

,

影视艺术


才可能走进高峰辈出的新时代。


《战狼

< p>2

》的大热

,

正是吴京作为一个演员的担当

,

传递时代的主旋律

,

因此才得到了观众


的 积极响应。尹刘二人的批评完全没有看到这一点。


全球

470

多家孔子学院为中外文化交流搭起一座座汉语桥,

“文化年”

“国家年”

“交流


年”

等大型文化活动,

为外国民众立体感知当代中国敞开一扇扇窗。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


发 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中国文化的具体内涵


诸子百家


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


儒家 (孔子、

《论语》

、孟子、

《孟子》

< p>《荀子》

;仁、义、礼、智、信;中庸)


法家(李悝,韩非、李斯、

《韩非子》


墨家(墨子、

《墨子》

、兼爱)


名家(邓析、惠施、

《公孙龙子》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 鬼谷子、苏秦、张仪、

《战国策》


杂 家(吕不韦)

《吕氏春秋》


琴:笛子、二胡、古筝、箫、鼓、古琴、琵琶。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麻将、棋盘等


书(书法、篆刻)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

、木版水


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汉字等


画(绘画)

:中国画(中国绘画)

:中国帛画和中国国画 (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


画等古代中国画,写实中国画与写意中国画的现代中国画 ,中国流艺术的当代抽象国画)


其他还有:石刻浮雕画、装饰内画、敦 煌壁画等,以及中国抽象油画等。


十大名曲:

《高山流 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阳箫


鼓》

《胡笳十八拍》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渔樵问 答》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远古神话、

《诗经》

、汉乐府、南北朝民歌、楚辞、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


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等


传统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

、中秋节 、重阳


节、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

、除夕、春节(元 日)为代表等


中国戏剧:昆曲、豫剧、湘剧、京剧、皮影戏、越剧、川 剧、黄梅戏、京戏脸谱、地方


戏等


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


砖汉瓦、兵马 俑、故宫(紫禁城)

、颐和园、布达拉宫、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苏州园林、

杭州园林、十里长亭、长城、天坛、鸟巢、水立方等


汉字汉语:汉 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

、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

《黄帝内经》

《针灸甲 乙经》

《脉经》

《本草纲目》

《千金方》



宗教哲学:佛 家、道家、儒家、阴阳家、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


烧香、拜佛、 蜡烛等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

、 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


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

、 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等


中华武术:南拳:咏春拳、

Wing

Tsun

、洪拳、八卦掌、蔡李佛拳等;北腿、少林、武


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 山、青城、嵩山等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 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


角、中原等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

、丧葬(孝服、纸钱)

、祭祀(祖)

;门神、年画、


鞭炮、饺子等


衣冠服 饰:汉服(汉族民族服饰)

、绣花鞋、老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

、旗袍(满


族)

、肚兜(满族)

、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丝绸。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等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动物植物: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龙、凤、狼、麒


麟、虎、豹、鹤、龟、大熊猫

...

;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 柏等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

..

) 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


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

、青铜器、古玩(铜钱等)

、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


(宫灯、纱灯)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芭蕉


扇、桃花扇等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 ,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


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

、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 糕、中秋


月饼、筷子;鱼翅、熊掌等


工具技艺:算盘珠算、纺织技术等


艺术文化:民乐、曲艺、三星堆文化等


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岁寒三友、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等


中国文物:后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践剑、良渚美玉、长信宫灯、秦始皇陵兵马俑、曾侯


乙编钟、金缕玉衣、铜奔马(马踏飞燕)

、永乐大钟、古代钱币、敦煌莫高窟等


中国爱的文化:博爱、兼爱、仁爱。


后来发展


汉唐


汉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


本、朝鲜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


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

< p>
阿倍仲麻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

使日本的文字、

建筑深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


韩国,

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

尤 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

如果人们不知道李


退溪、曹南冥、 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


的国籍,韩国 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

通过西方耶稣会士,

通过东学西渐,

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

< p>
家。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先后传入西方后,对于促 进西方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 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

法国成为


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从

17

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

< p>《大学》


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

18

< p>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


的。

如笛卡儿、

卢梭、

伏尔泰、

孟德斯鸠、

狄德罗、

霍尔巴 赫,

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


让我们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 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 、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


究过中国哲学,

在 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莱布尼茨就认为,

正是中国的发现,


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

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 蒙运动,


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礼射”不仅贯穿与融


合了华夏数千年 璀璨的历史文明,

而且深度影响了世界,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p>是人


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 p>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


晶。

“礼”和“射”分别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中国的

《礼记·

射义》

思想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

孕育了日本 江户时期射箭中的

“文


射”仪礼。日本现代的弓道正是将《礼记·射义》 和江户时代的《射法训》一道儿奉为国之


经典的。

《礼记·

射义》

中对射礼的性质、

目的、

做法 之规定,

就是以文射为指导思想的。

“射


者,所以观盛德也”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 ,则不怨胜己


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就是告诉射手调心静气,从身心两 方磨练来提高技艺,而不是怨恨


超过自己的强手。这样,对手就不再是仇敌,而是推动自 己长进的“另一只手。

《射义》


还引用《论语·八佾》 的一段话,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


当射箭的时候,相互 揖礼而后登高;射毕走下堂来,再作揖饮酒。强弓精箭,曾是渔猎为生


的古代日本人最具 杀伤力的兵器。

江户时代的日本因为德川幕府统治集团的需要出现了不以


杀伐为目的的“文射”

,射箭从此而演绎成了张弓搭箭、竞射饮酒的娱乐文化,日本的社会


从此诞生了君臣之义、长幼之序。中华古代礼仪与《礼记》对世界的影响不胜枚举。

< p>“礼”


乃中华文明与传统思想的精髓。


中国功夫


众所周知,

中国功夫 片从李小龙时代开始传播到国外,

许多现代西方人从李小龙身上开


始认识 中国文化。如今,

李小龙已成为一个功夫偶像、文化偶像和精神偶像,他的传奇人生


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经典范例。

李小龙是一代功夫巨 星和武术宗师,他一生许下并实现了


三桩宏愿:

让中国功夫走向世界,将 中国电影带入世界市场,

自创一门武术。现代西方人对


中国武术与中国电 影的认识几乎都是从李小龙开始。

[2]

作为一个武者,李小龙终其一生都


在为研究和发扬武术倾情尽力。

勤习中国拳术,钻研外国拳,

李小龙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融


合各国多种门派诸多拳法的精华,

武艺进展 神速,

并创立了截拳道。

他在美国开国术馆传播


咏春拳和 截拳道,

在各种演讲中讲述自己对中国武术的理解,

跟世界各地的武术精英比武交


.



2019

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最完整版,共

13

个专题)


一、姓名称谓◆■※★●


1.

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


(1)

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 /p>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 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 命名,成年

(

20

岁、女

15< /p>

)

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


为 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

司马迁为司马子


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 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


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 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 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


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

以显示某种 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


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 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


号玉溪生,

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王安石晚年号半

< br>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


万里号诚斋,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


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


【称绰号】

又叫外号或诨名,

绰号一 般根据某人的外貌、

性格、

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

“名


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

,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 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


明为靖节征士,

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王安石为王文公,

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


公,左光斗为左忠毅 公,

史可法为史忠烈公,

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 则是


一种“恶谥”


【称小名 】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

< p>
国的皇帝称祖,

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


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 临(顺治)称世祖,玄烨


(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 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


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 号。


【称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 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

或死后


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

< p>
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

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 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

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


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 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


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 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人们称其为杨 诚


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


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

(

其斋 名为壮飞楼

)


【称籍贯】

< p>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

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

< br>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

(

今山西永济

)

人, 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


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 汤临川

(

江西临川人

)

;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 山亭


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


项城

(

河南项城人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

(

今河南孟县

)

人,但因昌黎

(

今辽宁义县

)

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


自己戏称“赵 郡苏轼”

“苏赵郡”

,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

“孙讨虏”即孙 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


称。

《与妻书》

:< /p>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 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如称贾谊为贾太傅;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


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 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


为杜拾遗,

又因任过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

被称为刘


宾客;柳 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

《训俭示康》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 /p>

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

“和硕豫 亲王以先生呼之”

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 乡侯,


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 ,

故世称谢康乐;

唐初名


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

故世称魏郑公;

名将郭子仪在平定

“安史之乱”

中因功封爵 汾阳郡王,


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 称司马温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

“豫州今欲何至

?

”因刘备曾

< br>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建安七子”之一


的孔融曾任北海相,

世称孔北海;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

世称陶彭泽;

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


世称骆临海;岑参曾 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


曾任柳州刺史,世 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2.

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


父 ”

前两人兼称籍贯、

姓名及字,

后两人先写与作 者关系,

再称名和字;

《五人墓碑记》

“贤


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


人称字和姓;

《梅花岭记》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兼称官职与谥号,

“马副使鸣騄、任


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 肇基等皆死”

,兼称姓、官职和名;

《促织》

“余在史馆,闻翰林 天台


陶先生言博鸡者事”

,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3.

古代谦辞


(1)

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 br>【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

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 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


己的见解。

< p>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


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 p>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 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


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 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

谦 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小弟:

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p>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


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

: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 ,意思是自己很平


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 、晚学等,表示自己


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

、不肖(没有出息的)

,则表示自己没有


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 的辈份高或年纪大


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 :称母亲;家兄:称


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

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

前者如寒舍、< /p>

敝舍,

后者如舍弟:

称弟弟;


舍妹:称妹妹 ;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 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 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


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2)

其他自谦词有:

< br>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

【朕】

(我,

我的,

从 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

【孤】

(

小国之君< /p>

)


【寡】

(

少德之人

)

【不谷】

(

不善

)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

【末官】

【小吏】等。


因 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女子自称【妾】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犬子、犬女】

:称自己的儿女;

【笨鸟先飞】

: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 p>
【抛砖引玉】

: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

成熟的意见,等等。


4.

古代敬辞

< /p>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 ,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


(1)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 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


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 是用“驾”

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


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

(

宫殿的台 阶

)

下的人,请他们


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 帝。


(2)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

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


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

方的亲属,

如令尊

(

对方父亲

)

令堂

(

对方母亲

)

令阃

(

对方妻子

)

令兄< /p>

(

对方的哥哥

)

令郎

(


方的儿子

)

、令爱、令媛

(

对方的女儿

)

、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

、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 /p>

(

称对方父母

)

、尊公、尊君、尊府

(

皆称对方父亲

)


尊堂

(

对方母亲

)

尊亲

(

< p>对方亲戚

)

尊驾

(

称对方< /p>

)

尊命

(

对方的嘱咐

)

尊意

(

对方的意思

)

贤,


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

(

< p>称对方

)

、贤郎

(

称对方的儿子

)

、贤弟

(

称对方的弟弟

)

。仁 ,表示


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等。


(6)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

(

《论语》

)

。唐朝以后,丈、丈


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

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 为


先帝,

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称已经死去的 母亲为先慈或先妣,

称已死去的有才


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 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


(

)

父,称祖母为大

(

)

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


太祖、

宋仁宗、

元世祖、

明太祖等;

明清两代,

也用年号代称皇帝,

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


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 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

对尊师长和 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


对方手下以代对方 )等。


(9)

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p>


后来,

“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1)

常用作敬辞的还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

< p>
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


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 /p>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

:告诉,表达; 奉


复(多用于书信)

: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 劝:劝告;奉送、奉


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 p>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 纪


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 用于商店对顾客)

:来


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 p>;惠赠:指对方赠誉(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


请: 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怜(都用于


书信)

: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


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 p>“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


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

;贵国:称对方国家;


贵校:趁对方学校。


“高”字一 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


任较高的职位;

高龄:

称老人

(多指六十岁以上)

的年龄;

高寿:

用于问老人的年龄;

高足:


称呼别人的学 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 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


年长的男人;大哥:可尊称与 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


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大 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用于书信)

:称长辈;大驾:称


对方;大 师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


著作; 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 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


敬礼(用于书信结尾)

: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


件事。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 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


对方坐下;请进:请对方进来。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

: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 请人担任职务)


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

;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字一族】表示 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

:称客人来


到;光 临:称宾客到来。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 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


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 ;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


许。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


翰:称对方的书信;华宗:称人同姓。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

< br>老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男性朋


友;老总:现代尊称领导人(多和姓连用)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

: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 感谢)


领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打扰。< /p>


“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雅教:称 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


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

: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 或行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

:尊


称对方的书信、 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 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


于年轻女子)

: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

:称对方的名字。


12

)其他敬辞。


【鼎力】

(用于请托或感谢)

:大力;


【包涵】

:请人原谅;


【斧正】

:请人改文章;


【留 步】

(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

< p>
【笑纳】

(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

:请接纳收下;


【府上】

称对方房屋;

指正

< p>(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

指出错误,

使之改正;


【赐教】

:给予指教;


【久仰】

(多用于初次见面)

:仰慕已久;


【璧还】

:归还物品,等等。


5.

古代贱称


【竖子

/

小子】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

< p>“小子”等称呼。如《荆轲刺秦王》


“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p>

《毛遂自荐》

“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

“竖子不足与谋

!


《孔雀东南飞》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6.

特殊称谓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2)

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 技艺为职业的人,

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

让人一看


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丁 ”是名,

“庖”是厨师,表明职


业。

《师说》中的“师襄 ”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

“师”

,意为乐师, 表明


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

,是指名叫“孟” 的艺人。

“优”

,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


以称以乐舞戏 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 br>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


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 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


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


平民 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


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 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


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

“神交”也指

< br>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


(4)

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 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

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

而是用一种与年


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初度】

( 小儿初生之时)

【襁褓】

(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 岁的婴儿)


【周晬】

(zu

ì

,

婴儿周岁

)

【孩提

(< /p>

2-3

岁的儿童)

【龆龀

(ti< /p>

á

och

?

n,

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

)

【垂


髫】

(ti

á

o)

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 /p>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

【幼学】

(小孩

10

岁)


【总角】

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

< p>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


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


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 为“豆蔻年华”

)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

到了十五岁,


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

扎成一束

< p>)

【及笄】

是女子十五岁

(笄:

< p>j

ī

,

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


表示成 年了)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

古代男子二十岁 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


到壮年,故称“弱冠”

)

< p>;语文月刊最新整理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

立,

“立身、立志”之意

)

【不惑】 是男子四十岁

(

不惑,

“不迷


惑、不糊涂 ”之意

)

【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

(

知命,

“知天命”之意

)

【花甲、下寿 、


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

【耄

(m

à

o)

(di

?

)

、上寿】指八九十岁;

【期颐】


指一百岁;

< p>【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二、古代官职◆■※★●


1.

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皇帝 】

这可是最常用的名词之一了,

这两年播放了多少描写皇帝的电视剧呀!

你知道


它是怎么来的吗?原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 的三皇的名称,


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

称为 皇帝,

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

三皇五帝

< p>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 p>
【太上皇】

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

汉高祖刘邦尊称 他的父亲太公为太


上皇,也尊称为

上皇

< /p>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 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

意思是掌副车之马,

原为


近侍官的一种,

多由宗室及外戚、

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p>

魏晋以后,

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


简称为驸马,但并不 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

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 男


五种爵位,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 刘邦既封皇子为王,

又封了七位功臣


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 ;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


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 ,

多铎为豫亲王,

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


王安石封荆国公,

司马光为温国公;

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

李文忠封曹国公,

刘基封诚意伯,


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 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 】

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

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

< /p>

总理

首相


宰是主持,

相是辅助的意思。

历代都另有正式的 官名,

其职权大小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都有


所不同。封建时代民间常用< /p>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 ,由于君


主集权的加重,

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

这其 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

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


位,废除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

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 相


国,

常与宰相通称,

简称

“相”

《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后序》


“予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学士】在古代学 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

主管


典礼 、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


文 林馆学士,

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

有专为皇帝侍讲、

侍读的,

还有草拟奏令、

参与机密的。


宋代的观文殿、

资政殿、

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

全时虚衔,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

学士


了。语文月刊最新整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


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西汉时属太常,

称太常博士,

汉武帝建元五 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


博士,

唐代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 学博士等,

都为教授官,

与职掌礼仪的太常博


士不同。明 、清两代有国子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经博士为孔孟及儒家诸族的世袭官,博


士中不乏 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太医 】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


后来改属 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隋代设置太医署,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


太医院 ,明清两代不变,

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

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 /p>

把他


“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 br>【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后多为大官加衔,


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 /p>


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

,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 ,后来也逐渐成


为虚衔。如《梅花岭记》

“颜太师以兵解”

,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


正曾有八个虚衔,

最 后加太子太师衔;

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

其实并未给太子讲

< p>
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 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


任皇子长沙王、

梁怀王的老师,

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

如曾国藩、

曾国荃、< /p>

左宗棠、


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

,后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

,文天祥曾任少 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

< p>,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 章的官员。

隋代始没六部,

唐代确定六部为吏、

户、

礼、

兵、


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


书法家颜 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

< p>
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 /p>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 p>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


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 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张衡传》

“大将军邓骘 奇其才”

,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


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训俭示康》

“参政鲁公


为谏官”

“鲁公”指宋真宗 时的鲁宗道。

《谭嗣同》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


相之职”


【军机大臣】

军机 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

一般由亲王、

大学 士、


尚书、

侍郎或京堂兼任,

称为军机大臣。

< p>军机大臣少则三、

四人,

多则六、

七人,

被称 为

“枢


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 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

《谭嗣同》

“时军机

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

参 见

“军机大臣”

条。

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

军机大 臣的属官,

被称为

“小


军机”

《谭嗣同》

“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 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p>

“秦御史前书曰”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 /p>


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

“公为都御史,与 太监某守辽宁”


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 p>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

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


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

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

“枢密”


宋 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指南录〉后序》

“予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文天


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语文月 刊最新整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 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 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 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

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


一级武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我因恶了高太尉 ,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

”高太尉指


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

“拜相如为上大夫。

”当时蔺相


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

有时可指中央机关 的要职,如御史大夫、

谏议


大夫等。

《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 ”

,一般认为是指


上官靳尚。

“子非三闾大夫欤

?

”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

〈指南


录〉后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p>

”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 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师说》

“士大夫之族,曰师 曰


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

《石钟山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训俭示康》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

《五人墓 碑记》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

< p>
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


马迁做过太史令。

《张衡传》

“顺帝初,再转, 复为太史令。

《五人墓碑记》

“贤士大夫者,


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 ,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

< p>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


属官,是幕僚之长。

《出师 表》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长史”


指张裔。

《赤壁之战》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

(

中书、门 下、


尚书

)

各部长官

(

尚 书

)

的副职

(

详见“三省六部”条

)

。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


郎。

《出师表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其中董允是侍郎。

《谭 嗣同》

“八月初


—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p>

”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 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


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p>

《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

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分掌各司事务。


《荆轲刺秦王》

< p>“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

此指宫廷侍卫。

《张衡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


“郎中”是管理车骑门 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 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

《后汉书》著者范晔曾


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 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 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 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

“令尹子兰闻


之大怒。

”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

“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 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 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

“楚左尹


项伯者”

,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陈涉世家》

“ 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鸿门


宴》

< p>: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五人墓碑记》

“ 贤士大夫者,冏


卿因之吴公”

“因之”是吴默的字。< /p>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如《鸿门宴》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隋唐时是州 郡太守

(

刺史

)

的属官,如《琵琶行》

< p>:

“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当时被 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 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


据局面,因此世称 “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

“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 营节度使


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

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

“经略< /p>


洪承畴与之有旧”

,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

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 太守。

唐白居易曾


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 p>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 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


花源记》

“及郡 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

“直说 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


之战》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


“ 都督”

,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

“任太守民 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


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 省级地方长官,

地位略次于总督,

别称

“抚


院”

“抚台”

“抚军”

。如 《五人墓碑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 担


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

《促织》

“乃赏成,献诸抚军。

”抚军大悦,以 金笼进上。


又称作“抚臣”

,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鲁肃当时


担任 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 练武艺的军官,

《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


头。< /p>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 浒传》中的鲁


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 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

“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 p>
【知府】即“太守”

,又称“知州”

《登泰山记》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


麓登。

< p>”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孔雀东南飞》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

“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 差。

《促织》

“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语 文月刊最新整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 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


中书省管决策,

门下省管审议,

尚书省管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 称中书令,


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 等官职;尚书


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

< p>(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


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 /p>

、户部

(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

、礼部

(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

、兵

< p>

(

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

、刑部

(

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

、工 部

(

管工程


营造、屯田水利等

)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


部制从隋唐 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2.

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举、 辟】举:举荐;辟:招用,如: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后汉书》


【征】君征召臣。如“安帝雅闻衡 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范晔《后汉书》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 p>《

(

指南录

>

后序》

中的

“于是辞相印不拜”


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

指南录

>

后序

)

》一句中的“除”

,就是


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 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陟】提升,提拔,如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语文月刊最新整



【升】提升,如“旋升宁夏道。

< p>”

(梁启超《谭嗣同》


【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调动官职, 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 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


叫转迁、迁官、迁 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 远地区。

《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谪”

就是贬官。


【黜】

“黜”与“罢、 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

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


【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

调离和免职三种 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


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高


启《书博鸡者事》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 退休,如《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 p>(范晔《后汉书》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 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


不徙。

(范晔《后汉书》


【调】调动、调迁,如“ 调为陇西都府。

(班固《汉书》

< p>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

“转迁”

“迁调”

表示调职;

“右迁”

“迁除”

表 示升职;


“左迁”

“迁谪”

表示削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

再迁为太史令。

(范晔

《后汉书》

“ 元


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 /p>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p>

(梁启超《谭嗣同》


【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范晔《后汉 书》


三、科举制度◆■※★●


1.

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 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


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

1300

< p>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 的是

“自由报名,


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 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


垄断,

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 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


过科举入仕提供了 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


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


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

1300

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


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 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

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

推举的意思,

又叫荐举。

由侯国、


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

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

察 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

贤良文学、

茂才等。

《张衡传》

< p>:

“永元中,

举孝廉不行。

《陈

< p>
情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

< br>【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

是皇帝征 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


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 ,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


“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 举多为


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

“举秀才 ,不知书;举孝廉,父别


居。


3

.科举制名称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 p>所


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 则

?;

推敲》

“岛

(

指贾岛

)


赴举京师”

,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 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


度,共分四级:院试

(< /p>

即童试

)

、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 ”


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 的地方科举考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

(

秀才

)

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


学 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

“及试 ,吏呼名


至史公”

,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 为生员

(

秀才

)

,当时史可法

二十岁。

《促织》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 各省省城

(

包括京城

)

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 月举行,故


又称秋闱

(

闱,考场

)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


叫解

(ji

ě

)

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


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 名为贡士,


第一名叫会元。语文月刊

[yuwenyuekan]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 问,

以定


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

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

“进


士及第”

的称号,

第一名称状元

(

鼎元

)

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 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

“进


士出身” 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 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

《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


宫锦还家 。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

< p>:

“大概说长安


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 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读书毕竟

< p>
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 的科举


制度史上,

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

98749

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

如唐代的贺

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

< br>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


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参 见

“殿试”

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

又称殿元、

鼎元,

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 人,

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

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 br>【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

(

秀才

)

参 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 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


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


“陈康肃 公尧咨”

,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语文月刊


[yuwenyuekan]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


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


史》

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

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

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


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

,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

(

童试

)

< p>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


《伤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阿

Q

正 传》中


称赵少爷“茂才公”

,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


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


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 句,


说破题目意义;

“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

“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


开始;

“入手”引入文章主体; 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


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 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

共为八股,

八股

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

出自

《四书》

《五经》

,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

《 五


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内容还是形式 ,八


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

揭晓名次的布告,

因用黄 纸书写,

故而称黄甲、


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 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 训俭示康》

“同年曰:

'

君赐不可违也。


4.

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xi

á

ng

】殷商时 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

?;

齐桓晋文之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

?;

滕文公》< /p>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

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

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

包括太学和小学

< p>
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小学尤以书、数


为主。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


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


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 /p>

或设国子学


(

)

,或两者 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


就学的生员 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

“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

“东


阳马 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


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

,而《送东阳


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

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 /p>

研究


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 沙的岳麓书院、

湖南


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 有“东林书院”

,曾培养了杨涟、左光


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 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语文月刊


[yuwenyu ekan]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 为虚名,捐


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 学的老监生”

《儒林外史》中


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 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


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 》

“今诸生学于太学”

,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


的各类监生 。


5.

古代学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


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 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 铣(

《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

)

都曾任过国

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 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


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

?;

吕蒙传》

“孤岂欲卿治 经为


博士邪

!

《送东阳马生序》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

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

< p>
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 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


官的官员。

学政一 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

“又嘱学使俾入邑 庠。

学使


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 事》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 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


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

< br>子助教。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 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


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 马生序》

“今诸生学于太学”

,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


的各 类监生。


四、风俗礼仪◆■※★●


1

.古代节日习俗


【春节

/

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


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p>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

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

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


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

风调 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


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 ,

接神、

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

燃鞭炮、

贴春联 、

挂年画、

耍龙灯、


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 流行。


【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 称正月半、

上元节、

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

包 饺子、


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 实心的或


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

? ;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


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

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


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

< p>
日诗》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p>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


日。

早先,

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

以驱除邪 气。

后来,

演变成水边宴饮,

郊外春游的节日。

< br>杜甫有《丽人行》诗: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 p>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 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


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 ,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


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


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 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


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 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元镇《连昌宫词》

“初过 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 p>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

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


日。

此时天气转暖,

风和日丽,

“万物至 此皆洁齐而清明”

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

< p>
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

重午、

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

“五”


“午”

同音,

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

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

投水自尽,

于是人们以吃粽子、

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 有喝雄黄酒、

挂香袋、

吃粽子、


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 “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

“端午被恩荣。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

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


郎后,

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 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


的桥上相会。或说:

< p>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


年一度鹊桥相 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

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

摆设香案 ,

穿针引线,


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

静 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


凝《宫词》

< p>“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

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

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

< br>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

更富浪漫色彩 。

历代诗人以中


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有赏月、

祭月、

观潮、

吃月饼等。

苏轼

< p>《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韦庄

《送秀才归荆溪》

“八月中秋月 正圆,

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我 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


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


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 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


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

(

腊月

)

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


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杜甫有《腊日》诗:

“腊日年年


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 /p>


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 棋,嬉戏游乐,


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

(

古称“庭燎”

,取其兴旺之意

)

,并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

,以求首先发达,


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 旧岁”的景象。


2

.古代礼仪


【伯

(

)

仲叔季】兄弟行辈中 长幼排行的次序。伯

(

)

是老大,仲是老二,叔 是老三,


季是老四。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

(

)

仲、

叔、

季表示排 行,

字的后面加

“父”

“甫”

< br>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28 07:0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98280.html

2019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文化自信写作素材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