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p>
作文讲练
议论文的写作
(
三
)
鲜活语言强感染,描摹形象深议论
习惯上一说
起议论文,往往是以为板起面孔,严肃对待,其实议论文的语言同样可以是
灵动的,论据
的交待使用同样可以通过描摹来使之鲜活形象。
我们为了证明观点或阐
释论题,在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有意识地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
东西,比如描写某个鲜活
的事物、介绍某个大家熟悉的艺术形象、引用某些脍炙人口的生动
感人的诗词话语或家喻
户晓的谚语歇后语等来加强议论的形象性、感染力,这种论说招式即
是“鲜活形象议论式
”。借助于形象的感染力来议论,可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加强说理
的效果。写好这类
议论文,需要有一定的文学根基,需要有较高的语言描述能力。描述时,
尤其注意简短、
明了,力求形象且注意描述的角度,一定要朝向论题,必要时应点一下论题。
高考原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一段时间以来,
“中学生有三怕,
奥数、
英文、
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
实际情况是,
有些同学
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
)
有何体验或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2)
不得透露个人信 息。
(3)
不得抄袭,不得套用。
(4)
不
少于
700
字。
考题解读
这是看似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一道考题,< /p>
出题者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的一种
现象来做评价,讲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
文、周树人。但出题者显然是转了一个弯,他并
没有让你评价所怕的对象——奥数、英文
、周树人,而是让你就“怕”与“不怕”展开感想
和思考。这样,作文实质上还是由具体
的事件让学生上升到生活中的普遍性的道理上来思考。
先说说中学生为什么会怕——奥数、英文、周树人。
< br>首先说奥数。国际上有奥数比赛,也许外国人并没有怎么当回事,而我们中国人因为历
来有讳忌别人说我们“病夫”“弱智”的口实,所以向来重视各种比赛,尤其是国际上的比
< br>赛,——我们可以不管全民身体素质有多差,但奥运会一定要多拿金牌;我们可以不管全民
的文艺素养有多低下,但钢琴比赛、歌剧大赛一定要出现朗朗、李云迪和戴玉强、廖昌永等
样的人;甚至我们可以不管文化保护得如何如何,但我们的“申遗”一定要多。因此,有国
际奥数比赛,中国的孩子的聪明劲就必须得显露出来。所以全中国的中学生就得学奥数,学
好奥数就可以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甚至保送上重点大学,问题是中国这些年获得国际奥林
匹克学科竞赛的金牌没少往回拿,可是风云消散过后,并没听说他们后来发明创造什么。不
p>
过后遗症显然出来了,那就是奥数似乎是理科思维、聪明或是能上名牌大学的代名词了,于<
/p>
是普天之下莫非奥数。这样,对于那些不喜欢奥数的同学而言,自然是怕之又怕了。
再说,英文。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学习一门外语甚于学习
本国语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
责传递知识。
的。其原因也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英文也是晋级食禄的
台阶,中考要考,高考要考,大学
“四级”、“六级”要考,研究生要考,出国更要考。
所以,作为中国的孩子其学英文苦不
堪言的情状就可想而知了,说起“英文”就不是一个
“怕”字了得的事。
说起怕“周树人”,这恐怕是出题者有些落伍了。
因为现今的初高中教材中“周树人”
已经删得没几篇了。前些年确实有“怕”的现象,鲁
迅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晦涩难懂,
再加上有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就使得一些中
学生怕“周树人”,其实,这和教师的教
学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
就今天 而论,
“周树人”也可以代指传统语言教学,
学生确有“怕”
的现象。
从客观上分析这些“怕”的对象,并不是本材料要论述的
重点,这只是帮助我们明确一
些问题。而本材料要论述的重点应是“‘怕’与‘不怕’”
的主观态度。其实,不光是奥数、
英文、周树人,对于任何一个科目来说,都有其对其“
怕”与“不怕”的学生;而对于任何
一个学生来说,也都有其“怕”与“不怕”的科目。
“怕”与“不怕”总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可能有些喜欢挑战的学生正因为有此“三怕”而
喜欢它们呢?因为叫别人“怕”的东西正可
以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所以,写作此文,
考生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考“奥数、英文、周树人”,这是不可改变
的客观事实,是在一定时期内都无法撼动的。这
正如世界上的许多事一样,它不因我们个
人的“喜欢与不喜欢”“怕与不怕”而存在,“喜
欢与不喜欢”“怕与不怕”,这只是我
们个人的思想态度而已,外界客观改变不了的东西,
我们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来改变它。
(
一
)
《为学》中有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套用这样的说法我们来
问自己:学习有难易乎?怕之,则易者亦难矣;不怕,则难者亦易矣。
喜欢,则难者亦易
矣;不喜欢,则易者亦难矣。“怕”与“不怕”不在难易,而在态度。
(
二
)
有些人因为距离而密切,有些物因为可怕而喜欢,有些事因 为繁难而接近。因为距
离,
我们想拉近彼此;
因为可怕,
我们想战胜畏惧;
因为繁难,
我们想迎接挑战。
因 此,
“怕”
是“不怕”的开始,“不喜欢”是“喜欢”的前缘。
典文赏析
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
江西一考生
道学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
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
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
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
你落他便起。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
“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 解决某一事物
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
-
-
-
-
-
-
-
-
上一篇:语文写作注意事项(重要)
下一篇:清华附中毕业生谈高中写作训练——回忆我们的语文课